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十世紀結束時,農業生物科技產業這輛隆隆前進的巨頭火車,嘎然踩下剎車。掌管孟山都公司永續經營的關鍵人物羅伯特.夏皮洛,對於公司在歐洲遭受的嚴重反擊,苦惱不已。農業生物科技在九○年代中,看似握有重要商機—美國與歐洲政府通過了第一批基改玉米量產、基改黃豆與玉米種子上市、美國農民也對此新科技非常期待—然而,到了世紀末,卻全成了一場風雨欲來的災難。彷彿只是一夕之間,歐洲食品加工業者選擇暫停使用所有基改成分原料、零售商停止販售基改食品、歐盟亦因一些歐洲國家的政策轉變,而於一九九九年起,宣布「非正式」暫緩通過新基改玉米。更糟的是,許多其他國家,特別是將大量農產品販售到歐陸的前歐洲殖民地,更加謹慎觀察此現象,並徹底撇清與基改新科技的關係。一連串事件,使得生物科技產業,遭逢前所未有的障礙。


有什麼理由,可以解釋這些歐洲食品產業劇烈轉變,還有政府的立法措施呢?為什麼基改食品與種子的歐洲市場會突然蒸發,致使產業陷入一陣慌亂,劇烈改變科技方向?我們將探討看似急遽轉變的歐洲政治與政策,實則已經歷了十五年來持續不間斷的「反論述」工作,還有反生物科技行動份子,試圖阻止基改食品進入歐洲時,所精練使用的政治操縱。反生物科技運動第一階段,也就是一九九五年之前,多數活動以發展生物科技替代論述的方式進行挑戰「專家知識」,試圖影響各國政府與歐盟整體立法架構。整個過程之中,反生物科技行動份子也將他們的世界觀,帶入政策制訂與公眾意見政治領域。


八○年代與九○年代,多數歐洲政府與歐盟全體,都想塑造一股氣氛,建立可以幫助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的研究與投資氣候,協助新科技在農業、醫藥與臨床領域實際應用。政府企圖達到這些目標的同時,反生物科技行動份子,也嘗試從許多不同的管道發聲。其中之一是試圖影響各國與歐盟針對基改生物「蓄意釋放」的立法。另一個方式,則是展開一場反對歐洲委員會建立「專利條約」(「生命專利條約」)的長期抗戰。這項條約將智慧財產權延伸到生物體,正如美國最高法院針對《鑽石與查卡爾巴提》案的決議一般。行動份子也努力說服國家與全球立法機構,更加嚴格控管這項成長中的新科技。


頭十年裡,行動份子的影響,大多都不是立即明顯的。以反生物科技聲浪最烈的德國為例,政府無視於德國綠黨與其他許多非營利組織的反對,仍舊持續支持生物科技產業。英國政府和德國政府一樣,毫不動搖地支持生物科技產業繼續發展,也無視數量逐漸增多的行動份子團體活動,同意支持生物科技產業申請歐盟立法通過。法國政府亦然,在九○年代多數時候,主動鼓勵基改玉米發展與測試。


然而,後見之明使反生物科技行動份子,在丹麥、澳洲等國家採取行動,協助奠定反生物科技運動的堅固基礎。舉例來說,早年由行動份子創造的替代論述,鑄造了大眾對生物科技的觀感。他們也舉辦抗議活動,逼迫政治人物與政策制訂者,承認人類對這項新科技的風險,還有許多不了解之處。最後,行動份子終於成功迫使歐盟制訂生物科技相關政策,讓新科技的發展得以重新調整節奏。該項政策建立的立法制度,奠基於基因改造的過程,而非由新分子生物科技生產的產品。一旦以流程為基礎的系統準備好了,行動份子就會利用歐盟的政治結構與因素,延遲或暫停讓新基改玉米審核通過。若以社會運動理論來說,反生物科技行動份子創造、也利用了新的政治機會,造成改變。


一九九五年後,第一批基改玉米抵達歐洲,行動份子得以利用具體商品反對新科技,也就是基改食品的實體。因此,反對運動情形大幅改變。透過消費者廣告與直接行動,行動份子利用產業的關鍵弱點,公開挑戰生物科技公眾意見。幾個因素從旁輔助了這些反對行動:其一是歐洲民眾對基改生物的敏感度提升,這點反映了基改食品運動論述的成功,他們認為基改食品高風險、不健康,且將導致農業生病。另一點,則是基改食品的商品鏈結構,提供行動份子可用以抨擊產業的關鍵弱點。第三點來自主導農業生物科技的孟山都公司企業文化,以其美國中心觀點,結合對自身科學的高度自信,相信能掌握大眾對生物科技的敏感,隨心所欲發展科技,將新產品上市。這樣的企業文化與觀點,讓孟山都公司成為行動份子絕佳的箭靶。他們也認為,公司無法預測大眾與政府不同的文化敏感、不同的公民與消費者權利觀,以及不同個體的生物科技觀。這些因素,讓孟山都公司將生物科技引進市場時,犯下了一些致命的錯誤。


以上情形清楚說明了在歐洲,反生物科技運動的核心,就是行動份子的事實。即便這些行動份子,以及他們參與的非營利組織,並非造成歐洲九○年代政策轉向與市場關閉的唯一原因,他們仍舊是關鍵因素。正是這群歐洲行動份子打了頭陣,反對農業生物科技,使之成為公眾議題。換句話說,反基改運動若沒有針對農業生物科技打轉,這項新科技將得到相當不同的迴響,有著非常不同的發展和結局,在歐洲與全世界皆然。不僅歐洲人將購買更多基改食品、在鄉間種植更多基改作物,全球其他地方,也不會針對基改食品、飼料與種子,產生如此強烈的爭論。結果卻是,歐洲基改作物種植與消費,因為九○年代發生的事件,大幅減少。所有含基改成分的食品,都清楚貼上了標籤。歐洲主要的農業貿易夥伴美國,則失去了重要的歐洲市場,南方世界的許多國家,也更加謹慎地引進基改種子。極少數反生物科技行動份子,有意識針對這些結果行動,而多數則更希望這項科技會徹底消失。因此,農夫、食品產業、政府對農業生物科技採取的措施,也深受行動份子的策略影響。




《把「吃什麼」的權力要回來》
掰掰孟山都,世界公民的糧食覺醒運動  

把「吃什麼」的權力要回來__3D書封W200         
                  

出版時間︰2014.06.19
作者︰
瑞秋.舒曼(Rachel Schurman)
        威廉.孟若(William A. Munro)
定 價︰
360元

完整認識基改/反基改發展故事、了解糧食自主權重要性的第一書

綠黨中評委文魯彬、屏科大農學院院長吳明昌、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竹教大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總主筆張鐵志、台大農藝學系教授郭華仁、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黃淑德、台大講座教授葉俊榮、世新社發所助理教授/台灣農村陣線秘書長蔡培慧、青松米.穀東俱樂部農伕賴青松
口碑推薦~


你知道便利商店、市場上琳琅滿目的食物種類都是假象嗎?

「吃」的自主選擇權,在跨國企業從育種到食品販售都一手掌控之後就不斷地流逝……

我們該做什麼?我們能做什麼?全球各地的公民又做了什麼?

這些答案,或許都可以從「小」(公民團體)與「大」(勾肩搭背的政府與跨國企業)交鋒的精采故事裡找到。


對於基改科技的出現,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美好想像……

大企業砸下重金,從各地的一流學府挖角重量級研究者。這些出色的人才不再需要為了爭取經費而煩惱,只要和同樣傑出的夥伴一起努力找出更利於種植/養殖的基因改造方式,投身在自己熱愛的領域之中同時也造福人類
──解決糧食短缺、飢餓的問題,更幫助許多小農脫離貧苦。


這樁美事,他們為何不買單?

開始有人察覺到,許多大企業之所以在生物科技產業投進大筆資金,不單單為了追求科技進步,也不僅僅是想順便海撈一筆,「造福人類」的背後暗藏著複雜的利益糾葛和食物安全問題。憂心一旦種子、農藥、販售管道都為同樣的財團所掌控,他們還剩下什麼?在政府與財團關係友好、狼狽為奸的情景下,他們該怎麼伸張自己的糧食權?

一個從歐洲開始覺醒的意識,如何蔓延全球,從網路上、餐桌上、世界各地串連起來,策畫一次次出奇制勝、小蝦米對抗大企業的精采行動?


了解之後,你還可以做更多
這些為理想而結合的群眾故事,及他們合作策畫的過程,不僅好看、不僅能令你更全面地看到糧食議題的全貌、不僅提供你更清楚能努力的方向和可能造成的影響,而從中獲得的啟發,更能延伸應用至各個公眾議題上。從糧食議題出發,關心每一個面向,並且為你心目中的美好生活而奮戰吧!


 <好評推薦>
核能、基因改造、規模大到人無法控制的開發案,都是反映當代人與土地越來越疏遠。本書提醒了讀者面對與思考這些相關問題。

──綠黨2013-2015中評委文魯彬

 

此書記錄基因改造食品在世界各國發展的相關事件始末,以更客觀及多元的角度讓你認識基因改造食品,並重新省思基因改造食品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屏科大農學院院長吳明昌

 

這本書詳細分析生物科技、反基改的全球運動和社會脈絡,也再次提醒世人糧食主權的重要,絕不容許由孟山都決定我們未來的食物,孟山都也沒有權利宣示任何生命的主權。
──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

 

本書奠基於一個精采絕倫的科技與社會研究(STS),作者抽絲剝繭帶領讀者走入「基改科技產業社群」與「反基改行動者社群」的世界觀,看這兩個社群何以對立,以及反基改行動者如何透過南北串連回擊跨國的基改科技產業。作者說故事的能力極佳,一開始閱讀即不能罷手!這本書除了推薦給關心糧食主權的朋友,更推薦給在各種社會運動中尋找策略的朋友。
──竹教大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

 

本書探討跨國大企業與民間團體之間的對抗,解釋何以少數反基改人士能讓歐洲態度丕變而改採對基改不友善的立場,在美國沒那麼成功,而在非洲則發展出不同的故事。作者對基改科技及產品的態度較為中性,但也點出社會運動改變基改科技面貌的關鍵點。以這樣的觀點切入,本書在基改產業的書中獨樹一幟;引人入勝的寫法,讀起來令人欲罷不能。
──台大農藝學系教授郭華仁

 

二十一世紀前十年基因改造食物怎樣變成大爭議?贊成方有推動基因工程為糧食增產的產官學與公關媒體,反對方有小農權益、環境正義與消費選擇的社會運動「行動份子」的串連。本書記錄了信仰科技的菁英主流與人權與環境正義的意識的對抗,推薦給關心糧食與子孫未來的讀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黃淑德

 

很開心看到這本書從生物科技的研究、國際農糧資本集團的控制、乃至全球各國人民投入反基改的各式運動,把我們長期忽略的生活經驗具體呈現,此刻或許正是我們從食物開始創造更好未來的起點。
──世新社發所助理教授/台灣農村陣線秘書長蔡培慧

 

無論您是堅信科技救世的樂觀主義者,或是擔憂科學濫用的審慎主義者,都能夠從本書中找到清楚的脈絡與對話的盲點,進而重新省思誰有權力為我們決定食物的未來?
──青松米.穀東俱樂部農伕賴青松

 

任何想要了解為何全世界有這麼多團體反對基因改造食物的人,都可以在這本書中獲得啟示。
──《美味的陷阱》和《安全食物》作者瑪麗昂.耐斯利(Marion Nestle)

 

一本引人入勝、值得推崇且可讀性高的書。
──《全球環境政治》(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作者簡介>

瑞秋.舒曼(Rachel Schurman)
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社會學系與全球化研究的教授,同時也是共同編撰Engineering Trouble: Biotechnology and Its Discontents一書的人。

 

威廉.孟若(William A. Munro)
伊利諾伊衛斯理大學政治科學系教授,他同時也是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State: Conservati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State-Making in Zimbabwe一書的作者。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爭端怎麼開始的?
第二章 話說從頭:孟山都做了什麼事?
第三章 醞釀全球運動
第四章 西歐生物科技產業奮鬥史
第五章 在美國創造爭議
第六章 非洲的生物科技戰爭跟農業發展
總結    生物科技可以有不一樣的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