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前言】

 

我對攝影創作的深入探索,始於一九九三年起在《藝術新潮》雜誌上連載一年的攝影專欄。當時訪問了十四位二次世界大戰後活躍的攝影師,一方面追溯他們的活動軌跡,另一面思考攝影創作的本質為何,最後集結成《眼的獵人》這本書。

攝影的行為,就是生命、機器、外在,三股激流互衝而成的格鬥漩渦,一種深入感情與無意識領域中,混沌不清的人性本質正面衝突的意志。攝影術一定要將鏡頭對準外在世界才能成立,與現實和肉體間的接觸較之其他類型的藝術更加直接。在本書中以「日本寫真」統稱這種傾向,並想在當今攝影師們的工作中探究這種精髓。希望能透過這樣的嘗試,對於言語優先的歐美文化進行小小的抵抗。

我們每天面對的「人為空間」,常常與肉體內在的「自然空間」相衝突。而我認為「日本寫真」便是橫亙在其間的介質。沒有表現的意圖,也沒有朝頂點邁進的決心,只是在持續狀態下拍攝,終其一生拍攝一種樣貌。這樣的攝影型態,即使不能單純地與日本的自然觀結合,也不表示完全沒有關聯。然而我們無法從此看出,日本的攝影作品在海外不僅被當成一種異國情調,而受到更廣泛歡迎的任何線索。

在生命與現實的共振關係中拍攝的照片,既具有晦澀難懂的性質,又難以解讀出其中的訴求。但是,感受到攝影行為必然性的人們,一定會繼續跟著前進吧?語文的功用,便是解開這種難解之謎,並且賦予思考的脈絡。以語文追逐逃離中的照片帶來的動態,與動態背後的能量,都讓我感受到一股強大的魅力,驅使我不斷追逐攝影藝術前進。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購買《日本寫真50年
》一書,

首刷附贈「日本寫真50年」好禮抽獎券!

免費獲得空運來台大師限定原版攝影集(辦法詳見本書)

‧森山大道│MIRAGE│親筆簽名限量版│一名
‧中平卓馬│サーキュレーション: 日付、場所、行為│一名
‧荒木經惟センチメンタルな旅.冬の旅.冬旅一名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日本寫真50年》

縱觀日本寫真五十年發展全貌的第一本書

 

日本寫真50年_立體W200               
       

出版時間︰2014.4.1
作 者
大竹昭子
定 價︰400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校

在剩餘的休息時間,我繞著學校跑步,其他人都因此驚訝的看著我。不過這樣坐一整天會讓我變弱;勞動才能讓身體保持強健。

跑到第四圈時,有兩個男孩站在一旁看著我,臉上掛著一模一樣的嘲弄表情。他們用手肘互推著,要對方壯起膽子,然後就追過來。
他們跟著我到了房子的側面,接著我停下腳步,打算跟他們正面對決。在學校,他們會選跟大家不一樣的人來找麻煩;女孩會說惡毒的悄悄話跟嘲笑,男孩則是用更直接的方式。

我看著他們。「需要什麼嗎?」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絕境三部曲之2:暗夜前哨

絕境三部曲之2:暗夜前哨_立體封(修白)   

出版時間︰2014.3.27
作 者
安.阿吉雷(Ann Aguirre)

定 價︰299元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ELT零疼痛》讀者回函抽獎-   得獎名單揭曉!~


~恭喜以下6名得獎者,小編將以mail再做通知後續領獎作業~

獲得「專業軟式小球Hand and Foot Treatment Kit」的三位讀者--
林均育 先生/小姐(高雄市旗津區)
林幸慧 先生/小姐(新北市三重區)
楊靜宜 先生/小姐(台北市南港區)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友友、小威廉絲的成功秘密:和諧性熱情


大提琴家馬友友在麻州劍橋的隆基音樂學院(
Longy School of Music)大師班教當地的孩子如何演奏大提琴及調節體力。一篇刊登於二○○○年《哈佛雜誌》(Harvard Magazine)的文章報導,有個名叫蘿倫的女孩才演奏完一部協奏曲的序曲,就覺得自己筋疲力盡。馬友友向她指出演奏樂器是耗費體力的活動,並教她如何調節體力。「隨著你周圍的能量而動……運用管弦樂團的力量幫助你,那就是關鍵祕訣。」馬友友不只是優秀的老師與大提琴家,還是一流的能量管理大師。

 

曾在第四章說明新奇經驗的神經化學報償的紐約大學認知科學家史考特.貝瑞.考夫曼也研究過慷慨激昂者大腦運作的狀況。他認為馬友友是和諧性熱情的典型範例。馬友友從四歲開始學大提琴,在高中時期接受一位茱麗亞音樂學院(Juilliard School)教授的指導,他婉拒了進入大學音樂表演系的機會,轉而接受較廣博的人文教育。比較執著的音樂家通常會感受到一股難以壓抑的衝動,把表演放在一切之上,但是馬友友想追求一條更寬廣的道路。

 

在《哈佛雜誌》的那篇文章中,馬友友將成就歸功於拓展眼界的大學生活。後來,他成了古典音樂界出色的跨界藝術家。不過,他一生中絕大多數時間都在不斷轉型。「哈佛是人生中第一個有系統地向我介紹不同世界與思考方式的場所。在那裡,我明白了科學與藝術如何能在哲學的範疇裡匯聚合一。」馬友友持續擴展,和來自爵士樂、藍草鄉村音樂、福音音樂等形形色色的音樂人一同演奏。此外,也嘗試運用多媒體,邀請冰上舞蹈家與歌舞伎演員在他演奏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時一同演出。有時候,他伸展得太遠而惹惱了那些捍衛現狀的人。曾教過馬友友的哈佛音樂系教授里昂.柯希納(Leon Kirchner)說馬友友的多媒體實驗「簡直胡扯」。不過馬友友並不認為只能在一個方向出類拔萃,他認為自己可以自由探索。

 

和諧未必只在哈佛才找得到,網球場上或美甲沙龍裡也能發現它的蹤跡。最厲害的網球選手之一瑟琳娜.威廉絲(Serena Williams)同時也是領有執照的美甲師。為什麼?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起OK的潮流

 

艾倫.梅特卡夫(Allen Metcalf)在他的大作《OK正傳》(OK: The Improbable Story of America’s Greatest Word)中揭露OK的力量。OK是最常被提及的字眼,也是人類登陸月球後脫口而出的第一個字。OK從美式英語偷偷走進世界各地的語言中。在Google翻譯輸入「OK」,你會發現無論選擇譯成丹麥語、菲律賓語、巴斯克語(Basque)或俄語,結果都是:「OK」。OK誕生於一八三九年,當時一名波士頓報社編輯開玩笑地拿它作為「Oll Korrect」的縮寫——他故意耍寶拼寫「All Correct」的成果。該報主編查爾斯.戈登.格林(Charles Gordon Green)將這類逗趣縮寫當成一種風格,讓忠實讀者對這類笑話心領神會,從而創造出一種小圈圈的排他感。不過,在眾多傻氣的縮寫中,唯有OK被保留下來。為什麼呢?根據梅特卡夫的說法,「OK是美國人奉行的哲學,光用兩個字母就能表達我們的務實、效率,以及用盡一切方法把事情完成的態度。我們並不堅持事事完美,OK就夠好了。」美國人輸出的不只是「OK」這個詞,還有觀念。【注22

 

雖然那支匈牙利偵查小隊拿的地圖不是正確的,但是結果說明了那是OK的。跟完美比,OK也許看起來很差勁;但相較於一事無成,OK很棒。

 

領導者應該鼓勵OK。我曾受布萊爾.謝帕德(Blair Sheppard)教導,他用驚人的方式讓我領會OK的力量。有一回,布萊爾和我到華盛頓特區出差,準備向一家國防承包商的執行長與人資長提案簡報。當時我們和其他幾家頂尖的供應商競爭,企圖爭取一項大型的領導發展教育計畫。簡報進行得很順利,儘管我的經驗和口才遠不及布萊爾,但他還是讓我有同等的機會表現。等到了問答時間,那位執行長只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怎麼知道我們對這項教育計畫的投資確實產生了效益呢?」

 

我望向布萊爾。我曾多次聽他談論如何評量領導發展的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他對這個主題有非常明確、不容妥協的看法,而且這項議題往往是我們能擊敗強悍的對手,贏得工作的關鍵。可是布萊爾轉身面對我,說:「杰克,你來回答這一題吧。」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通往一流的成果,得選二流的途徑

 

艾德.卡特姆(Ed Catmull)的作為展現他對完美成果的渴望,卻不介意沿途處處混亂。卡特姆與朋友共同創立皮克斯(Pixar),並且在迪士尼公司收購皮克斯後,出任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總裁一職。在收購事件發生前許多年,皮克斯曾與迪士尼簽訂一紙發行合約,使《玩具總動員》能在全美大規模上映。結果該片大獲成功,拯救了當時危在旦夕的皮克斯(在迪士尼同意簽署這份合約前,史帝夫.賈伯斯正和微軟研議要將皮克斯賣給他們)。迪士尼根據這份合約主張他們有權決定《玩具總動員》續集的發行事務,打算用低於第一集的成本、更短的製作時間推出續集,並且計畫跳過院線播映,直接發行DVD。在這些條件下,皮克斯陷入得以低於平均標準的方式製作續集《玩具總動員2》的窘境,就在此時,卡特姆與包括《玩具總動員》的導演約翰.拉薩特(John Lasseter)在內的皮克斯其他高階主管急踩煞車。

 

在《哈佛商業評論》的某篇文章與播客(Podcast)中,卡特姆敘述皮克斯對每部影片的品質標準毫不讓步,使他得停下其他工作,騰出時間將《玩具總動員2》提升到他們一貫要求的水準。拉薩特在《皮克斯傳奇》(The Pixar Story)這部紀錄片中提到曾在某個周末修改《玩具總動員2》的腳本。完成的新劇本需要比當時電腦動畫師能創造的特殊效果更厲害的特效,其中包括一首探討失落與遺棄等複雜情緒的嚴肅慢歌。《玩具總動員2》不想成為倉促成型的老套續集,儘管那早已是業界的標準作法。「我們竭盡心力、犧牲小我,為的是反對平庸,」卡特姆在《哈佛商業評論》的那篇文章中表示,「我們大聲疾呼,主張電影圈精心雕琢部分影片,卻放任其他影片粗製濫造,這讓人不能接受。因為《玩具總動員2》的經驗,『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必須很出色』這個想法從此深植在我們的企業文化中。」【注7

 

聽起來很像鮑爾將軍會說的話,對吧?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必須很出色。不過,細看皮克斯的創作過程就會發現,傳閱尚未定稿的場景草圖和定期檢討可能毫無用處、非常粗略的作品是皮克斯的慣常作風。對動畫師來說,彼此分享未完成的作品是日常工作習慣。為了讓它成為一種慣例,皮克斯設法將難堪帶來的不快排除在外。由於每個動畫師都知道成品的品質不容妥協,所以他們都能接受過程中的混亂。

 

領導者必須鍥而不捨地堅持追求成果的卓越,但是途中只要進展恰當就行了。卡特姆深知,想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表現優異,得先創造出令人安心的環境。卓越可以是阻止進步的絞索,而卡特姆讓分享草稿這件事變得安全無虞。【注8】而讓分享草稿變得安全無虞的最佳方法就是把它變成義務。因為每個動畫師每天都會分享未完成的作品,所以進展中的混亂成了一種讓成果變得出色的準則。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持團隊的暫時性

 

漫威漫畫公司在一九六三年創造了它旗下超級英雄的首次協力合作——漫畫《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在最初那一輪的四十年當中,這支隊伍的組成份子時有更迭,但是有件事從來沒有改變過:「地表上最強英雄」聯手對抗單一超級英雄無法獨力擊退的敵人。這支廣受歡迎、享有特權的隊伍集結了鋼鐵人、綠巨人浩克、美國隊長、黑寡婦、雷神索爾和鷹眼,他們齊力阻止一項摧毀地球的邪惡計畫,透過喬斯溫登(Joss Whedon)執導的電影《復仇者聯盟》,橫掃二○一二年五月的全美票房。這些五顏六色的成員起初得努力接受彼此,然而,最終他們的共同目標超越了互相敵視,於是攜手合作拯救地球。

 

《復仇者聯盟》所提供的最重要教訓並不是招募一群彼此看不順眼、難相處的怪胎來組織團隊,而是——他們並不情願聚在一起。唯有當不協力合作會造成迫在眉睫的危險時,他們才協力合作;唯有當團隊成員必須攜手處理任何一個英雄都無法獨力應付的棘手問題或強大仇敵時,他們才會集合在一塊。等到他們終於拯救了這世界,他們會在剩下的次要問題上蓋上象徵身分的封印,解散回歸各自的家園。他們不會打電話關心彼此,也不會定期聚會,甚至通常不想再見到彼此。

 

職場團隊也該考慮採用這種作法:集結時,心中清楚總有解散的時候,並且根據團隊的目標達成狀況,選擇一個期限指標。從這個定義來看,向同一個經理人報告或擁有相同職稱的一群人,根本稱不上是個團隊。一個團隊必須有個有時效性的目的,而那正是它存在的理由,此外,那個目的不該是「因為主管是同一人」。來自不同單位的人通力合作完成某件事,時常會被組織冠上讓人混淆的名稱,比如虛擬團隊、任務編組、老虎團隊(tiger team,或者更糟——委員會。這些名字之所以讓人混淆是因為它們遮蔽事實,這些其實是真正的團隊,是為了找出真正的解決對策而形成。

 

真正的團隊具有現實的目的,而且領導者會經常清楚陳述那個目的。領導者應該自問:我們的初始目的是什麼?那個目的還有意義嗎?如果沒有,該如何改變調整?我們為什麼還需要繼續保持團隊的存在?只要這些問題的答案能反映團隊形成的初衷,這個群體就可以繼續保持原狀;如果這個團隊已不再能滿足那個目的,就該是解散的時候了。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