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者的行為

由於世界上很多資源的供給都有明顯的地理集中性,例如白銀及銅的大量供給帶明顯集中在美洲,而東南亞則是錫的主要生產區,這代表少數的生產者有可能成為左右價格的強大參與者。然而,二十世紀期間,生產國幾度企圖取得價格設定權,但最後卻都沒有得逞,例如國際咖啡協議(International Coffee Agreements,簡稱ICAs)和國際天然橡膠協議(International Natural Rubber Agreements)。唯一倖存至今且擁有強大市場影響力的類卡特爾(cartel)組織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目前該組織的石油供給量約占全球的40%。

OPEC試圖設定一個既能滿足石油市場需求,但又不會導致價格下跌的產出目標(除非油價大幅上漲到無以為繼的情況,它才會上修產出量)。不過,這個組織的歷史交替多變,成敗毀譽也大致參半。如果會員國藐視組織設定的目標,或不遵守OPEC的主要政策,它也不能加以懲罰,而且,所有會員國裡只有沙烏地阿拉伯擁有足以調節產量的產能—它可以為了影響油價而大幅增加產出。另一個問題是,這些生產國只能支配原物料商品貿易的一個面向—生產面,所以它們的靈活度明顯不足。


資源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嗎?

資源短缺的國家可能經常為了必須依賴進口來取得一般所謂的「策略性」商品而傷透腦筋,不過,綜觀自古以來的經濟發展史,擁有豐富資源對一個國家來說,卻也不見得是上天的祝福。表面上看起來,擁有眾人夢寐以求的資源的國家,確實有著令人豔羨的優勢,因為它們可以用這些資源來發展國家的經濟(無須擔憂供給問題),再把剩下的資源拿來外銷,而且就理想狀態來說,它們還能用非常吸引人的價格把資源賣給其他國家。然而,實際上來說,某些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的國家,卻也是國民所得或經濟發展方面最弱勢的國家。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是,資源產業有可能對經濟體系的其他部門造成排擠效果。擁有寶貴資源—尤其是國際價格極具吸引力的資源(如近幾年的石油)—的國家可能反而因此失去發展其他經濟部門的誘因。此外,原物料商品出口所帶來的優渥收入,以及該國家可能因這些資源而吸引到的外國投資資金,有可能促使該國匯率大幅升值,讓該國的其他出口產業喪失競爭力,同時也讓進口意願上升(這又導致它們發展國內產能的誘因進一步降低)。另一個問題是,除了農業以外,資源部門(礦業、林業及能源)雇用的勞動人口可能不多,所以這個部門對整體經濟成長的貢獻並不大。一九七○年代時,《經濟學人》雜誌的一篇文章為這個現象冠上「荷蘭病」(Dutch disease)的名稱,這篇文章是檢視荷蘭一九五○年代發掘大量天然氣的後遺症:天然氣出口收入促使該國匯率升值,但它的製造部門因匯率升值而衰退。

擁有資源的開發中國家還得擔憂另一個問題:因為外國企業擁有較優異的必要開採技術,所以,資源開採的經濟利益有可能不成正比地流入這些企業的口袋,生產國未必能明顯蒙受其惠。這個憂慮導致「資源民族主義」逐漸興起,加上生產國漸漸認知到擁有豐富原物料商品的缺點,所以,這些國家遂開始經營大型主權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將過多的流動性(liquidity)存放在國內經濟體系之外,並防止出售資源的所得全部被耗用在政府當下的支出。另外,它們也設法利用這些「天上掉下來的收入」來充實人力及實體資本。

未來,擁有豐富資源的國家還有個進一步的問題需要解決。在過去,生產原料的國家只是單純將原料外銷,所以整個供應鏈裡獲得最多利潤的通常是終點的參與者,也就是中介商、貿易商、加工廠商和零售商。這種情況在農業原物料商品最為顯著,舉個例子,西非外銷可可豆到歐洲和美國,所有研磨及調合作業都是在終點國進行,換言之,相關的附加價值都被這些國家賺走。過去還曾經因進口國課徵關稅(對較高附加價值的產品)、設定一大堆繁複的標準或實施補貼公共政策等,導致原物料商品難以進入這些國家的大門,這讓原物料商品的生產國吃更多虧。所以,現在這些生產國漸漸選擇發展本國加工業。



決定原物料商品價格的因素

生產原物料商品的成本無形中就像是原物料商品價格的最底線,其中,生產商尤其常根據邊際生產成本(marginal cost of production)—即增加一單位產出的總成本變化—來決定是否推動一個專案。理論上來說,如果某原物料商品的價格跌破邊際生產成本,生產商理當會縮減產出量。然而,在現實的世界裡,生產者有時還是會基於期待價格回升的心態而繼續生產;另外,如果市場上存在一些扭曲因素(如政府補貼),生產商也會選擇繼續生產。

研判原物料商品價格的總體經濟分析法,則考慮到更廣泛的變數,這種方法將價格視為需求/供給以及存貨(庫存)行為的函數。舉個例子,如果庫存下降,價格通常會有上漲壓力,因為這顯示需求成長速度超過供給,而且庫存下降也會讓市場變得更容易因非預期的供給中斷而受到衝擊。如果一項原物料商品的需求增加幅度相對高於供給,均衡價格(equilibrium price,亦稱市場清算價格〔market-clearing price〕,在這個點上,買方和賣方對價格及數量要素都很滿意)就會提高。

理論上來說,需求應該是和經濟成長及所得正相關,但這個關係並非絕對(見圖1.3)。需求不盡然永遠都能被滿足,舉個例子,或許市場對銅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此時價格可能不巧過高,或供給量不足,在這種情況下,需求就難以全面獲得滿足。要預測一項商品的消費水準,必須先了解其需求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指價格變動後,消費型態會出現什麼回應):當價格上漲,消費會開始降低,或是維持不變(稱為需求完全有彈性〔perfect elasticity〕)?

近幾年,由於原物料商品價格上漲,所以這個問題經常被拿出來討論。典型而言,如果一樣商品被視為必需品,它的價格彈性就比較低,但問題是,美國人眼中的必需品(如汽油)有可能是他國人民眼中的奢侈品。其他影響價格彈性的因素還包括替代物品(可能比較便宜)的可取得性及價格變動的持續期間。舉個例子,燃料價格在短時間內急速上漲,不可能導致習慣或消費水準改變,不過,價格長時間上漲卻可能導致消費量永久降低。

另一個應考慮的關係是需求的所得彈性:所得的增加會導致某樣商品的消費量增加、減少或不變?雖然你可能認為所得增加將會促使消費量增加,但如果是諸如基本穀物之類的原物料商品,所得增加可能反而代表消費習慣轉變:它會促使一般人偏好較昂貴的食物,如肉類。

供給面也不容易預測。農產品和某些礦業的產出有可能受無法預測的氣候影響,而且農產品產出量也可能受流行疾病影響。地緣政治事件、勞工抗爭和政府稅賦、貿易或所有權政策的改變,都可能干擾到供給。另外,也必須把供給的反應速度列入考慮。例如,某些農產品(糖、黃豆)的生產者可能有辦法在較短時間內(快則可能在一季內)對需求或價格的變化做出反應,但其他農業原物料商品(咖啡或橡膠)則要花較長的時間種植。而以礦業和能源產品的增產速度來說,新產能甚至可能要花十年才能真正投產。這些工業用原物料商品還面臨其他限制,包括在開發必要基礎建設時,會需要很多技術勞工和大量資本投資。

庫存水準也隱含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多半和庫存規模及品質不透明有關。很多國家可能會針對某些原物料商品建立策略性儲備或庫存,而如果這些國家選擇不對外揭露相關的庫存水準,該國表面上對一項原物料商品的現貨消費量,有可能遠比實際消費量高。然而,庫存也可能有助於緩和因一次性供給中斷而衍生的問題,讓相關原物料商品不至於突然無法或難以取得。

更糟的是,以目前的環境來說,光是評估市場基本面,根本不足以判斷一項原物料商品的價格趨勢。原物料商品投資需求的大幅上升,代表我們在判斷其價格趨勢時,還必須考量其他因素,包括:

● 全球流動性水準(一般認為高流動性或寬鬆貨幣政策會促使原物料商品價格上漲)。
● 美元的價值(多數原物料商品都是以美元計價,所以這兩者向來存在反向的關係,舉個例子,當美元趨於弱勢時,原物料商品可用來規避弱勢美元的風險)。
● 替代性投資資產(債券、股票)的波動。
● 利率(和多數金融投資不同,原物料商品並沒有發放利息,若利率維持低檔,其他投資的報酬率將會比較低,原物料商品的表現就比較可能超越其他資產類別)。
● 投資人行為或信心(有時候,投資人會流於從眾行為)。
● 市面上原物料商品相關金融產品的變化。
● 油價(其他原物料商品的價格有時候會跟著油價波動)。

若以實質價格計算,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原物料商品價格其實是下跌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在上個世紀,全球的經濟成長多半是受已高度開發的國家驅動。對已開發國家較有利的不平等貿易作業(如高關稅等),也可能是導致原物料價格遭受壓抑的因素之一。然而,由於長年低價及投資不足,需求的突然大幅增加(主要係因中國二○○○年以後的快速工業化)導致原物料商品生產者措手不及,無法及時滿足增加的需求,因此也使得各種原物料商品的價格飆漲。儘管以供需基本面來說,近期的價格飆漲尚稱合理,但其實流入原物料商品市場的投資性資金,也對價格的漲幅產生了推波助瀾的效果。

 

 














《一口氣搞懂原物料商品:經濟學人教你看懂市場運作,掌握世界經濟脈動、學會高報酬投資必備的一本書》

臉譜5月_一口氣搞懂原物料商品_立體書封(0420)      


出版時間︰2017.04.27

作 者卡洛琳‧拜恩(Caroline Bain)

定 價︰360元 


|看懂原物料需求,知曉全球基礎建設和景氣循環的走勢!|

● 農人種稻、工人挖礦、大企業開採石油天然氣的情景我們都能夠想像,然而所有商品從生產到消費之間的流程你知道多少?
● 單純的農作、礦產和能源如何變成金融資產進而被包裝成各式各樣的投資工具?又如何左右著全球的經濟脈動、為生產國帶來什麼利益和危機?
● 為什麼萬物齊漲、股市慘綠、美元不振的時候,只有原物料商品市場會湧入滾滾資金?
● 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動盪或者全球氣候災變對經濟的消長有莫大影響,而生產者和投資者又如何掌握市場訊號,及時跟進呢?
● 原物料一漲,市場哀鴻遍野,但其交易價上揚,跟工廠生產、民生消費端一定只有成本漲、利潤低、愈來愈買不起的關係嗎?
舉凡市場狀況、經濟情勢和投資趨勢令你困惑之處,都能在原物料商品之中找到解方,本書由經濟學人智庫首席分析師帶你追根究柢,一探文明世界所有物件的原始樣貌!


關注糧食與能源議題的人應該認識原物料商品,因為它攸關上至農民生計下至消費端價格的每個環節;對國際情勢變動感到困惑的人最好認識原物料商品,你摸不透的政治角力和市場潛規則都跟它脫不了關係;對股市、各種投資機會感興趣的人一定得搞懂原物料商品,唯有跨足這塊領域,你的投資嗅覺才能更敏銳、獲利能力才會更強大。



|本書特色|

讀完本書,你可以……
1. 了解決定天然資源價格波動的因素
2. 認識投資原物料商品的各種金融工具
3. 認識三大類原物料商品(金屬、能源、農林業產品)的特性、用途、主要消費者(生產者)和消費(生產)趨勢、原物料商品的交易處所、價格發展和整體展望





  目 錄  

簡介

第1部 市場基本面
原物料商品經濟學
作為金融資產的原物料商品

第2部 基本金屬及貴金屬


黃金
白銀
鉑金
鈀金



第3部 能源
煤炭
天然氣
原油

第4部 農產品
可可
咖啡
纖維
棉花
羊毛
玉米
稻米
天然橡膠
黃豆

小麥

詞彙解釋
統計資訊來源





  作 者  

卡洛琳‧拜恩(Caroline Bain)
主管經濟學人智庫的原物料商品研究及預測事務,她管理一個負責編寫經濟學人智庫世界原物料商品預測報告的龐大分析師網,其涵蓋範圍包括軟、硬性原物料商品及能源。在加入經濟學人智庫以前,她曾擔任某基金管理公司的經濟學家職務,同時也參與資產配置事務。




  譯 者  

陳儀
目前為投顧公司的投資部主管,投入金融理財領域長達十年以上,曾任投信基金經理人及專業投顧研究主管,實務經驗豐富。譯有《中國金融大揭密》、《一口氣搞懂外匯市場》、《管理會計與決策績效》、《透析財務數字》、《識破財務騙局的第一本書》、《標準普爾教你做好選股策略》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