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人文科普 (50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第十八章 寫藝術:評論與專欄(節錄)

 

藝術無所不在,不論是從事藝術工作——表演、舞蹈、繪畫、寫詩、演奏樂器——或是走進劇場、音樂廳、畫廊、博物館去尋找藝術,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豐富。我們也會想閱讀有關藝術的文章——無論是什麼地方的藝術—以免跟當代的文化浪潮完全脫節。

 

新聞報導達成了一部分這個工作——採訪新上任的交響樂團指揮、新建博物館的建築師或策展人的巡迴講座——其中的寫作方法跟本書已經討論過的其他寫作形式一樣:描述新的博物館是如何設計、籌資、興建,跟說明伊拉克如何差一點就製造出原子彈的原則並無二致。

 

但是如果不僅止於外在,而是寫到藝術的內涵——評價一部新作品、評估一場演出、認定什麼是好什麼是壞——那就需要一套特殊的技能與專業的知識體系。簡單來說,你必須成為評論家——幾乎每一位作者在某種程度上都希望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小鎮記者成天夢想著編輯會指派他們去採訪即將到當地場館來演出的某位鋼琴家、某個芭蕾舞團或劇團,等到這個夢想中的時刻到來,他們會迫不及待地搬出在大學時代好不容易學會的艱澀字眼——「intuit」(憑直覺知道)、「sensibility」(情感)、「Kafkaesque」(卡夫卡式的)——向全國讀者炫耀,表示他們知道音樂的滑奏與舞蹈的雙腳騰躍交叉有什麼不一樣,他們在易卜生的作品中能夠破解的象徵比易卜生本人還要多。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十二章 寫人:訪談(節錄)

 

讓人開口說話。要學會問對問題,才能引出答案,讓他們講述生活中最有趣或最生動的事情。最生動的文字,莫過於某人講述他在想什麼或做什麼——而且是以他自己的話來說。

 

他自己的話永遠都比你的文字要好,即使你是全世界文筆風格最優雅的作家也不例外。他自己的話帶有他聲音語氣的轉折變化,還有他遣詞用句的獨特氣質;他的話有他說話時的地方特色和他那一行的專業術語;他的話有他的熱情。這是一個人直接對讀者講話,而不是經過作家的過濾。一旦作家介入,每個人的經驗都將成了二手貨。

 

因此,要學會如何訪談。不管你寫的是哪一種類型的非虛構文類,你在寫作時能夠融入文章中的直接「引文」數目多寡,跟最後成品的生動程度呈正比。你經常接到任務,要寫一些顯然沒有生命力的題材——某個機構的歷史,或是某個地方新聞,如排水疏洪道——想到要如何讓讀者甚至你自己保持清醒,就開始頭痛。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章 精簡

 

累贅是美國人寫作的通病。這個社會充斥著不必要的贅詞、反覆的結構、浮誇的矯飾與毫無意義的術語。

 

誰能理解美國商業界日常使用的那堆亂糟糟的語言:備忘錄、公司報告、商務信函,以及銀行寄出來解釋最新一期「簡化」帳單的通知?有哪家保險公司或是健保計畫的從業人員能夠破解手冊上的謎團,清楚地解釋保單的成本效益?有哪個父母能夠根據包裝盒上的說明,組裝孩子的玩具?我們這個國家有個趨勢,就是膨風誇大,讓語言聽起來好像很重要的樣子。飛機機長宣布他目前預期會經歷一段相當大的降雨,卻不會說可能要下雨了——因為句子太精簡,聽起來一定有什麼問題。

 

然而,寫作的祕密就是剝除每一個句子裡的雜質,只留下最乾淨的元素。每一個沒有作用的文字、每一個可以用短詞取代的長詞,每一個在動詞裡已經包含同樣意義的副詞,每一個可能讓讀者搞不清楚是誰在做什麼的被動語態——這些成千上萬的雜質廢話,弱化了句子的力量;而且教育程度或是官階愈高的人,使用這些廢話的比例也隨之增加。

 

在一九六○年代,我念的那所大學經歷過一段校園動亂,事後校長寫了一封信安撫校友。「你們可能已經知道,」他在信的開頭寫道,「我們經歷了一段以非常具有相當潛在爆炸性的方式表達的不滿,針對的是一些只有部分相關的事情。」他的意思是說:學生為了各種事情去找他們的麻煩。其實,比起對學生具有相當潛在爆炸性的表達方式,我對校長的文字更不滿。我還寧願見到校長採用小羅斯福總統將政府公告轉化成文字的做法,例如一九四二年簽發的燈光管制令: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虛構寫作指南:從構思、下筆到寫出風格,橫跨兩世紀,影響百萬人的寫作聖經

     臉譜5月_非虛構寫作指南_立體書封+書腰(0423)     

      

出版時間︰2018.05.03
作者︰
威廉.金瑟(William Zinsser)
定 價︰450元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泡麵為什麼總是彎的?》136個廚房裡的科學謎題

臉譜2018.05_泡麵為什麼總是彎的?_立體書    

出版時間︰2018.05.03
作者︰
羅伯特‧沃克(Robert L. Wolke)
定 價︰320元

本書初版書名《愛因斯坦的廚房:新世紀廚房的科學解答》
本書二版書名《馬鈴薯拯救了一鍋湯?:136個廚房裡的科學謎題》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腎上腺素X蛇毒X 降血壓藥的發明

 

你對腎上腺素在戰或逃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中扮演的角色應該不陌生——若面臨危險(例如持槍的陌生人),腎上腺素會大量湧現,讓你保持超高警覺,隨時行動。但腎上腺素還有另一項生理功能:它是控制血壓的激素。

 

腎上腺素受體有兩種,一種是α受體,一種是β受體。研究顯示,β受體和調節血壓有關。布拉克推測,如果能阻斷人體中的β受體,就能降低血壓。

 

雖然β受體阻斷劑明顯優於噻嗪類藥物,仍有兩大缺失。β腎上腺素受體也存在於肺部,負責調節氣管大小,阻斷肺部的β受體會導致氣管收縮(許多用來治療氣喘的吸入劑,就含有刺激肺部β受體的藥物),因此普萘洛爾與其他早期β受體阻斷劑就出現了麻煩的副作用——呼吸困難。若使用β受體阻斷劑治療有氣喘的高血壓患者,可能非常危險。此外,β受體阻斷劑也會對男性造成另一項生理風險,危害不大,但會對心理造成嚴重傷害:它會使病人陽痿。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手術劇場X麻醉劑乙醚 X無痛手術起源

 

十九世紀初,觀看手術的人會坐在長廊,拿出懷錶,計算手術總時間。比方說,蘇格蘭外科醫師羅伯特.李斯頓(Robert Liston, 1794-1847)在倫敦大學學院醫院(University College Hospital)動手術時,便是以手法快速馳名。他曾在一次腿部截肢手術中,匆忙間連病人的睪丸也切掉了。在另一次快速的截肢手術中,李斯頓雖然饒過病人的睪丸,卻意外切斷助理的兩根手指。後來病人與助理雙雙死於壞疽,而一名在旁觀看這場手術的人,看見李斯頓匆忙揮舞手術刀,刀子戳破了外套,還以為李斯頓被戳死,因此嚇得休克,一命嗚呼。在麻醉劑出現之前的年代,手術就是這麼危險。

 

由於減輕手術疼痛的需求相當迫切,醫師開始試驗諸多可能當成麻醉劑的東西。酒精、印度大麻製劑(hashish)與鴉片都曾入列,但效果差強人意。雖然這些東西可稍微讓感知遲鈍,卻不足以麻痺手術刀割開肌肉的痛楚。至於物理學的應用方法,例如把肢體放在冰中,或者用止血器使之麻木也都無法奏效。疼痛總能趁虛而入。有些外科醫師比較大膽,甚至過分到把病人掐昏,或是乾脆重擊頭部,讓病人失去意識——盡管多數醫師懷疑這樣是否利大於弊。在十九世紀外科醫師所受的訓練中,血腥就和空氣一樣稀鬆平常,病人會不停扭動與吶喊,而手術就是要快手快腳。或許正因如此,一名不屬於外科的醫師開始思考能不能無痛手術。他便是波士頓牙醫威廉.莫頓(William T. G. Morton, 1819-1868)。

 

一八四三年,二十四歲的莫頓娶了前國會議員的姪女伊麗莎白.惠特曼(Elizabeth Whitman)。惠特曼家世顯赫,有貴族血統的父母看不起莫頓的職業—當時牙醫的地位不比理髮師高到哪去。惠特曼夫婦雖答應女兒嫁給莫頓,但條件是,莫頓要學地位崇高許多的醫學。

 

一八四四年秋天,莫頓乖乖進入哈佛醫學院,這時他上了查爾斯.湯瑪斯.傑克遜醫師(Dr. Charles T. Jackson, 1805-1880)的化學課。傑克遜熟稔乙醚的藥理特性,包括麻醉效果。即使傑克遜身為優秀的執業醫師,顯然也未曾認真思考過在外科手術中使用乙醚的可能性。莫頓在傑克遜的一堂課中學到乙醚,而乙醚能讓人昏睡的強烈功用令他深感興趣,於是他以自己的寵物犬做實驗,並記錄道: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藥物獵人:不是毒的毒 x 不是藥的藥,從巫師、植物學家、化學家到藥廠,一段不可思議的新藥發現史

     臉譜5月_藥物獵人_立體書封(0419)    

      

出版時間︰2018.04.26
作者︰
唐諾.克希(Donald R. Kirsch)、奧吉.歐格斯(Ogi Ogas)
定 價︰320元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八章 基本收入對工作與勞動的意義(節錄)

「很顯然地,任何提供收入的計畫,只要與工作不相關,都會降低某種程度的工作的意願。」──麥可.透納,卡托研究所,二○一五年

真的那麼「顯然」嗎?每每談到工作或寫到工作相關的內容,很多評論家和社會科學家都會失去了他們的常識。雖然自古以來,每個年代都會很武斷地區分什麼是工作、什麼又算不上工作,但我們這個年代對工作的定義最乖張失當。

只有在二十世紀,多數非支薪勞動才不被視為工作。到目前為止,勞動相關的統計還是堅持這個滑稽的作法,在市場上,唯有為了酬勞而勞動才叫「工作」。一個世紀以前,庇古(Pigou)曾說一段名言,他指出,如果他聘請一位女管家,國民所得就會上升,經濟成長也會加速,就業人口將增加,失業人口將相對減少。如果他接下來和那位女管家結婚,而她繼續從事與婚前完全相同的活動,國民所得和經濟成長卻會降低,就業人口將會減少,失業人口則相對增加,這實在非常荒謬(而且明顯帶有性別歧視)。

這樣的荒唐觀念到今天還是沒有改變。一個母親或父親照顧自己子女時所做的事,和一個受雇照料他人子女的支薪保母所做的「工作」其實一樣多(說不定前者的「生產力」更高)。而隨著我們的經濟體系愈來愈「零工化」(‘gig’economy),還有其他更多活動因支付酬勞與否而遭到差別對待。舉個例子,狗主人可以利用BorrowMyDoggy之類的應用程式,聘請某人來幫忙遛狗,或是把狗交給狗保母照料。基於統計的目的,這個原本純屬消遣性質的活動──遛狗(幫別人遛狗)──成了一種「工作」。這使得國民所得與就業人口增加,也讓政府很開心。但如果你遛自家的狗(或照顧自己的子女),卻反而是在傷害經濟!

在此同時,還有其他非常多實實在在但未支薪的工作,這類工作還在不斷增加。以英國來說(其他國家也很類似),根據估計,無償經濟體系(照顧孩童和老人、家務勞動、社區志工等等)的價值遠超過貨幣經濟體系規模的一半。

但就算是這些估計值,都沒有計入每個人處理政府往來事務(申報所得稅鮮少會被視為「休閒」[leisure]吧?)、身為消費者(自助結帳)時所做的「工作」,以及我所謂「為取得勞動職缺而做的工作」(work-for-labour,譯注:例如接受性向測驗與能力檢定等)、與現職有關但無薪的工作(這類工作的範圍隨著「永遠上線」的文化而擴大),或求職期間必須做的工作。殆危階級尤其必須做很多不被視為「工作」的工作(在他們眼中是工作)或不被給予酬勞,例如尋找就業機會、應付複雜又曠日廢時的漫長招募流程、等待派遣工作機會、為申請某種貧困津貼而排隊或填寫各種表格等「工作」。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四章  基本收入能改善貧窮、貧富不均與不安全感問題(節錄)

 

「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本人及家人之健康與福祉所需的生活水準,包括食物、 衣著、住宅、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在因失業、疾病、傷殘、鰥寡、衰老或其他無法控制的情況而喪失謀生能力時,亦有權享受保障。」─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十四條

 

支持基本收入最常見的主張是:基本收入是改善貧窮的最有效方法。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最直接與最透明的方法,且行政成本相對較低。另一個主張和上述說法有關,但不全然相同:基本收入是一種提供基本經濟安全感的好方法。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在今日這種市場導向的全球資本主義環境下,經濟上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是造成不安全感的主要導因,而且,不確定性和風險不同,無法以傳統形式的保險來因應。

 

但首先我們也必須體認到,一個設計不良或未能徹底落實的基本收入制度,有可能導致人民的經濟狀況變得比在現有社會保障計畫下更糟。不過,這絕對不是基本收入的固有特質。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民基本收入:維持每個人的真正自由

 

▌時間:5/3(四)晚間20:00~21:30
▌地點:信義誠品三樓演書場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給每個人的基本收入讀本:從基本收入出發,反思個人工作與生活的意義,以及如何讓社會邁向擁有實質正義、自由與安全感的未來

     臉譜4月_寫給每個人的基本收入讀本_立體書封(0320_修白邊)     

      


出版時間︰
2018.04.10
作者︰
蓋伊.史坦丁(Guy Standing)
定 價︰400元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以我會利用本書,希望能夠說服你相信三個重要的事實。


1.機會具有的力量

首先,光是思考人類的動機,其實不足以理解犯罪。你可能也發現了上述兩種關於犯罪的主要描述,都不脫這種嘗試。「英雄與壞人」觀點就只想要靠著加重刑罰,以威懾制止潛在的可能犯罪者。

而「受害者與生存者」觀點則想要藉著改善大多數弱勢者的經濟和社會條件,例如提供工作或是更多福利就能消除他們違法的動機。如果能夠理解到底是什麼在驅使我們行動,這當然很重要,而且很令人心動。不過在現實世界中的我們,通常就是直接受到身邊環境的影響。二○一一年倫敦發生暴動的時候,我住在倫敦東區一個靠近沙德韋爾(Shadwell)的地方。沙德韋爾是整個城市裡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它安靜的座落在城市邊緣,有許多中層的建築物散立於各處,其中的居民就是這次二○一一年倫敦暴動中的核心年輕族群。但是這裡沒有暴動。並不是所有貧窮、憤怒的年輕人都會發起暴動。幾乎所有受創嚴重的地區都有一些很有吸引力的商業區,這讓我在暴動當晚感到十分惱火,因為沙德韋爾幾乎完全沒有這些。或許是有些沙德韋爾人跑到別的地方去製造了事端,不過大部分沙德韋爾人並沒有額外去做這些,或說他們甚至不曾參與其中。

這就是我所謂機會的力量。我們一定都有一個所謂的臨界點,過了這個臨界點之後,我們就無法阻止自己做出一些不被允許的行為。也就是說,我們所面臨的誘惑和挑釁,通常也和我們天生對守法的渴望一樣重要。其實,幾乎所有人都很容易墮落,我們尤其可以從倫敦暴動中看到很多這類的例子,在當時,一般正常守法的公民也跟著幫派分子一起搶劫,還有更令人煩惱的,是在歷史中某些醜陋的時刻,甚至還可能所有人聯手大屠殺。不過,比較正面的來看,即使是最反社會性格的人,也可能因為他們碰到的環境而完全被壓抑下去。單獨一人住在沙漠裡的殺人魔,不可能會犯下連續殺人案,就像是沒有車的鄉下盜賊,犯案次數一定比同樣住在城市裡的盜賊少。如果犯案的機會看起來很不顯著、或是很不吸引人,這極可能影響重大,上文的機車安全帽便是如此。

考慮機會的力量同時透露出另一種可能性,那也是我們很少考慮的。我們知道貧窮不一定會增加人們偷竊的動機(並因此導致犯罪),反而可能會因為值得偷的高價物品比較少,造成比較低的犯罪率。所以我們也可以試著想想看:如果把兒童留在學校裡會減少他們觸法的機會,或許不只是因為他們受了教育之後有比較好的工作前景,也可能是因為他們不受監督的時間減少了,比較難惹出麻煩。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奇怪的真實

佩特.梅休(Pat Mayhew)和她長期以來的合作夥伴羅恩.克拉克(Ron Clarke)把人生都投注在犯罪研究上。由於對犯罪方面的貢獻,他們在二○一五年獲頒斯德哥爾摩獎(Stockholm Prize)的犯罪學獎。當時我與佩特.梅休隔著一張桌子對坐,我問她如何與羅恩.克拉克一起發現了德國機車竊案的數量驟減。這問題有一部分就是在問她到底關注些什麼。她說:「我們在一九八○年代晚期最常談論的,就是入室竊盜的案件和車輛的犯罪……因為車輛犯罪案件備受矚目,以至於我們必須隨時關注車輛犯罪的狀況。」

但是,有這項發現也是因為她一直相信統計的力量(更甚基於印象而作的推測)。梅休在英國內政部服務的三十年期間,花費了大部分精力在改善和監測犯罪模式,好讓英國和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能對犯罪行為有更深入的理解。她在一九八一年與麥克.霍夫(Mike Hough,現為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 [Birkbeck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的犯罪學教授)一起進行英國犯罪調查,該次調查引進了一個計算英國犯罪趨勢的新方式,不再根據警方所蒐集的數據(警方的數據有很大的程度取決於人民是否願意報案),而是出自一群數量龐大、經過仔細採樣的英國人口,由這群人回報意見(不對外公開)。在那前後,她也一直在整理犯罪資料,並定期檢討,上述資料除了英國之外,也包括全世界的。比如她便完成了對德國機車竊盜案的資料匯編。

她說:「我們與德國聯邦刑事警察局(Bundeskriminalamt)一個叫作埃德溫.庫別(Edwin Kube)的人聯絡上,我們發現德國人(不愧是德國人)手上有非常非常好的犯罪數據。」這對於梅休和其他參與共同研究的人來說至關重要,因為許多國家並沒有區分機車、汽車或是腳踏車的竊盜案數據。而且這個細部資料也顯示出,德國的機車竊盜案減少,跟德國整體犯罪趨勢不合。從一九八○年開始,有六年期間機車竊盜案掉了三分之二,不過汽車竊盜案的數量大致還是一樣的,甚至還略為上升,從一九八○年的六萬四千件,增加為一九八三年的八萬兩千件,而在一九八六年又跌回七萬件。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為狙擊手,成功不僅僅取決於準確率。狙擊手通常要在無人之地或是敵方陣線內活動,這意味著要尋找或創建合適的躲藏地點,並進行全身偽裝,以免行動、呼吸、吸菸時和槍枝裝備中發出的閃光為人所見。就像大部分成功的暴力一樣,狙擊手殺死的是暫時無力抵抗或極其明顯的目標,通常是軍官、炮兵或機關槍手。

由於他們的攻擊出其不意,因此也最令人恐懼和憎恨。一旦被抓獲,他們幾乎一定會被當場處決,儘管這違反了戰爭規則,但狙擊本身也被認為違反了戰爭精神。相反的,炮兵部隊儘管製造最多傷亡,卻不被認為有違反戰爭精神之處。

就連戰友們往往也不喜歡狙擊手,或者至少是與他們相處時不太自在。一戰中,一名英軍狙擊手軍官注意到,炮兵部隊不願與狙擊手混在一起,「因為有些東西讓他們跟普通人不一樣,也讓士兵感到不舒服」。二戰中的士兵有時候會嘲笑他們。越戰的美軍狙擊手曾面臨這樣的評論:「殺人公司來了。」二十世紀晚期的高科技狙擊手依然面臨這種態度,一九八○年代末期的英軍狙擊手小分隊被稱為「麻瘋病人」。這種不合一部分來自於狙擊手的與眾不同,以及他們享受的特權。

一般情況下他們都不需要完成日常任務,也不容易疲憊。他們擁有不同尋常的自由,能夠自己選擇時間和地點隨意行動;他們通常會穿著特殊的制服,為了達到最佳偽裝效果而顯得更加古怪。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情感上拒人於千里之外,通常不善社交,比其他士兵更內向。此外,他們能夠冷靜的執行自己的任務,這也讓他們獲得「冷血殺手」的名聲。
並非只有士兵才對狙擊手態度冷淡和抱有敵意。

在世界大戰中,古板的軍官一開始並不認為有必要設置狙擊手,直到後來才不太情願的設立了這項編制。軍官也認為狙擊手不屬於正常的策略,違背了戰鬥精神:士兵試圖奪取敵人生命的時候,自己至少也應當面臨一定程度的危險。事實上,狙擊手的傷亡率也很高,但這種在極度隱蔽的地方開槍,避免與同樣危險的敵人正面對抗的衝突模式,讓人感到有違軍人的榮耀。因此,狙擊手的訓練與武器供應在戰爭開始時會倉促建立,但戰爭結束時也會迅速停止,這並不令人驚訝。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ook 01look 02look 03look 04look 05look 06look 07look 08look 09look 10look 11   


《暴力》從常態到殘暴,以微觀角度探索個人、家庭和社會中超過30種暴力的形成和真相
暴力-立體300  

出版時間︰2018.04.03
作者︰
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 Collins
定 價︰850元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誤解的犯罪學──顛覆你的想像

 


▌時間:5/22(二)晚間20:00~21:30

▌地點:敦南誠品二樓藝術書區

 

講者:賴擁連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組織的示威遊行中發生的暴力,同樣具有恐慌進攻的特點,這對示威者和被派來控制局勢的警方或軍方而言都是如此。示威遊行通常會聚集起大量人群。但當暴力爆發時,絕大部分情況下傷害並不是在兩大群人正面衝突的時候發生。就像勢均力敵的軍隊一樣,示威者及其反對者通常會陷入僵持,彼此挑釁(在現代情境中則由警察來控制人群,挑釁通常只發生在一邊),隨後當局便會介入來維持秩序。

抗議者與控制人群的警察力量都十分類似密集方陣時代的軍隊,他們之間的衝突一旦爆發,也很像大部分方陣戰鬥中常見的推擠角力。因此,在某些照片中,我們會看到抗議者和鎮壓者都保持密集陣形,彼此推撞。在這種時候,警察會用警棍隨機敲打衝進警方防線的抗議者(也許那些人是被推進去的,甚至是不小心跌倒才與警方衝撞的)。這就像方陣衝撞的一種版本,往往不會產生什麼傷害;基於同樣原因,只要大家都保持陣形,也不太容易引發嚴重的打鬥。

這種衝突發生的一個原因是,警察將示威者趕進封閉的區域,例如切斷一個路口或廣場的出口。這會迫使示威者擠成一團,而且警察還會用警棍毆打周圍試圖逃離的人。倫敦的勞動節示威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二○○一年五月二日的《每日郵報》和《泰晤士報》上刊登的照片呈現了這樣的場景)。大部分示威者看起來都驚慌不已、擠成一團,少數幾人試圖對警察防線祭出拳腳,警察則回以警棍。媒體並沒有將警察的行為描繪為一種暴行。

這種群體暴力儘管對那些挨揍的人來說可能刻骨銘心的疼痛,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是一次很不愉快乃至恐怖的經歷,但在記者和觀察者眼裡卻並不算很特別的事件,通常也不會得到太多公眾關注。這部分是因為只要雙方群體都老老實實的待在自己的地盤裡,恐慌進攻就不會發生,不過這種情境並不適合由情緒迸發而導致的那種醜陋的暴力。

另外一種相對比較少見卻能夠造成驚人傷亡的情況,則是全副武裝的權威機構向相對力量薄弱的群眾開槍或使用其他武器。這方面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例是一九一七年七月俄國革命中的聖彼得堡,共產黨領導下的群眾舉行大規模示威,反對俄國重新參與世界大戰。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誤解的犯罪學:從全球數據庫看犯罪心理及行為的十一個常見偏誤

     立體書封   

      


出版時間︰
2018.04.03
作者︰
湯姆‧蓋許(Tom Gash)
定 價︰450元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暴力》從常態到殘暴,以微觀角度探索個人、家庭和社會中超過30種暴力的形成和真相
暴力-立體300  

出版時間︰2018.04.03
作者︰
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 Collins
定 價︰850元

「有史以來書寫暴力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現場影片×照片×訪談×文獻紀錄,近距離觀察逾30種類型的暴力演化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