公告版位

 

「現在讓我們來看這篇談監獄的報導,」教授說「這裡的nut graph告訴我們什麼?」

我身邊傳來一陣翻紙的沙沙聲,其他同學都胸有成竹地翻閱教授一上課就發下來的影印新聞報導。我發現那篇文章排得密密麻麻,但我翻來翻去,就是看不到教授說的那段。我先看有沒有形狀像橡實的東西,接著又翻找圖表,但不管是圓餅圖、長條圖,或者金字塔圖表,都付之闕如,整篇文章根本連一個圖表都沒有。我東張西望,每個同學都很清楚教授在說什麼,大家都心無旁騖地讀著文章,教授則繼續說明,分析我怎麼都摸不著頭腦的「nut graph」資料。「它們究竟在第幾頁?」我伸長脖子,卻因角度的關係看不清楚。那時的情景歷歷如繪,我急得滿身大汗,衣服都濕透了。

那年我二十二歲,剛進新聞研究所,那是第一週上課。光是看同學的外表,我就知道他們大多比我年長,完全符合學校在招生簡介上所承諾的,提供「新聞記者獨一無二的機會,不論他們在生涯的什麼階段,都能精進報導技巧」。我知道很多同學早已經有實務經驗,而我除了在校園報紙上寫過幾篇稿子之外,對這個領域一無所知。不過一直到我遍尋不著這個所謂的「nut graph」小惡魔之前,我都是興奮多於膽怯,滿懷樂觀期待地加入他們的陣容。現在我卻滿心羞愧,與其說是因無能感到羞慚,不如說是因為原先的目中無人而難為情。我竟敢以為自己也配當記者!才剛開學第一週,我就已經跟不上同學了。

我有沒有舉手發問?還是偷偷跟旁邊的同學求助

沒有。這個代價太高了。承認我的無知就等於暴露我的不足,我會遭到排斥,被我渴望進入的天地遺棄。我有著這樣的恐懼,這種恐懼的力量無比強大,讓我寧可在自己的羞愧感孤苦地承受煎熬。

到頭來我終於明白「nut graph」其實是「nut graf」(graf在新聞用語中是paragraph段落的俗稱),指的是新聞報導中通常在導言之後,提綱契領的那段綱要。後來我也發現,其實自己有能力順利完成學業。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隨著我慢慢能向自己和他人證明自己的價值,在我碰到不明白的事物時,甚至偶爾也能鼓起勇氣,說出自己的困惑。

不過二十多年前那第一堂課卻記憶猶新,清楚地教人不自在。那殘留在我心中恐懼和羞愧的印象,一直未能完全消解,而有時候我依然難以把「我不知道」這句話說出口。

 

․ ․ ․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豚的英文名字「Capybara」是什麼意思?
「カピバラ」ってどういう意味?

Capybara」這個名字,據說在南美洲原住民「Tupi」一族的語言中為「草原的支配者」之意。另外也有從同樣是Tupi族的語言中「kaápíi(草)」、「úara
(吃)」這兩個單字組合而來的說法。這兩種說法都給人非常強烈的「吃草」的印象。或許水豚真的到處吃草,吃到整片草原都被牠們給支配了也說不定呢!

12-13  14-15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松林異境:迷途

 

男人醒來時發現自己仰躺在地上,陽光照在臉上,還聽到潺潺流水聲。他的眼睛痛得要死。頭顱底部傳來持續的跳動,顯然是偏頭痛即將發作的前兆。他用手撐地坐了起來,將頭埋在兩膝之間。眼睛還沒打開,就已經感覺到周遭在浮動。他深吸一口氣,覺得好像有人用高爾夫桿用力重擊過他左上方的肋骨。他呻吟著,強迫自己張開眼睛。左眼一定腫得很厲害,因為看出去的視線只剩一條窄縫。

        他從沒見過這麼綠意盎然的畫面,又長又軟的綠草一直蔓延到河岸。清澈河水在鵝卵石間飛奔。河的另一邊聳立著一座超過千尺的懸崖。岩壁上長了許多高大的松樹,空氣中松香瀰漫,還有流水的清爽甜味。

        他穿著黑長褲、黑西裝,白襯衫上到處都是血漬。

        他試著起身,沒想到膝蓋一軟,他往後跌坐,震動力道之大讓肋骨一陣劇痛。他鼓起勇氣再試一次。第二次,成功了。雖然軟得像麵條,但好歹還能站。腳下的地面如甲板似的晃動。他慢慢轉身,腳步踉蹌,小心地跨出一大步以保持身體平衡。

        他背對河流,眼前出現一片空地。

        舉目望去,連個人影都沒有。

空地旁有棟維多利亞式的房子,更遠的地方則是一排建築。整個鎮最長不會超過一英里,四週被高達千尺的岩壁環抱,紅色斑紋的岩石如高牆般將小鎮與外界隔絕。而小鎮就像古羅馬露天劇院的競技場座落在正中央。最高的頂峰仍有積雪,但他所在的山谷卻十分暖和,天空是一片萬里無雲的深藍色。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不知道面對未知,如何從不確定當中得到力量?

「不知道」讓我們知道的6件事



我不知道_立體  

出版時間︰2014.7.1
作 者莉亞‧海格‧柯恩Leah Hager Cohen
定 價︰
250元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豚是什麼?カピバラとは?

世界上最大的老鼠
世界一大きいネズミ
水豚因為身形相當大,常被誤以為是河馬或是豬的親戚。但是其實牠是「齧齒類」,也就是老鼠的同類哦!
4-5  
  


水豚有一半的時間是生活在水中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松林異境:迷途


松林異境:迷途_立體封(0610) 

出版時間︰2014.7.1
作 者
布萊克.克勞奇 Blake Crouch
定 價︰350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豚》[附精美海報]


(書封)                                                                      (封底)          
1030701_水豚_書封(+書腰)W300  1030701_水豚_封底(+書腰)W300     

水豚_隨書附贈海報  
      

出版時間︰2014.7.1
作 者渡邊克仁

定 價︰定價280元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厲害!日本超人氣名店的集客祕訣》
集客力 3D書封W200            

                   
出版時間︰2014.6.24
作 者
《日經餐館》
定 價︰280

爲什麼那家店看起來很一般卻總是來客不斷?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世紀結束時,農業生物科技產業這輛隆隆前進的巨頭火車,嘎然踩下剎車。掌管孟山都公司永續經營的關鍵人物羅伯特.夏皮洛,對於公司在歐洲遭受的嚴重反擊,苦惱不已。農業生物科技在九○年代中,看似握有重要商機—美國與歐洲政府通過了第一批基改玉米量產、基改黃豆與玉米種子上市、美國農民也對此新科技非常期待—然而,到了世紀末,卻全成了一場風雨欲來的災難。彷彿只是一夕之間,歐洲食品加工業者選擇暫停使用所有基改成分原料、零售商停止販售基改食品、歐盟亦因一些歐洲國家的政策轉變,而於一九九九年起,宣布「非正式」暫緩通過新基改玉米。更糟的是,許多其他國家,特別是將大量農產品販售到歐陸的前歐洲殖民地,更加謹慎觀察此現象,並徹底撇清與基改新科技的關係。一連串事件,使得生物科技產業,遭逢前所未有的障礙。


有什麼理由,可以解釋這些歐洲食品產業劇烈轉變,還有政府的立法措施呢?為什麼基改食品與種子的歐洲市場會突然蒸發,致使產業陷入一陣慌亂,劇烈改變科技方向?我們將探討看似急遽轉變的歐洲政治與政策,實則已經歷了十五年來持續不間斷的「反論述」工作,還有反生物科技行動份子,試圖阻止基改食品進入歐洲時,所精練使用的政治操縱。反生物科技運動第一階段,也就是一九九五年之前,多數活動以發展生物科技替代論述的方式進行挑戰「專家知識」,試圖影響各國政府與歐盟整體立法架構。整個過程之中,反生物科技行動份子也將他們的世界觀,帶入政策制訂與公眾意見政治領域。


八○年代與九○年代,多數歐洲政府與歐盟全體,都想塑造一股氣氛,建立可以幫助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的研究與投資氣候,協助新科技在農業、醫藥與臨床領域實際應用。政府企圖達到這些目標的同時,反生物科技行動份子,也嘗試從許多不同的管道發聲。其中之一是試圖影響各國與歐盟針對基改生物「蓄意釋放」的立法。另一個方式,則是展開一場反對歐洲委員會建立「專利條約」(「生命專利條約」)的長期抗戰。這項條約將智慧財產權延伸到生物體,正如美國最高法院針對《鑽石與查卡爾巴提》案的決議一般。行動份子也努力說服國家與全球立法機構,更加嚴格控管這項成長中的新科技。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如我們前面所談到的,大型跨國企業決定向生物科技研究進攻時,往往會在科學排名大作文章。多數由他們聘僱的科學家,直接從大學院校被挖角過來,而大部分分子生物研究在學校裡進行。小型生物科技公司,同時也從大學延攬科學家。雖然許多研究型科學家,最初都不願意離開學術世界,因為在此他們坐擁中立的良好名譽,以及公認傑出的科學研究,而今他們漸漸也開始著手規畫新的職涯道路。業界能提供專業科學家幾項優於大學職位的優勢:遠高於學校薪資的酬勞、追尋自我研究興趣的機會,毋須費時撰寫經費申請書,以及與其他一流同事進行尖端科學研究的機會。

 

對在生物科技產業工作的科學家而言,特別是那些在大型且資金雄厚,如美國杜

 

邦與孟山都等公司工作的科學家,一九八○年代是美夢成真的時期。他們有資金、優秀的同事,也有追求基礎科學研究的機會,得以將研究成果發表最受人尊敬的科學期刊。身為一位科學家,還有什麼比這些更吸引人的了?拉爾夫.瓜卓諾教授(Dr. Ralph Quatrano),是在八○年代中期進入杜邦公司工作的其中一人。他在奧瑞岡州立大學擔任植物學教授,服務將近二十年後,同意暫時離開奧瑞岡,來到杜邦公司主持植物研究團隊。瓜卓諾回憶,他在這家位於達拉華州公司工作的三年內,公司科學專業的建立相當快速而令人印象深刻。從一無所有開始,杜邦公司單單在瓜卓諾教授的領域便聘僱了幾十位新研究者,讓他們自由發揮。「簡直像在天堂一樣。沒有預算限制……不論你想做的是什麼研究。」瓜卓諾教授這麼說,語氣中明顯帶有一絲懷念。

 

我擁有的很可能是我所能想像的最佳團隊,有十五位負責基本研究的研究員。三年內,我和一兩位博士後研究員,完成了一些最好的研究。我們的投稿一篇登上《科學》期刊,另一篇則上了《自然》期刊……在學術界研究時,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好成績!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