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正如我們前面所談到的,大型跨國企業決定向生物科技研究進攻時,往往會在科學排名大作文章。多數由他們聘僱的科學家,直接從大學院校被挖角過來,而大部分分子生物研究在學校裡進行。小型生物科技公司,同時也從大學延攬科學家。雖然許多研究型科學家,最初都不願意離開學術世界,因為在此他們坐擁中立的良好名譽,以及公認傑出的科學研究,而今他們漸漸也開始著手規畫新的職涯道路。業界能提供專業科學家幾項優於大學職位的優勢:遠高於學校薪資的酬勞、追尋自我研究興趣的機會,毋須費時撰寫經費申請書,以及與其他一流同事進行尖端科學研究的機會。

 

對在生物科技產業工作的科學家而言,特別是那些在大型且資金雄厚,如美國杜

 

邦與孟山都等公司工作的科學家,一九八○年代是美夢成真的時期。他們有資金、優秀的同事,也有追求基礎科學研究的機會,得以將研究成果發表最受人尊敬的科學期刊。身為一位科學家,還有什麼比這些更吸引人的了?拉爾夫.瓜卓諾教授(Dr. Ralph Quatrano),是在八○年代中期進入杜邦公司工作的其中一人。他在奧瑞岡州立大學擔任植物學教授,服務將近二十年後,同意暫時離開奧瑞岡,來到杜邦公司主持植物研究團隊。瓜卓諾回憶,他在這家位於達拉華州公司工作的三年內,公司科學專業的建立相當快速而令人印象深刻。從一無所有開始,杜邦公司單單在瓜卓諾教授的領域便聘僱了幾十位新研究者,讓他們自由發揮。「簡直像在天堂一樣。沒有預算限制……不論你想做的是什麼研究。」瓜卓諾教授這麼說,語氣中明顯帶有一絲懷念。

 

我擁有的很可能是我所能想像的最佳團隊,有十五位負責基本研究的研究員。三年內,我和一兩位博士後研究員,完成了一些最好的研究。我們的投稿一篇登上《科學》期刊,另一篇則上了《自然》期刊……在學術界研究時,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好成績!

 

最重要的是,完全沒有產品開發的壓力,至少在頭幾年裡是如此。

 

我們很難再高估科學家創立基因工程新世界時的興奮程度。重組DNA發現後的數年間,所有科學家一致強烈認為(尤其被媒體吹捧),這是一項實際上潛力無窮的新科技。根據當時的描述,基因工程可以使得魚類在刺骨寒水中生存,番茄不會在運往市場途中受傷,營養作物的產量得以增加。這項科技的先驅之一,瑪莉.戴爾.契爾頓(Mary Dell Chilton)一番話,反映了科學家共有的樂觀主義。「解決方法很快就會有,」契爾頓在生物科技誕生不久後宣稱。「三年內,我們有辦法(以基因操控)讓想像力帶領我們做任何事情。」

 

而事實是,契爾頓當時的評估有點太過樂觀。然而,科學進步的確在不久之後到

 

來。不到十年的光陰,科學家便成功解出如何生產合成人類生長賀爾蒙,把一種名為蘇雲金芽孢桿菌(又稱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的天然生成昆蟲毒素,藉基因改造技術轉殖到植物中,使植物對特定除草劑免疫。參與諸如此類的發現工作相當令人陶醉,更加刺激了科學家的學習欲望。在孟山都長期工作的一位科學家,如此形容:「像羅伯、菲爾和我是公司裡的主要科學家……我們都想著,你知道的,『來執行下一個大計畫吧。下一個挑戰是什麼?下一座要征服的山在哪?』」

 

關於新科技的安全顧慮,沒有太多討論。一部分因為他們受過技術訓練,另一部分則因他們對自己的科學知識感到自豪。大部分產業裡的科學家,堅信這些技術對人類和環境都是安全的。這樣的信任感越來越強烈,而那些以重組DNA科技工作的科學家,也比以往都更相信這項科學的「安全性」。「這和我們長期研究的東西沒兩樣;它只是更好,更有效率罷了。至少從我們過去十五年的科學經驗來看,這項科技本質上更安全。」一位植物病毒專家如是說。許多科學家欣然承認其中涉及風險,但他們評定為小型風險。再說,所有科技都與風險並存;這就是科技的本質。「所以問題是,我們說的,究竟是哪種風險?」一位在業界工作多年的生物化學家表示。

 

會有人體安全方面的疑慮嗎?我的意思是,因為已經徹底經過研究了,所以沒什麼是「有風險」的。這時候你就得說:「知道嗎?我實在沒法從這裡找到任何風險,所以沒錯,這是零風險的。」可是……有沒有可能明天就有人發現新的檢查工具和方法呢?

 

這是有可能的,但不一定。所以,如果有人對你說某樣東西是零風險,那他們就是太貪心。沒有什麼研究完全沒有風險。

 

另一名科學家則表示,若科學家與發明家被以高標準檢視,就沒有科技能為社會接受,或有機會上市。

 

如果你相信任何潛在的風險,都是不讓產品上市的理由—你也知道,我老是聽到這種說法—嗯,那根本就不會有汽車出現。也不會有飛機;大多數上市的藥品也不會上市……如果所有可能有風險的產品都不上市的話,我們現在也不可能用電話交談。

 

更重要的問題與那些風險的重要性,以及它們如何反對科技提供的利益有關。因此,實質上這與如何做出最好的選擇有關。一位植物生物學家表示,人們需要理解的,「就是它一定會有回報。這是風險評估,所以你想做什麼?是想在南方的棉花田灑上一億加侖的殺蟲劑,還是想種植蘇力菌基因轉殖的棉花?」許多科學家認為,期待所有科技都零風險,是近乎荒謬的想法。對他們自身和公司重點投資的科技來說都是如此。

 

 

 

 

《把「吃什麼」的權力要回來》
掰掰孟山都,世界公民的糧食覺醒運動  

把「吃什麼」的權力要回來__3D書封W200         
                  

出版時間︰2014.06.19
作者︰
瑞秋.舒曼(Rachel Schurman)
        威廉.孟若(William A. Munro)
定 價︰
360元

完整認識基改/反基改發展故事、了解糧食自主權重要性的第一書

綠黨中評委文魯彬、屏科大農學院院長吳明昌、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竹教大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總主筆張鐵志、台大農藝學系教授郭華仁、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黃淑德、台大講座教授葉俊榮、世新社發所助理教授/台灣農村陣線秘書長蔡培慧、青松米.穀東俱樂部農伕賴青松
口碑推薦~


你知道便利商店、市場上琳琅滿目的食物種類都是假象嗎?

「吃」的自主選擇權,在跨國企業從育種到食品販售都一手掌控之後就不斷地流逝……

我們該做什麼?我們能做什麼?全球各地的公民又做了什麼?

這些答案,或許都可以從「小」(公民團體)與「大」(勾肩搭背的政府與跨國企業)交鋒的精采故事裡找到。


對於基改科技的出現,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美好想像……

大企業砸下重金,從各地的一流學府挖角重量級研究者。這些出色的人才不再需要為了爭取經費而煩惱,只要和同樣傑出的夥伴一起努力找出更利於種植/養殖的基因改造方式,投身在自己熱愛的領域之中同時也造福人類
──解決糧食短缺、飢餓的問題,更幫助許多小農脫離貧苦。


這樁美事,他們為何不買單?

開始有人察覺到,許多大企業之所以在生物科技產業投進大筆資金,不單單為了追求科技進步,也不僅僅是想順便海撈一筆,「造福人類」的背後暗藏著複雜的利益糾葛和食物安全問題。憂心一旦種子、農藥、販售管道都為同樣的財團所掌控,他們還剩下什麼?在政府與財團關係友好、狼狽為奸的情景下,他們該怎麼伸張自己的糧食權?

一個從歐洲開始覺醒的意識,如何蔓延全球,從網路上、餐桌上、世界各地串連起來,策畫一次次出奇制勝、小蝦米對抗大企業的精采行動?


了解之後,你還可以做更多
這些為理想而結合的群眾故事,及他們合作策畫的過程,不僅好看、不僅能令你更全面地看到糧食議題的全貌、不僅提供你更清楚能努力的方向和可能造成的影響,而從中獲得的啟發,更能延伸應用至各個公眾議題上。從糧食議題出發,關心每一個面向,並且為你心目中的美好生活而奮戰吧!


 <好評推薦>
核能、基因改造、規模大到人無法控制的開發案,都是反映當代人與土地越來越疏遠。本書提醒了讀者面對與思考這些相關問題。

──綠黨2013-2015中評委文魯彬

 

此書記錄基因改造食品在世界各國發展的相關事件始末,以更客觀及多元的角度讓你認識基因改造食品,並重新省思基因改造食品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屏科大農學院院長吳明昌

 

這本書詳細分析生物科技、反基改的全球運動和社會脈絡,也再次提醒世人糧食主權的重要,絕不容許由孟山都決定我們未來的食物,孟山都也沒有權利宣示任何生命的主權。
──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

 

本書奠基於一個精采絕倫的科技與社會研究(STS),作者抽絲剝繭帶領讀者走入「基改科技產業社群」與「反基改行動者社群」的世界觀,看這兩個社群何以對立,以及反基改行動者如何透過南北串連回擊跨國的基改科技產業。作者說故事的能力極佳,一開始閱讀即不能罷手!這本書除了推薦給關心糧食主權的朋友,更推薦給在各種社會運動中尋找策略的朋友。
──竹教大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

 

本書探討跨國大企業與民間團體之間的對抗,解釋何以少數反基改人士能讓歐洲態度丕變而改採對基改不友善的立場,在美國沒那麼成功,而在非洲則發展出不同的故事。作者對基改科技及產品的態度較為中性,但也點出社會運動改變基改科技面貌的關鍵點。以這樣的觀點切入,本書在基改產業的書中獨樹一幟;引人入勝的寫法,讀起來令人欲罷不能。
──台大農藝學系教授郭華仁

 

二十一世紀前十年基因改造食物怎樣變成大爭議?贊成方有推動基因工程為糧食增產的產官學與公關媒體,反對方有小農權益、環境正義與消費選擇的社會運動「行動份子」的串連。本書記錄了信仰科技的菁英主流與人權與環境正義的意識的對抗,推薦給關心糧食與子孫未來的讀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黃淑德

 

很開心看到這本書從生物科技的研究、國際農糧資本集團的控制、乃至全球各國人民投入反基改的各式運動,把我們長期忽略的生活經驗具體呈現,此刻或許正是我們從食物開始創造更好未來的起點。
──世新社發所助理教授/台灣農村陣線秘書長蔡培慧

 

無論您是堅信科技救世的樂觀主義者,或是擔憂科學濫用的審慎主義者,都能夠從本書中找到清楚的脈絡與對話的盲點,進而重新省思誰有權力為我們決定食物的未來?
──青松米.穀東俱樂部農伕賴青松

 

任何想要了解為何全世界有這麼多團體反對基因改造食物的人,都可以在這本書中獲得啟示。
──《美味的陷阱》和《安全食物》作者瑪麗昂.耐斯利(Marion Nestle)

 

一本引人入勝、值得推崇且可讀性高的書。
──《全球環境政治》(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作者簡介>

瑞秋.舒曼(Rachel Schurman)
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社會學系與全球化研究的教授,同時也是共同編撰Engineering Trouble: Biotechnology and Its Discontents一書的人。

 

威廉.孟若(William A. Munro)
伊利諾伊衛斯理大學政治科學系教授,他同時也是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State: Conservati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State-Making in Zimbabwe一書的作者。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爭端怎麼開始的?
第二章 話說從頭:孟山都做了什麼事?
第三章 醞釀全球運動
第四章 西歐生物科技產業奮鬥史
第五章 在美國創造爭議
第六章 非洲的生物科技戰爭跟農業發展
總結    生物科技可以有不一樣的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