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謝佩霓/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包浩斯建築學校(Bauhaus,1919~1933)建校設址所在的德國威瑪(Weimar),雖然僅是人口數萬的蕞爾小城,但在西方歷史文化進程的躍進上,卻扮演著無可取代的關鍵性角色。近五世紀前,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威瑪衛星小鎮完成了聖經德譯,進而觸發了改寫世界史的宗教改革。自此而往,諸多經典人物如歌德、席勒、巴哈、貝多芬、李斯特、華格納、尼采、海德格…等人,其劃時代的曠世鉅作,莫自興發、醞釀、製作、發表於此。

包浩斯成立伊始,著實發願以超領域團隊和諧的創造性行為,實踐高舉社會主義大蠹的理想國,於是致力平衡理性與感性、突顯手感與心感、揉合工藝與美術、理論與實務雙修、兼顧地方性與世界觀。儘管礙於大時局板盪的高壓衝擊,已成氣候的包浩斯學校幾經遷校至德紹(Dessau)、柏林(Berlin)甚而最後因政治不夠正確而被迫關閉,但隨著核心人物顛沛流離至新大陸,藉由一本初衷與默契已成,反倒形成力量的延伸,在成為世界新領導美國發光發熱,進行了最徹底的擴展,其影響所及隨著資本主義所趨而無遠弗屆。

包浩斯的遺緒(legacy)繁衍延續至今,餘音繚繞依然不絕如縷,時人與現世均受其廣袤樹冠庇蔭,卻往往茫然一無所悉。活在設計無所不在的當下社會,被寵壞了的我們,早已無法想像無法想像家居空間中沒有整體格局規劃,沒有一體成形、配備成套的廚房、浴室、寢室、餐廳、起居室,甚至缺乏價廉物美的系統家具與自己動手的DIY;電腦無字型(fonts)、色彩可供選擇…等等的世界。

若以傳世之作的普及性和永續性言之,包浩斯可謂空前絕後。誠願藉由本書作者的提點,能讓此間讀者在發現包浩斯「極簡、大用」精神如何發人深省,包浩斯成員如何懷抱堅定的意志與理想,堅持態度與高度、美感與質感,並將之轉化為何等具體作為與作品,以及何以如此深得人心、深入民間、普及大眾。在潛移、默化、挪用、再現的多維繁衍中,包浩斯早已雅俗共賞、不可或缺,奐化落實為當代生活觀、行為模式(patterns)、創作典型。

九十年前包浩斯開始的一場前衛革命,如今枝葉繁茂,在全球遍地開花,果實累累而依舊生生不息。我們皆活在其中,而這也是高雄市立美術館為何以包浩斯特展向其致敬之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