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連載】


我相信你,也接受你藏起的祕密,
但真相瓦解一切的瞬間,請陪在我身邊——

梅根.皮爾斯過著夢幻的主婦生活,卻有一肚子不滿。

她關上冰箱,透過凸窗看著一雙兒女。窗前是早餐桌,「美妙的晨光」會從這扇窗灑下。新裝潢過的廚房還裝了維京牌烤爐、大理石中島,並規畫好通往家庭娛樂室兼家庭劇院的流暢動線。

後院裡,她十五歲的女兒凱莉,正在找弟弟喬丹的麻煩。梅根嘆了口氣,打開窗戶,說:「夠了,凱莉。」

娛樂室裡,她丈夫大衛坐在椅子上看電視。電視上,一名人氣直直落的演員正在脫口秀節目上吹噓他把過多少女人,還有以前在脫衣舞夜總會的神勇紀錄。那個演員瘋瘋癲癲,眼睛瞪得大大的,顯然有點狀況。

「這年頭是怎麼了?」她的丈夫指著電視螢幕,「妳信這傢伙講的話嗎?真是笨蛋。」

梅根點點頭,忍住笑意。多年前,她對那種笨蛋非常熟悉,再熟悉不過了。那種笨蛋其實是給小費很大方的好人,喜歡3P,喝太多就會哭得像個孩子。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大衛轉過身,打從內心對她微笑,「嘿,寶貝。」大衛到現在還會這樣看著她微笑,彷彿第一眼見到她。這是梅根現在的生活,活在這片寧靜舒適、好學校和磚造豪宅林立的郊區樂園中,至於那段無人知曉的過去——已經刪除,埋在淺溝裡。

「要我載凱莉去練足球嗎?」大衛問。

「我去就好了。」

「確定?」

梅根點點頭。就連大衛都不知道與他同床共枕十六年的女人的祕密。她媽很早就死了。她從沒見過她爸,也不知道生父是誰。她從小就成了孤兒,成長過程坎坷曲折,先後淪落到賭城和大西洋城跳脫衣舞,後來更進一步愛上了這樣的生活。沒錯,愛上。那種生活有趣又刺激,讓人血脈賁張。總是有事情在發生,無時無刻不充滿危險、機會,還有熱情。

梅根知道自己應該心懷感激。過去的那個世界,女孩年紀輕輕就喪命;過去那個世界的每個情緒、每分每秒都太強烈,生命以十倍動力前進,想要長命百歲也難。有人工作累到掛,有人嗑藥嗑到掛。那種日子不但讓人目眩神迷,還有潛在的危險。後來她的生活徹底失控,陷入極大的危險,但梅根不僅找到了一條退路,還得以重新開始,甚至可以說獲得了重生,有個愛她的丈夫、一雙可愛的兒女、一個寬敞舒適的住家,後院還有游泳池。

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機會,梅根.皮爾斯從一些人口中的「爛泥沼」,掉進了終極的美夢之中。但事實上(過了好多年她才敢對自己坦承這個事實),梅根很想念以前的生活:那些陰暗的房間、陌生人好色又飢渴的眼神、震天價響的音樂、絢爛的燈光,還有迅速飆高的腎上腺素。

所以呢?

大衛不停轉台:「妳不介意開車送她去?我想看的球賽快開始了。」

凱莉往運動袋裡打量:「媽,我的制服呢?妳有幫我洗嗎?」

喬丹打開冰箱:「可以幫我做一份烤吐司三明治嗎?不要用全麥麵包。」

她深愛他們,真的。但有時候,比方今天,她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一成不變的家庭生活,每天被迫跟同樣的人演同樣的戲碼,唯一的差別是,今天比昨天再老一些。梅根納悶為什麼一定得這樣,為什麼我們非得選擇一種生活不可,為什麼只能有一個「我們」,一種定義我們的生活?為什麼不能有一個以上的認同?為什麼一定得毀掉一種生活,才能創造另一種生活?我們表面上說嚮往「豐富的人生」,其實只是說得好聽罷了。

大衛又轉回剛剛那個過氣的電影明星。「這傢伙,」大衛搖著頭說。但光聽到那個人的猖狂語調,都讓梅根陷入回憶——他的手纏繞著她的大腿,他的臉貼著她的背,背上濕濕黏黏,沾滿他的淚痕。

那些回憶、凱西的生活(那個世界沒人用真名),都封鎖在她腦中的小小密室裡。但是幾天前,她拔去門閂,開了一小縫。只不過打開一小縫,只不過匆匆一瞥那個世界,這樣會對她造成影響嗎?

梅根打開抽屜找白吐司時,電話響起。喬丹主動接起電話,他聽了一會才說:「你打錯了。」接著加了一句話讓梅根背脊一涼,「這裡沒有叫做凱西的人。」

梅根從兒子手中搶過電話,隨便扯了個謊,說送貨員老是搞錯名字,她知道孩子根本不會起疑。

她走到另一個房間講電話,一個久違了十七年的聲音說:「突然打給妳很抱歉,但我想我們應該見一面。」

梅根在足球場放凱莉下車後,把車停到星巴克後面。她看看錶,離約定時間還有十五分鐘。

她買了一杯拿鐵,在後方找到座位。她左手邊有一群新手媽媽聊得正起勁,折疊車、遊戲床、幾歲該戒奶嘴、哪種汽車座椅最安全,以及嬰兒揹巾該怎麼揹才好……

梅根不由微笑,多希望自己是他們。她喜歡新手媽媽的階段,但就像人生的許多階段一樣,現在回頭看,妳只會納悶自己什麼時候換了一顆腦袋。她知道這些媽媽接下來會怎麼樣:挑幼稚園、每天忍受塞車送小孩上學、下課再送去學才藝。喜悅漸漸變成厭煩,厭煩變成例行公事。曾經體貼的丈夫變得暴躁,因為妳已經不像懷孕前那樣喜歡親熱。以前,夫妻倆一有機會就溜去辦事,如今就算全身光溜溜也很少看對方一眼。妳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這是很自然也無法避免的過程。你們還是愛著對方,甚至比以前還深,但妳就是變了。妳成了兒女的保母,世界縮小到只有兒女,一切變得如此緊密又溫暖——逼得人發瘋、喘不過氣、麻木無感。

「喔喔喔。」

熟悉的聲音讓梅根的嘴角上揚。那是菸酒加熬夜造成的性感沙啞音質,每次開口都會引人大笑,時常妙語如珠,一語雙關。

「嗨,羅蘭。」

羅蘭斜嘴對她笑。她的一頭金髮染壞了,而且太蓬。羅蘭高大又豐滿,身材前凸後翹,並且絕不吝於跟人分享。她的衣服看起來小了兩號,但穿在她身上還是好看。經過這麼多年,羅蘭始終是那麼引人矚目。連那些媽媽都停下來打量她,眼中帶著一絲嫌惡。羅蘭瞪了他們一眼,擺明了知道他們在想什麼,而那種想法最好別說出口。

「小妞,妳氣色很好,」羅蘭說。

她坐在位子上,心裡百感交集。十七年了,沒錯。羅蘭一直都是酒吧女經理兼酒保。她一直認認真真地過著這樣的生活,從不為自己辯解。

梅根靠上前。「可以問妳一個問題嗎?妳怎麼找到我的?」

又一次斜嘴笑。「得了,甜心,我一直都知道妳在哪裡。到處都有我的眼線,記得吧。我很高興妳找到了妳要的生活,不過老實說,我一直以為妳會做一輩子,跟我一樣。」羅蘭說,同時看向媽媽那桌。「那種生活,我很敬佩,真的。但怎麼說呢,那不是我。或許我太過動了,需要隨時有東西刺激我。」

梅根不確定該怎麼接話。「所以妳還在La Creme工作?」

「對,主要是當酒保。」

「那為什麼突然打電話找我?」

「我說過了,我一直都知道妳在哪裡,但我什麼都不會說。而且我也不想打擾妳的生活。」

「可是?」

羅蘭跟她目光交會。「有人看到妳,或者應該說,看到凱西。」

梅根在椅子上動了一下。

「妳來過店裡,對吧?」

梅根不發一語。

「嘿,我懂,相信我。如果整天跟這些陽光女孩在一起……」

梅根低頭看著咖啡,彷彿裡頭藏了答案。她確實去過La Creme,但只有一次。兩星期前,接近逃亡紀念日的那天,她去大西洋城參加無聊的訓練課程和商展。孩子漸漸長大,梅根決定找份工作。過去幾年,她一直在尋找下一個目標,試過健身、瑜伽、陶藝……每個活動都是為了得到難以捉摸的「成就感」,那是擁有一切的人渴望得到的東西。然而梅根其實一直都知道,答案可能藏在更本能、更原始的地方。

「妳看到我了?」梅根問。

「沒有。我想妳沒找我。」羅蘭的口氣有點傷心。

「我沒有要……」梅根停住。「那麼看到我的是誰?」

「我不知道。所以是真的?但是,妳為什麼回來?」

「有關係嗎?」

「與我無關,」羅蘭說:「但有個條子發現了,就是那個一直在找妳的條子。他從沒放棄。」

「妳怕他會找到我?」

「對,」羅蘭說:「我想他找到妳的機率很高。我不知道那個晚上發生了什麼事,我也不想知道。況且我也不喜歡插手別人的事,妳懂我的意思。」

「懂。」

「或許我看錯了。我是說,妳知道夜總會是什麼樣的地方。燈光那麼暗,而且都過了……有十七年了?」

「妳到底在說什麼?妳看到了什麼?」

羅蘭抬起頭,嚥下口水,把玩著未點的香菸,「我想,我看到了跟妳一起失蹤的史都華.葛林。」

***

 

布蒙探長嘆一聲,走向那間不幸的房子,按下門鈴。莎拉打開門,看也不看就說:「進來吧。」布蒙擦擦腳,覺得難為情。他脫掉身上的老舊風衣,掛在手臂上。屋裡的擺設這幾年都沒動過。有好長一段時間,少說也有五年,莎拉都把她丈夫的脫鞋放在躺椅旁。

這房子彷彿不肯往前走,牆壁和天花板都在傷心、都在等待。但或許那是內心的投射。人需要答案,需要揮別過去。布蒙知道,雖然希望很美好,但希望會日復一日地摧殘你。希望,可能是世上最殘酷的事。

「你錯過了紀念日,」莎拉說。

布蒙點點頭,還不打算告訴她原因。「孩子都好嗎?」

「都好。」

莎拉的孩子現在都大了。蘇西讀大學三年級,布蘭登已經高三。他們的父親從這個乾淨整齊的家中消失時,他們都還在牙牙學語。這案子一直沒破,但布蒙從未放棄。他知道不該投入私人感情,卻還是明知故犯。他去看了蘇西的舞蹈表演;他教布蘭登投球;最不應該的是,十二年前他跟莎拉喝了太多酒,結果待了一整夜。

「新工作如何?」布蒙問她。

「還好。」

莎拉仍然很有魅力。眼角浮現魚尾紋,嘴角的皺紋一年年加深,年紀越長,韻味越深。莎拉就是這樣的女人。

她熬過了癌症的考驗,二十多年來都沒復發。布蒙上門調查失蹤案時,莎拉就在這個房間裡把她罹癌的事告訴他。當時莎拉對他說,要不是她先生,她絕對撐不過去。她看著布蒙的眼睛,把這些事都告訴他,因為她希望他好好辦這個案子,不要把她丈夫當作離家出走的人,不了了之。

「布蒙?」莎拉說,語調平到可以塞進門縫裡。

「嗯?」

「你在跟我話家常。你從不來這一套,所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屋裡有鮮黃色的油漆、剛插的鮮花,但在布蒙看來卻盡是腐朽淒涼。男主人下落不明,孩子也不好過:蘇西有兩次酒駕紀錄,布蘭登吸毒被逮過,布蒙幫兩個孩子解決了問題。但他改變不了這個房子凍結在時間裡……

莎拉倏地睜大眼睛,彷彿被某個痛苦的念頭震撼。「難道你找到……?」

「不是。」

「那是什麼?」

布蒙坐下來,手臂擱在大腿上,兩手抱頭。他深呼吸一口氣,說:「又有一個當地人消失了。妳可能看到新聞了。那人名叫卡爾頓.弗里。」

莎拉一臉茫然:「你說消失——」

「就像……」他頓住。「前一秒卡爾頓.弗里還好好的,下一秒就『啪!』不見了。徹底消失。」

莎拉試圖消化他說的話。「可是……就像你一開始跟我說的,人的確會突然消失,對吧?」

布蒙點點頭。

「有時候是自己的選擇,」莎拉接著說,「有時候不是。但確實會有這種事。」

「對。」

「那麼,我先生消失十七年後,另一個叫做卡爾頓.弗里的人也消失了。我看不出兩者的關聯。」

「可能沒有……」布蒙說。

她靠上前。「可是?」

「這就是我錯過紀念日的原因。」

「什麼意思?」

布蒙不知道還能說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確定多少事。他正在發展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啃噬著他的腹部,讓他晚上難以入眠,但到目前為止,就只是個理論而已。

「卡爾頓.弗里消失的那一天……也是二月十八日,跟你丈夫十七年前消失那天是同一天。」

一瞬間,莎拉滿臉驚恐。「相隔十七年。難道你去調查了其他的失蹤人口?還是發現了什麼犯案模式嗎?」

「目前只有兩個人確定是在二月十八日消失,妳丈夫和卡爾頓.弗里。」布蒙深深舒了一口氣。「不過,去年三月十四日,有個名叫史蒂芬.克拉森的當地人失蹤。三年前的二月二十七日也有一起失蹤案。」

「人都沒有找到?」

「對。」

莎拉嚥下口水:「那麼或許跟哪一天無關,或許關鍵是二月和三月。」

「我不認為,至少過去不這麼認為。曾經有兩名失蹤者——彼得.柏曼和格雷.瓦曼,他們一個是流浪漢,一個是卡車司機,兩人都單身,沒什麼家人。這樣的人就算二十四小時沒回家,有誰會發現?」

「可能要過好幾天或好幾週才會有人報案,」莎拉幫他說完。「或許這兩人也是在二月十八日那天失蹤的?」

「沒那麼簡單。我越調查就越難確定其中的模式。比方說,瓦曼是水牛城來的,不是當地人。沒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或在哪裡失蹤,但根據我的追蹤結果,他有可能在二月時路過大西洋城。」

莎拉想了想。「你總共提到五個人,包括史都華在內,都是十七年來失蹤的人。還有其他人嗎?」

「可能有,可能沒有。我總共找到九個或許可以套進這個模式的人。但也有跟我的理論相悖的案例。不過,這就是理論和模式的問題,需要時間來印證。我還在蒐集證據。」

淚水在她眼中打轉,她眨眨眼。「我不懂。有這麼多人失蹤,為什麼沒有人發現?」

「發現什麼?」布蒙問,「連我都還不確定。隨時都有人失蹤。大多數是逃亡,要不破產,要不一無所有,要不欠了一屁股債,所以才要重新開始。他們到處流浪,有時會改名換姓,有時不會。其中很多人……根本沒人會找他們。曾經有個太太求我別去找她失蹤的丈夫,她跟這個男人生了三個小孩,她猜他跟某個﹃狐狸精﹄跑了,但這對他們家來說,是件天大的好事。」

兩人沉默片刻。

「那麼之前呢?」莎拉問。

布蒙知道她的意思,但還是問:「之前?」

「史都華之前。有人在我先生之前失蹤嗎?」

他抬起頭,兩人四目相對。「目前我沒找到,」布蒙說:「如果有模式的話,史都華可能就是起點。」

 

***

 

布蒙還在腦子重播剛剛的對話,卻接到哈利.薩頓律師來電告訴他,十七年前跟史都華.葛林一起消失的脫衣舞孃凱西,現在就在他辦公室。這簡直像變魔術平空跳出一個人,實在太令人難以置信。

布蒙暫時不多去想,只顧腳穩穩踩住油門。幾分鐘後,他打開門,進入哈利.薩頓法律事務所,但房裡除了哈利,沒有別人。

布蒙說:「凱西在哪?」

「她在附近,她想跟你談談,但在這之前,你得答應幾個條件。」

布蒙攤攤手:「我在聽。」

「首先,談話不留紀錄,不寫筆記,不放進檔案,不讓任何人知道你跟她說過話。」

布蒙想了想。「如果我拒絕呢?」

哈利.薩頓站起來伸出手:「幸會,警探,後會有期。」

「好吧,好吧,然後呢?」布蒙等著他說下去。

「今天是唯一的一次。凱西會在我的辦公室跟你談,在我的陪同下她會盡可能回答你的問題,然後她會再次消失,而你不能去查她的新身分或新名字。更重要的是,在這之後你也不能去找她。」

「好,」布蒙說,「我答應你的所有條件。」

「很好。」哈利.薩頓拿起手機,說:「凱西?好了,妳可以進來了。」

律師事務所的門打開了,凱西走進來。她幾乎沒什麼變,除了髮色,之前似乎比較偏淡金色。此外,她看起來也比之前更富有、更……該怎麼說呢……正常,現在的凱西看起來就像個標準的中產階級家庭主婦。

她在他旁邊坐下,轉身與他目光相對。

「我一直在找妳,凱西。」

「我想也是。」

「找了十七年。」

「簡直就像尚萬強和賈維爾。」她說。

「《悲慘世界》。」

「你讀過?」

「沒有,」布蒙說:「是我前妻拉我去看那部歌舞片。」

「我不知道史都華.葛林在哪裡,」她說。

開門見山,酷,布蒙暗想。「但妳應該知道,你們在同一段時間消失?」

「是的。」

「這段時間你們兩個在一起,是吧?」

「沒有。」

布蒙攤攤手:「有人這麼告訴我。」

她對他淺淺一笑,布蒙看見多年前的那個性感女孩浮現眼前。「警探先生,你在大西洋城住得夠久了,你知道這裡的生活。我不是妓女,以前我在夜總會工作,也從中獲得樂趣。沒錯,有一陣子史都華.葛林是樂趣的一部分,但後來都被他毀了。」

「妳是指那些快樂時光?」

「所有一切,」她說,嘴唇抿著一直線。「史都華.葛林是心理變態,他跟蹤我、打我,還說要殺了我。」

「為什麼?」

「『心理變態』是什麼你不懂嗎?」

「妳什麼時候變成精神科醫師了?」

她又對他淺淺一笑。「不需要是精神科醫師也知道什麼是心理變態,就像不需要是條子也知道什麼叫凶手。」

「說得對,」布蒙說。「但如果史都華.葛林這麼變態,只能說他騙了很多人。」

「每個人在不同人眼裡都是不一樣的人。」

布蒙皺眉:「有點老掉牙,不覺得嗎?」

「我說過了,一開始他很不錯,但後來越來越走火入魔。有些男人就是這樣吧,我想盡量當作沒事,但跟他沒辦法。他消失之後,我讀了所有的報導,知道他有多顧家、陪太太抗癌,還有年幼的孩子。在夜總會工作,這種事我看多了。我對來脫衣酒吧抒發怨氣或尋找……什麼的已婚男人沒有意見,店裡的客人有四分之三都是已婚男人。我甚至不覺得他們虛偽,誰說愛老婆的男人不能偶爾找點刺激?但史都華.葛林不是這樣,他很暴力、很變態,我只是不知道到什麼程度。」

布蒙雙腿交叉。她現在所說的暴力和變態行為,聽起來跟脫衣舞孃湯妮描述卡爾頓.弗林的內容很像。難道這也是某種關聯?

「所以,發生了什麼事?」他問。

打從進門以來,凱西第一次顯得不自在。她瞄了瞄哈利.薩頓。哈利對凱西點點頭。

「你知道華頓森林區附近的煉鋼場遺址嗎?」

 

 


最親密的陌生人

最親密的陌生人_立體封   


出版時間︰
2013.08.29
作 者
哈蘭.科本(Harlan Coben)

定 價︰360


全球發行近5000萬冊,《紐約時報》暢銷榜作家、驚悚懸疑名家!

  • 作品以37種以上語言出版發行
  • 美國平均每本發行150萬冊, 全球發行近5000萬冊
  • 全球貝塔斯曼20家圖書俱樂部共同推薦暢銷作者
  • 第一位入選圖書奧斯卡(英國年度圖書獎)的美國人
  • 第一位同時獲得愛倫坡獎、安東尼獎和夏姆斯獎的推理作家
  • 《紐約時報》讚譽為「天才作品」
  • 《紐約時報》10年來首次邀請撰寫小說專欄的作家

 

 

 

只要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作家,就也會是其他重要暢銷書排行榜的常客。哈蘭.科本的書,不管精裝,還是平裝版,一上市,所有排行榜的前五名位置就得讓個位子給他,一點不誇張。

 

哈蘭.科本,1962年生,新澤西州人,畢業於阿默斯特學院政治學系,就學期間曾與《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丹布朗參加同一個兄弟會,兩人一直到現在還是好朋友。

 

大學畢業後,科本曾在祖父經營的旅遊公司工作過一陣子,之後才成為全職作家。1995年以《綠茵殺手》一炮而紅,此後連續推出備受好評且頻頻獲獎的【米隆博利塔】(Myron Bolitar series)系列,此系列被喻為近年懸疑小說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同時,亦被選為《出版人週刊》的年度首選小說,多方的肯定確立了哈蘭科本在神祕懸疑小說創作領域裡的卓越地位。


【內容簡介】

《第43個祕密》作者、世界級暢銷驚悚名家 哈蘭.科本

橫掃歐美亞洲各地書市最新震撼力作

從那一夜起,我們就注定錯過彼此的一生

 

《時人雜誌》★★★★四星選書、《紐約時報》暢銷榜冠軍

攻占英、法、荷蘭、巴西、波蘭、以色列、泰國……全球書市

 

我們共有一個紀念日,卻不能提起

我們的過去糾結交纏,卻不能相見

為了要過最平凡的生活,所有的記憶都要鎖住

這個祕密使我們如此親近,又如此遙遠

 

雷——他的攝影夢,徹底粉碎

新聞學院的高材生、才華洋溢的戰地攝影師,如今卻幹起前途茫茫的狗仔隊。雷天天用酒精麻醉自己,以免那晚的恐怖記憶、對昔日戀人的懷念、對逝去夢想的懊悔,奪走他活下去的最後一分力氣。

梅根——她的人生,猶如囚籠

放蕩不羈的野女孩、夜夜笙歌美酒的舞孃,搖身一變成了中產家庭的良婦慈母,愛她的老公、可愛的兒女、漂亮的房子、美滿的生活……困得她發慌。她懷念起那段瘋狂又危險的日子,只是打開回憶的盒子,還能不能全身而退?

布蒙——他的世界,停在走不出的過去

年年都拜訪傷心家屬的警探,與十七年前的懸案一起凍結在時間裡。那一家人盼著下落不明的男主人回家,布蒙也盼著憑空消失的關鍵證人再度現身,但是抱持希望就等於日日活在折磨之中。


他們三人都困在往事裡,心中深埋的祕密就連最親近的人也說不出口。但是,一起新案件、一張案發現場照片、一通關鍵證人的電話,迫使他們再度面對彼此、面對最終的對質時刻。只是真相降臨的瞬間,他們都要付出代價,而且是讓所有人都心碎的代價。

 

我相信你,也接受你藏起的祕密,
但真相瓦解一切的瞬間,請陪在我身邊——

 

【各界好評】

王浩威(作家)
李偉文(作家)
杜鵑窩人(資深推理迷)
既晴  (推理作家)
張國立(作家)
詹宏志(
PC 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 
膝關節(影評人)
蔡康永(主持人、作家)
盧蘇偉(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強力推薦




透過一連串的謀殺案,一群過去有親密關係的男女,又重新尋找彼此。而這個尋找絕非想營造未來,而是澄清過去,才能從陰影裡走出來,迎接新的人生。哈蘭.科本一本他製造懸疑的本領,於最後驚訝的結局中,傳遞出另一個訊息:即使殺人如此極惡的行為,竟也有善惡之分。——張國立(作家)

一 樁疑似殺人棄屍的失蹤事件,不斷糾纏著案件關係人,即便改名換姓、另立身分,十七年來,依然如影隨形,到最後,沒有人認識真正的自己,黑暗仍永不結束。只 得回到原點,再次面對這場惡夢,然而,卻不知真能逃離,或是愈陷愈深——《最親密的陌生人》有大膽的設想、迂迴的情節、驚異的佈局、高明的逆轉,一看便 知,這是出自於哈蘭.科本的名家之手。——既晴(推理作家)

哈蘭.科本再度展現了他個人最為擅長的懸疑筆調,栩栩如生地利用三個主要角色的人生路線交錯,把一件剛發生的失蹤案和十多年前的案件串連起來,最終巧妙地揭開了所有事情的真相。——杜鵑窩人(資深推理迷)

科本的寫作功力,無人能及。——《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世界一流的懸疑小說家,他的小說讓人一頁接著一頁,欲罷不能。——《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

科本的筆法巧妙又蘊含反諷趣味,生活中秩序與混亂僅僅一線之隔的荒謬實況,在他筆下一一現形。——《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科本一向擅長描繪人物的內心糾結,這回他甚至透過角色心緒的急轉直下來展現當代懸疑小說中最驚悚駭人的場景。——《書單》雜誌(Booklist)

流暢自如的敘述筆法,超越科本之前的所有作品;書中角色生動逼真,如躍紙上。——BOOKREPORTER.COM

科本的妙筆將你徹底吸進他創造的世界,認識每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最親密的陌生人》精采動人,才華縱橫的科本帶領讀者深入大西洋城,一個夢想高飛或墜落的城市。——Jackie K. Cooper,《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科本最擅長寫出完美中產生活裡的邪惡之蛇……他筆下的驚悚情節令人印象深刻。——《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

科本這部揉合了精采機巧的作品,帶領讀者進入日常生活的黑暗面,經歷一起 近乎真實的懸疑事件。——《美國懸疑雜誌》(SUSPENSE magazine)

多方線索聚攏帶來的驚奇結局,同時引發低迴悵然的感受,並使人不住思考到底誰才是道德的一邊,受害者亦或是凶手。——CRIMEZONE.NL四星好評



【作者簡介】


《時人雜誌》(People)★★★★四星選書
《紐約時報》精裝書榜五週冠軍
《紐約時報》平裝書榜六週冠軍
攻占英、法、荷蘭、巴西、波蘭、以色列、泰國……等地書市暢銷榜
售出版權:美、英、法、荷、波蘭、挪威、塞爾維亞、俄、瑞士、中國、巴西、德國、日本、土耳其、泰國、以色列、希臘、保加利亞、匈牙利、西班牙、斯洛伐尼亞……

哈蘭.科本 Harlan Coben

 

1962年生,新澤西州人,畢業於阿默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政治學系,就學期間曾與《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丹.布朗參加同一個兄弟會,兩人相互鼓勵啟發,友誼持續至今。

 

大學畢業後,科本先在家族經營的旅遊公司工作一段時日,才投入全職寫作。1995年出道的他,靠著備受好評「米隆.博利塔」(Myron Bolitar series)系列奪下安東尼獎、愛倫坡獎和夏姆斯獎三項推理大獎,成為迄今唯一獨攬三大獎的作家。近期,科本的非系列作品更是受到讀者與書評人的高度期待,往往一出版就空降各大暢銷榜第一名,因此評論家也預測他即將成為愛倫坡大師獎的下一位得主。

 

科 本的故事常常由幾個壞消息為開端,但往後卻發展成打開衣櫥看見骷髏頭等級的謎團。科本曾在訪問中表示︰「我喜歡讓故事像是尾隨在人身後,在結尾時從後面猛 一拍,讓人恍然大悟、悵惘不已。」驚奇、曲折、機巧的對話、鮮活生猛的人物塑造,已成科本的特徵,他的讀者甘於享受他文字所帶來的緊張、戰慄,並在峰迴路 轉間探尋真相。作者官網www.harlancoben.com

 

 

 

譯者謝佩妏

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專職譯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