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導讀】推理史上前所未有的失蹤故事
 文/黃羅(推理評論家)

‧失蹤案的書寫歷史

  雖然說屍體、凶手、智解謎團的神探,是推理小說的黃金三角,但是若少了其中一味,遊戲其實還是玩得下去。比方說,創作者不嗜血的話,倒是可以寫沒有屍體的失蹤案件,只是凶手可能就成了綁匪。

  所謂失蹤案,自然是有人不見了。人不見了,似乎不是什麼火燒屁股的大事(除非失蹤的是幼童),即便去警局報案,警方也是二十四小時之後,才會立案出動找人。平心而論,失蹤案確實沒有凶殺案聳動,真實世界中,媒體寧願把版面留給謀殺案;虛擬小說的世界裡,失蹤案較難滿足讀者獵奇心態。然而無論虛實,在茫茫人海中,要將失蹤者找出來,偵探如何抽絲剝繭,縮小搜查區域,進行有效率的追蹤行動,一樣都是不簡單的任務。
  
     比戲劇性或許不如人,但是比悠久歷史,失蹤案絕對理直氣壯。早在《福爾摩斯辦案記》(The Adventures of Sherlock Holmes, 1892),柯南.道爾就讓名偵探在〈身分之謎〉(A Case of Identity)當中,出場尋找失蹤的新郎;福爾摩斯接手過的失蹤案,當然不只這一樁,估算一下,四中篇加上五十六短篇的福爾摩斯探案中,涉及神祕失蹤的故事約有十篇,比例上並不算少。

  備受世人愛戴的「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也寫過失蹤案。她筆下的比利時矮個兒神探白羅雖然最擅長破解凶殺案,不過偶爾也會幫忙尋人,像是在《鴿群裡的貓》(Cat Among the Pigeons, 1959)找失蹤女學生,或是在《赫丘勒的十二道任務》(The Labours of Hercules, 1947)找失蹤女僕。然而最引人側目的是,克莉絲蒂居然寫而優則演,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也搞失蹤:當時是一九二六年的十二月,因為丈夫婚外情而大受打擊,克莉絲蒂突然從家裡消失無蹤。結果這件失蹤案上了頭條,各地警察都在找她,《每日郵報》懸賞一百英鎊給通報消息的人,直到九天後才在一家旅館找到她,這就是推理史上著名的「謀殺天后的九日失蹤記」。

  若再說到冷硬派小說,那就更不得了,尋人簡直就是私家偵探的家常便飯。然而私家偵探不像古典神探那樣有權有勢,他們不但受到警方排擠歧視,更無法將命案現場當自家花園般來去自如,所以這些走在殘酷大街上的「帶槍聖徒」(Saint with a Gun),多半先接到失蹤案的委託,然後在尋人過程中,才進一步涉入殺人案。為了讓大家更快了解私家偵探是怎麼辦案的,我們以史上三大私探為例,來模擬他們的行事風格:

‧違背現實的正義論

  假設情況是:一名十二歲女孩失蹤了,她的家人心急如焚,於是找上偵探社求助。(一),如果是大陸偵探社的無名偵探(Op)接手此案,他會循線找到女孩,發現這名遭黑道軟禁的肉票即將被賣到海外,而且這個犯罪組織居然有白道撐腰。無名偵探勢必會直搗黃龍,摧毀幫派,揪出貪官,除掉地方毒瘤。(二),倘若接手的是洛杉磯私家偵探菲力普.馬羅(Philip Marlowe),他會深入虎穴、以一擋十,即便被惡徒揍得頭破血流,他也是一邊碎碎念,一邊打落牙和血吞,拼死救出女孩。脫險後,女孩可能想以身相許,但是馬羅會像柳下惠一樣嚴詞拒絕:「妳是我的客戶,我們不該有其他關係!」(三),若是活躍於加州的劉亞契(Lew Archer)出馬,他應該會低調有如隱形人,設法偷偷把女孩帶離賊窟。事後他還會像心理學者溫柔的探問:妳有沒有哪裡受傷?是和爸媽吵架離家出走才導致被騙?或是純粹被壞人擄走?

  私探的手段大致上如此。但你會不會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太對勁?沒錯,這些私探的做法太戲劇性了,他們就像中國武俠小說的俠客從天而降,不求名利、不求回報,一心只想伸張正義。從現代角度來看,這太違背現實了、太理想化了,甚至可以說太假道學了。

  說到違背現實,達許.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早在戰前的三〇年代,曾撰文砲轟當時紅透半邊天的偵探小說家范達因(S. S. Van Dine),批評他的小說人物講起話來「像是高中女生在背字典裡艱澀的怪字。」無獨有偶的是,看克莉絲蒂極不順眼的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也曾說「把謀殺還給有理由犯案的人,而不只是提供一具屍體。」當年的冷硬派大師痛批本格解謎小說空泛虛偽,如今從二十一世紀的觀點來看,冷硬派作品又何嘗不是如此?某種程度上,冷硬派小說也是一種擁抱浪漫情懷的文體,創作者把對社會的不滿與正義的憧憬投射在小說中,打造一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硬漢,然後讓這位「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私家偵探撥亂反正、拯救社會。

‧由內向外觀看失蹤案的實況

  說到底,戰前三〇年代的現實,與二十一世紀今天的現實,究竟差別在哪裡?

  要回答這個問題,且讓我們回到先前的假設情況。若拋開所有的遐想與幻象,上述的十二歲女孩失蹤案若發生在今日,現實生活中的發展應該是雙親趕快去報警,並列印尋人啟事傳單滿街發放和張貼公告欄,當日子一天天過去,寶貝女兒依舊下落不明時,警方查案的人力會逐漸縮編,最後變成一樁無解的懸案;在日復一日的煎熬中,夫妻相交指責而鬧不和,先分居後離婚,末了落得一個家破人散的悲情下場……這是最真實的寫照,而且也是小說《墓園女孩》的故事梗概。

  常看推理小說的讀者應該都知道,推理小說通常只寫外在事件,彷彿一旦找到人、破了案,偵探下台一鞠躬,事情就有了圓滿的落幕;然而事實上,這個圓滿只是個假象,故事根本還沒結束。試想失蹤多年的人,性格和相貌上一定會有所改變,即使重回家園,也不可能像按下開關一樣馬上轉換心態,從此適應新環境而和樂融融,共享天倫之樂。

  《墓園女孩》其實是一部很難歸類的作品,它像犯罪小說一樣有案件與警察,卻一反推理小說的常態,由內向外去觀看事件的歷程。故事中幾乎沒有鋪陳偵探或警察的辦案過程,只看得到失蹤女孩的父母親內心飽受折磨,尤其是小說才進展五分之二篇幅,就找到了失蹤四年的女兒,可是劇情並沒有走向happy ending,當事人反而發現他們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要彼此適應、要心理復健、要修補裂痕,因為失去的不僅是四年時光,他們同時也失去了心中的那份純真,以及對人性的信任感。失蹤女孩凱特琳歷劫歸來後,不肯透露四年來的個人遭遇,但她的父親湯姆卻一定要弄清楚醜陋不堪的真相,於是衝突的拉鋸戰愈演愈烈。你或許會質疑真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別忘了當年克莉絲蒂被尋獲之後絕口不提失蹤之事,即便在自傳中也是避而不談。人類的心靈會自動規避無法面對的創傷,這是最真實的人之常情。

  像這樣一個破格的故事,卻出自一位新進作家大衛.貝爾之手。你若翻閱任何一本推理參考書,都絕對查不到大衛.貝爾這個名字。既然在推理文壇沒有顯赫的資歷,這意謂著他沒有包袱,不必像推理作家那樣絞盡腦汁構思一個石破天驚的殺人詭計,也不用設計一個巧奪天工的不在場證明,因而能夠寫出一個與眾不同、你從未讀過的失蹤故事;或許正因為大衛.貝爾並未畫地自限,所以他的偽推理小說才會如此真實、真實得叫人不忍卒睹,卻又真實得令人心痛。




--------------------------------------------------------------------------


《墓園女孩》

墓園女孩_立體封  

出版時間︰2012.12.04
者︰大衛‧貝爾(David Bell
價︰360


請相信我,你絕沒讀過這種失蹤故事。──威爾.拉凡德,《失控的邏輯課》作者
2012年肯德基文學獎決選入圍
紐約時報讀者票選「今年該得普立茲獎的小說」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

林書煒(資深媒體人)
  羅(推理評論人)
歐陽靖(作家、演員)──揪心推薦

失蹤四年的女兒,終於回來了
在我們努力試著告別過去之後,她竟奇蹟般的出現
但是她死也不肯說出失蹤真相,甚至指控我們毀了她的人生


湯姆和艾比原本婚姻幸福、家庭美滿,他們有個漂亮的十二歲女兒凱特琳。可是有一天,凱特琳帶狗外出散步,卻再也沒有回來。四年過去了,夫婦倆在猜疑、罪疚、恐懼中憔悴,婚姻也瀕臨破裂。他們接受輔導,試圖改變,並打算藉著為女兒辦追悼會、立墓碑來「放下過去,繼續向前」。
    就在追悼會當天,湯姆獲得訊息,得知有人看過他女兒,而且就在離他們不遠處。可是湯姆聽到的故事卻令夫妻倆陷入希望與失望的漩渦,倍受折磨。終於,艾比決定不再執迷於「希望」,要與湯姆分居。偏偏就在此刻,警方通知他們,凱特琳找到了。
    骯髒、瘦小、充滿防衛的凱特琳完全否認自己身分,不願回家,並拒絕說出失蹤期間的任何事情,就連警方掌握的線索與嫌犯,凱特琳也不肯配合調查。她甚至強調家才是監禁、剝奪她自由的地方。在這段最艱困的適應期,犯罪的黑暗力量繼續從內從外撕扯他們三人,眼看這個家就要在團聚後重重崩解……


她的內心有我碰不了的地方

她的人生有我想不到的情感
但至少她回來了,我的女兒
不過,那還是她嗎?



媒體好評


《墓園女孩》重擊人心。曲折緊張的情節,讓我難以放下。
──賈桂琳.米察,歐普拉俱樂部第一本選書、《今日美國報》近二十五年最具影響力好書紐約暢銷作家《失蹤時刻》(The Deep End of the Ocean)作者

比起《被偷走的人生》,《墓園女孩》更加揪心……幸好這故事有個美好結局,雖然不是盡如人意。──《觀察家報》(Examiner)

《墓園女孩》不單是一個發人深省的驚悚故事,在大衛.貝爾這本令人眼睛一亮的小說中,即便是進入最危疑震撼的情節,也有令人沉思低迴的親子、夫妻與手足關係。絕對是絲絲入扣、引人入勝的上乘作品,讀者千萬不可錯過。──麗莎.恩格(Lisa Unger),《紐約時報》暢銷書《美麗謊言》(Beautiful Lies)作者

《墓園女孩》是我最愛的故事類型:熟悉的事物中竟然疑雲滿布。基本上這是一個失蹤少女的故事,但是,請相信我,你絕沒讀過這種失蹤故事。進入本書的讀者就像是跌入兔子洞一般,直到卷末才能放下懸疑,看見希望……貝爾帶領讀者進入糾結卻又真實無比的世界,但這絕對是一趟節奏明快、引人入勝的驚悚之旅。《墓園女孩》縈繞人心、久久難以忘懷,從任何層面來看它(「她」)都是佼佼者。──威爾.拉凡德(Will Lavender),《紐約時報》暢銷書《失控的邏輯課》(Dominance)作者

這書從第一頁開始就讓人神經緊繃,毫不放鬆。故事節奏流暢、劇力萬鈞,是一部精采佳作。──約翰.萊斯科瓦(John Lescroart),《紐約時報》暢銷書《破壞》(Damage)作者

由一個不怎麼完美的父親娓娓道出女兒失蹤的故事,內容精妙緊湊,令人毛骨悚然。若是你以為能從常見的報紙雜誌、小說電影中,充分了解這類故事在說什麼,那麼這部出色的小說將要顛覆你的腦袋。──布洛克.克拉克(Brock Clarke),《我燒了大文豪的家》(An Arsonist's Guide to Writers' Homes in New England)作者

貝爾筆下的意象鮮明,書中角色宛似你我,讀來異常熟悉。──湯瑪斯.蒙特里恩(Thomas F. Monteleon),布蘭姆.史托克獎(Bram Stoker)得主、《羔羊之血》(The Blood of the Lamb)作者

《墓園女孩》所呈現的曲折心理,使貝爾一躍而成倍受矚目的新銳作家……我也成了他的書迷。──約拿丹.馬貝利(Jonathan Maberry),布蘭姆.史托克獎(Bram Stoker)得主、《瘟疫之王》(The King of Plagues)作者

本書帶給我內心的悸動,猶如初次拜讀理察.麥特森的《我是傳奇》。這是一部強而有力的心理驚悚小說,迷人處俯拾皆是。請密切關注大衛.貝爾,他非凡的寫作生涯就此展開。──大衛.墨瑞爾(David Morrell),《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滴血》(First Blood)作者

人物刻畫入微,層次豐富的呈現神祕失蹤情節、人性瘋狂與失去親人的痛苦。大師級的作品。──保羅.威爾森(F. Paul Wilson),戰慄幻想大師、《紐約時報》暢銷書「修理工人傑克系列」(The Repairman Jack)作者

貝爾十足是位說書人,寫作風格猶如新聞剪報般引人入勝。你只要開始讀了,就會停不下來。──艾德.戈爾曼(Ed Gorman),夏姆斯獎與安東尼獎得主、《旅行車票》(Ticket to Ride)作者

一切看似正常,底下卻隱伏著瘋狂,與蠢蠢欲動的邪惡。──墨特.開塞(Mort Castle),《水面之月》(Moon on the Water)作者

隨著劇情不斷進展恐懼感逼近在身側,最後五十頁令人發昏冒汗,甚至在翻閱書頁時,雙手微顫。精妙、邪惡,結局卻十分動人……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蓋瑞.布朗貝克(Gary Braunbeck),布蘭姆.史托克獎得主、《浪子的憂鬱》(Prodigal Blues)作者

這是一個極為驚人的家庭故事,大衛.貝爾提供了一個很棒的角度來觀察哀傷,並且觸動每個人思索切身相關的問題。──哈莉葉.克勞斯納(Harriet Klausner),亞馬遜網路書店頭號書評家

我好久沒有讀過這麼哀傷的故事了,一展卷我就陷入揪心的畫面之中。──珍.羅蔓(Jen Roman),fictionaddict.com書評網


【作者簡介】

大衛‧貝爾(David Bell)
   
     
出生於辛辛納提,童年期間的背景音樂是棒球轉播。中學的大半時光都是在安靜的圖書館裡渡過,他最愛亞瑟王與那群騎士的故事,長大後發現這些故事不是真的,令他大為心碎。高中時,他接受了生平第一堂的創意寫作課,也寫下他的第一個短篇,不過那是電腦誕生之前的事,而那篇短篇小說也在保存不佳的情況下,永遠消失了。
大學期間,他定下成為小說家的志願,並在畢業後展開一系列工作體驗:服務生、酒保、書店店員、電訪推銷員等等。結束全美大小城市漂流的生活之後,大衛重回校園取得博士學位,並一面從事教職,一面開始撰寫他的第一部長篇《墓園女孩》,畢竟在寫作、閱讀、嗑電影之外,他最喜歡的就是與妻子茉莉在住家附近的墓園漫步思考。
   
  
大衛現在是西肯塔基大學英語系助理教授,曾獲短篇小說手推車獎的提名。
    作者網站:http://www.davidbellnovels.com



譯者 劉育林

大學法律系畢業,不務正業,曾任軍司法警察、壽險業理賠專員和出版社採訪編輯,現專事編輯與翻譯。編譯有:《君王經國策──韓非子》、《心經隨喜》和《網球場上的百萬女孩》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