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商過程中,客戶有時會因為某些原因而猶豫著是否採購。如果不能適時提供附加資訊或充分溝通,買賣便會陷入僵局。

 

最不恰當的做法,就是為了說服客戶而爭執不休。在雙方情緒高漲的情況下,通常不會有好結果。

 

這時候必須想辦法影響對方的意見。首先找出想要購買的理由,並且贏得對方的認同感。此時PAC思考便能給你一些啟發。

 

 

 

分解成「事實」、「主張」、「假設條件」

 

PAC思考是論述的基本手法,同時也是簡單有力的思考工具。

 

舉個例子,「最近的年輕人沒有工作熱忱,所以才當不了正職員工。」請以PAC分解上述看法。

 

P是 Premise(前提)的縮寫,代表事實根據。這裡指的是陳述「最近的年輕人沒有工作熱忱」這項事實。

 

C是 Conclusion(結論),也就是主張。根據某件事實導出的主張就是C。在這例子中,指的是「年輕人當不了正職員工」的結論。

 

串連起P與C的是A。A是Assumption(假設條件)的縮寫。某件事實(P)之所以導致某個主張(C),其中一定有某種假設或理由。如果沒有A,P與C 便無法連結在一起,因此A具有黏合劑的功能。

 

在這個例子裡,能夠成為A(假設條件)的是什麼?什麼樣的假設條件能夠讓「年輕人沒有工作熱忱」這個事實導出「年輕人當不了正職員工」這項結論。

 

能串連起這兩項的便是「除了(沒有工作熱忱)之外,沒有(當不了正職員工)的理由」這項假設條件。

 

或者也可說是「(沒有工作熱忱)是(當不了正職員工)的唯一理由」。

 

整理出來的架構如下所示(圖表5-1):

 

 

 

P:年輕人沒有工作熱忱

 

A:除了P之外沒有其他理由/P是唯一的理由

 

C:當不了正職員工

 

 

 

用PAC 分解之後,便能了解這項主張有多麼偏頗。

 

乍聽之下似乎頗為合理,但實際上只不過是大放厥詞。

 

希望不要輕易被這種言論所影響。

 

 

 

接著請想一想如何反駁這項意見。

 

以PAC反駁的方法是攻擊A(假設條件)。

 

在這例子中,便能反駁「A:除了P之外沒有其他理由/P是唯一的理由」是一件不成立的事實。

 

如果有一項事實說「有許多公司因為業績不理想,所以無法聘請正職員工」,便能以此反擊A(=沒有其他理由)。由此可知,理由不在於年輕人沒有工作熱忱,而是受到經濟環境所影響。

 

接下來也可以攻擊P(前提、事實)。這個例子中的P—「年輕人沒有工作熱忱」,真的足以構成P嗎?很有可能是提出這項主張的人自以為是的想法。例如他是依據某項年輕人的意識調查,發現了工作熱忱不如以往這項事實,因此將它設定為P,但是這點十分令人懷疑。

 

以PAC分解這項主張,就會知道這只是憑個人印象提出來的謬論。

 

PAC的架構中,有一套明確的方法反擊對方的主張。只要蒐集充分資料破壞對方的PAC,便能贏得這場論述,讓對方啞口無言,無從反駁。

 

然而,洽商的目標並不是贏得爭論。採購的決定權仍然掌握在客戶手中,記得牢記這點,否則贏了爭論卻輸了生意,反而得不償失。請不要忘記,客戶不是站在對立面的爭論對象。

 

使用PAC的目的是為了影響對方的意見。

 

也就是讓因為某種理由而心存偏見的客戶改變觀念,願意聆聽自己的意見。因此,最終目標就是讓客戶認同自己的說明。

 

 

 

如何因應「你們的價錢比較高」這種說法?

 

接著以例題來看洽商的情況。

 

自己向客戶提案新商品,卻遲遲沒有下文。自己只好屢次上門拜訪,為客戶簡單說明。

 

對方雖然對自家商品保持興趣,可是態度始終不明確,使得洽商陷入僵局。

 

客戶的個性溫和,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但也因為如此,令人猜不透對方持保留態度的原因。

 

在與客戶閒談之餘提到了新商品,總算知道客戶認為「你們公司的商品比較貴」。該如何運用PAC分解這項意見,讓洽商有所進展呢?

 

將客戶對商品的印象換成PAC,分解如下:

 

P:???

 

A:???

 

C:你們公司的商品比較貴

 

 

 

PAC至此尚未成立。必須根據過去的蛛絲馬跡和交易經歷,推測出完整的PAC。

 

首先從洽商經歷中回想一下可能造成的原因,思考當時所說的內容,慢慢釐清客戶的心態。

 

於是想起幾年前提案的新商品在推出初期問題不斷,讓客戶覺得頗划不來。再加上採購該項新商品之後,競爭對手又開發出性能更好的廉價版本,進而加深客戶的負面觀感。雪上加霜的是,當時業務員的因應態度並沒有讓客戶感到真心誠意,使得場面更加尷尬。

 

如果依此重新建構PAC,結果如下。

 

P:過去的新商品比其他公司的商品還要貴

 

A:這次一定也不例外

 

C:所以你們公司的商品比較貴

 

 

 

此刻終於了解客戶的想法。原來如此,也難怪客戶會這麼想。

 

儘管後來透過幾次交易合作慢慢改變了客戶的觀感,不過,公司傾全力開發的新商品正好在此時問世,不免讓客戶覺得過去的惡夢又會重演,所以才會持保留態度。

 

到底該如何改變客戶的印象呢?

 

標準答案是提出足以改變對方C(結論)的A(假設條件)與P(前提、事實),讓客戶對自己持有不同的看法。

 

想要改變「這次一定也不例外」這項A(假設條件)的話,便需要事實根據。此時可以向客戶深切反省過去的失敗,並且保證商品開發部門的體制與內部基準比以往更嚴格,大幅降低了新商品推出初期的問題。這時候必須以充分的數據與資料,為客戶展示極具說服力的簡報。

 

如果能提供自家商品比其他競爭商品更便宜的佐證,也十分具有效果。

 

也不要忘了向客戶說明,比起競爭對手後來上市的新商品,這項「頂級機能搭配一般價格」的新商品前景更為看好。

 

最重要的是向客戶表明「過去的新商品比其他公司的商品還要貴」這項P(前提)與事實不符。

 

若是當時能在競爭對手推出新商品的時候提供降價優惠,並且為過去的負責人未盡職責之事向客戶致歉,相信客戶的印象一定和現在不同。而當時未能及時反應的這個過失,如果能趁這次交易給予補償,也有可能挽救過去的失敗。

 

 

 

目標並不是贏得爭論

 

學會PAC思考後,即可掌握論述的輸贏訣竅。但要知道在辯論中勝利靠的是技巧,與追求正義或真理的手法在本質上有所不同。

 

首先要堅持自己的主張。接著蒐集使PAC成立的P(前提)相關資料,並對於A(假設)的說法絕不讓步。至於對方用來反擊P或A的資料,一概不予承認。並且事先準備龐大的資料,以便應付對方有可能提出的反駁。總而言之,要盡量蒐集符合自己主張的事實與資料。

 

若是能利用上述技巧主導論述,或許能滿足辯論贏家的小小自尊。

 

然而有的人天生就是不敢與人爭論的膽小鬼。

 

無法蒐集充分的資料扳回一城時,只會丟下一句「沒有討論的餘地」而逃之夭夭。如果能擺出一副絲毫不為所動的態度,不必經過一番脣槍舌劍也能不戰而勝。

 

自己的論點若是站得住腳自然無妨,但是也有人會以幾近謬論的言詞自圓其說,「爭論到底」的態度實在難看。

 

如果是藝人的話就無可奈何了吧,因為他們必須以聳動的言論刺激收視,在節目中營造對立氣氛,藉此展開熱烈討論。當我主持電視節目時,也會根據特別來賓的特徵引導談話,製造話題(當然,我會控制場面,不要太過火……)。在這種情況下,藝人扮演的角色就是炒熱話題。

 

但是商務人士不是個人色彩濃烈的藝人。

 

請不要忘記,我們的工作是買賣經商,是基於賣方、買方、社會三贏的精神領薪水做事的。

 

即使贏了爭論,也只會讓對方心生不快。加上「展望曲線的懸崖」的效果,會使對方對自己長期抱著負面觀感,不免令人懷疑此舉對於將來的生意往來是否有利。

 

俗話說得好,「強者不與人做無謂之爭」,確實如此。

 

 

 

在這不確定的世界裡應該相信什麼?

 

在這不確定的世界裡,我們不知道應該相信什麼。所以才會感到不安,一心尋求值得信賴的寄託。像PAC這類邏輯思考工具,便是在要依據某項事實建立可信的假設時使用。

 

不過在使用之前必須了解,經由PAC導出的結論僅是假設,其中的真實性不曉得有幾分。

 

另一方面,分析大量數據能得到的是統計的傾向。例如說,關於「吸菸」對「健康」的影響有許多的統計數據,但將這些數據使用PAC分析的話,是能夠分別導出這兩者間「有」或「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的。即使眼前存在的只有龐大資料以及統計學上的傾向,主張的立場不同,PAC思考的方式也會跟著改變。

 

本書之所以不會教導各位「這麼做可提升業績」,便是這個緣故。

 

坊間充斥的成功法則,不過是假說而已。確實有人曾經成功,但這項事實並不是適用於所有人的處方箋。它就像資料樣本數寥寥可數的常態分布圖一樣,不能當作統計上的一般情形來看。

 

再說,也不可能從統計的分析資料中擷取出普遍適用的成功法則。

 

儘管可以運用統計學的概念,從過去的企畫案分析影響銷量的主因、行銷活動的程序以及業務員的業績,但是印象中,最後的結果仍是歸結於「機率的世界」。即使能找出改變各項機率的方法,但能夠適用於任何情況的特效藥是不存在的。

 

因此,我深信最重要的工作態度是體認到統計學的傾向與機率論的存在。

 

就像物理法則一樣,不可能找出普遍適用的成功法則。商務世界裡,也不存在100%正確、無懈可擊的邏輯理論。

 

只要能找到「可信的假設」當作行動的原動力便已足夠。與其在邏輯思考上鑽牛角尖,更重要的是運用智慧做出成果。





《讓業績往上衝的統計式思考術》
學會這六招,各種商品都賣得掉
統計式思考術_3D書封W200    

                   
出版時間︰2014.2.06
作 者
齋藤廣達(Saito Kotatsu)
定 價︰260


六招統計式思考術
讓自認數學不好、從未接觸統計學的你學會關鍵概念,業績超前!

 

明明比別人更勤跑客戶,產品為什麼還是推銷不出去?
案件一樣多,業績怎麼總差別人一截?
輪我上場時,為什麼成交價就是提不高?
不是能力差、也無關數學好壞,只是你還沒學會統計式思考術!


「夠用就好,不必太專精」──看懂數字背後的意義比熟練演算更重要!

統計式思考術就這六招,從實務範例和圖表解說統計基礎知識,循序漸進,把所有上班族和新鮮人一次教到會!

 

◎招數一:拜訪、提案、簽約,三個數字讓目標就定位
三個魔法數字,讓業務員成功管控「拜訪」、「提案」、「簽約」三項指標的成功率,也讓行銷人員摸透顧客「感興趣的機率」、「想要購買的機率」、「採購的機率」!

 

◎招數二:常態分布圖搭配「S型曲線」,就能「賣掉」你算出的機率
分析單一客戶得會看常態分布圖;考量更全面的效果,你需要認識S型曲線,電視購物的行銷方式、YouTube的廣告秘密統統在這裡,想進攻更龐大的客戶目標也不是問題!

 

◎招數三:從顧客的購買行為看出他「可能感興趣的商品」
建立了目標機制、算出客戶性質之後,還得「賣對商品」才行!這時候你需要借用統計概念中的「期望值」(事情發生前的預測值)算出各種情境的可能性。

 

◎招數四:用數字精進表達能力
如果需要三天到貨,但延遲兩天以上的機率大約是16%,你應該這麼跟客戶說:「大致來說,五天內交貨沒問題(84%),通常三天就可以交貨,但是偶爾會晚一、兩次。」

 

◎招數五:讓客戶說YES的成交
案子只差臨門一腳,你還能做什麼推進?找出最能吸引客戶的bonus、學會拆解話語(將句子分解成「事實」、「主張」和「假設條件」),你就能在言語上「套利」,為自己「賺生意」。

 

◎招數六:解讀產業狀況
要成為頂尖業務員,前面五招就夠用;但若想出類拔萃、成為頂尖的商務人士,還得讀懂各種統計數據:營業額大小、附加價值高低、雇用人數多寡……。

 

 

  作者簡介 

齋藤廣達(Saito Kotatsu)

生於一九六八年。慶應義塾大學畢業後任職於外資石油公司,主要負責行銷相關業務。取得芝加哥大學MBA學位後,陸續任職於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花旗銀行(Citibank)、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等公司,現為芝加哥顧問公司董事長,主要從事企業重整管理顧問業務。著有《商務專業教科書(ビジネス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の教科書)》(日經BP社)、《培養「計算力」(「計算力」を鍛える)》(PHP Business新書)等多部書籍。



  譯者簡介 

莊雅琇

日本法政大學大學院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石油之後,主導人類未來100年命運的新能源霸主:頁岩氣》、《省錢,照樣過好日:凍薪時代怎樣快樂花錢,又能穩穩儲蓄?》、《祝你幸福美滿:從一萬名成功人士的失敗婚姻中,歸結出的50個幸福法則等》、《古典力》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和商業活動相關的標準機率模型

 

01令人驚訝的「888機制」
        成功推銷影印機的神奇祕密
        小松的GPS市場行銷
        決定成交率的轉換率
        按部就班採取行動就是專業做法
        888機制成立的條件

 

02發揮「555機制」的成果
        從成功率著眼,調整心態與行動
        最大前提是徹底瞭解客戶
        提高轉換率
        拜訪件數決定業績好壞

 

03提升「335機制」的機率
        針對不特定多數的對象進行的販賣行為
        AIDMA模式及其類似性
        門市販賣是335機制的典型例子
        實際行動才會瞭解
        如何上門推銷?
        重點在於開發新客源

 

第二章 賣得掉的機率,受青睞的機率

 

01世間一切事物均呈現常態分布
        簡單瞭解常態分布與偏差值
        偏差值高的人是什麼樣的人
        七成的人既不喜歡也不討厭
         335機制的轉換率為什麼是30%?
         受歡迎的人將335機制發揮得淋漓盡致
         888機制的轉換率為什麼是80%?
         商品的偏差值是多少?

 

02S型曲線與「掀起熱潮的理由」
        重複將帶來絕佳的效果
        S型曲線也適用於提升技術
        S型曲線的陷阱
        假想「創新的兩難」
        效法科學家與S型曲線對峙的態度
        S型曲線的自保負面用法

 

03常態分布中存在的「神祕引力」
        藉由知識和技巧勝過黑洞
        不可或缺的同儕壓力
        藉由組織內的連鎖反應達到成果 

 

第三章 讓商務再進化的統計技巧

 

01回歸分析與標竿
         可利用多元回歸分析預估葡萄酒價格嗎?
         尋找超過預測值的理由

 

02「推薦商品」的演算法
         將相互關係數值化的向量
         網路書店的「協同過濾」
         推薦系統的實際應用
         統計分析是用來導出「讓人信服的假設」

 

03期望值與「樂觀」、「悲觀」的情境
        事情發生之前的預測值
        藉由情境樹狀圖來思考
       
計算投資金額的期望值
        反過來推算出目標
        實質選擇權的教訓:「時間就是金錢」

 

第四章 數字與表達的魔法

 

01正面表達與負面表達
       「99%」與「1%」哪一種更容易理解?
         展望曲線的懸崖
         敞篷車效應的作用與反作用
         不要只說機率,要用「整數」表達出來
         明示意義與隱含意義
       「確認偏誤」的過度反應

 

02期望值的管理
        定錨效應就是「謊報數目」
        藉由84%的信賴區間來傳達訊息

 

03讓對方主動進行洽談
        不必害怕對方沉默不語,要懂得給予思考的空間
        樂高效應

 

第五章 提高成交機率的技巧

 

01促進洽談的附加資訊
        使用@換算「當場計算」
        提供客戶能夠賺錢的資訊
        藉由會計資訊縮短與對方的距離

 

02將PAC思考應用在洽商
        分解成「事實」、「主張」、「假設條件」
        如何因應「你們的價錢比較高」的說法?
        目標並不是贏得爭論
        在這不確定的世界裡應該相信什麼?

 

03這筆交易要繼續還是要放棄?
        沉沒成本理論
        滯銷的智慧型手機要怎麼出清存貨?
        洽商過程中的沉沒成本
        遭到拒絕也不要感到壓力

 

04資源與套利交易
        關鍵資源
        在其他產業磨練過的人更強
        套利交易 

 

第六章 應該在那個產業工作?解讀產業統計資料

 

根據穩定性與職缺數來選擇
產業的優勢
人才的稀有性、技術與經驗的稀有性
最在意的還是薪資 

 

後記
關於我
送給大家的一些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