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往日之聲(節錄) 

大法螺
TRITON’S TRUMPET
Charonia tritonis

在古祕魯安地斯高地海拔三千公尺處,海螺殼的號角聲揚穿陡峭河谷,呼喊信徒前往查文德萬塔爾(Chavín de Huántar)神廟群。神廟內,海螺的聲音回響在石牆與地下深處,以縈繞人心的低調穿透地下祭壇與信徒之心,似乎來自四方又像來自無處。

海螺的呼喊會讓人想起海中鯨魚的歌聲;那寂寞的張力可以穿越數公里的河谷,向旅人預告,他們正接近查文──一座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到五百年間朝聖者眾的宗教建築群,這座建築奇景比印加帝國和祕魯的馬丘比丘早上兩千多年。

人們認為,早期的安地斯山居民會跋山涉水前往查文,尋求神諭。留下的文物也揭示了拱頂地下廳室的祭品與致幻儀式。在它的平頂神廟、階梯和下沉廣場之下,以厚石灰岩打造的迷宮,在黑暗中蜿蜒數公里。二十個儀式廊道連結狹窄的通道、樓梯、小室、隱匿的壁龕、通風口和水道。考古學家越深入挖掘這個潮濕的地下世界,就有越多證據證明,這些空間設計的目地就是為了令人暈昡、陷入迷幻。

水順著花崗岩槽從信徒上方與下方流過,模擬著喧囂吼聲;通風口可以關上,製造全盲效果。以無煙煤製成的鏡子,可以將灰塵閃爍的光束直接打在神祇造像之上。迴盪在這一切之間的,是史前世界最威嚴的聲響。

查文德萬塔的海螺號角,聽起來可以如雷霆般恐怖,亦或遙遠扭曲,甚或肅穆、寧靜。它們可以咆哮如美洲虎。朝聖者不可能辨別聲音的來源,特別是在服下精神藥物之後(例如在查文文物中相當突出的聖佩德羅仙人掌)。查文的石雕人物或動物頭像上,都帶有陷入迷幻時的翻白眼、作鬼臉和流鼻涕等形貌。科學家們發現了可媲美《綠野仙踪》中樹隧道音效的線索—這做建築的精妙設計,讓傳遞神諭的神使得以發聲。在想像中,神使是半人半獸,笑起來有美洲虎般的獠牙。而證據表明,查文德萬塔的神諭是以海螺之聲訴說。


相比於我們這個充斥著擴音器、汽車音響響亮到足以自成氣流的喧囂社會,我們認為古代的生活是寧靜的。然而遠古初民也會放大他們的訊息與音樂。他們的工具是象牙與骨製號角、石板琴、木製吼板、鳥骨笛、天然與人造回聲室、鱷魚皮鼓──還有用貝殼製造、振奮人心的號角。

沉默對軟體動物來說是一種節制的智慧,因為它們沒有足夠的攻擊性和速度來對付魚類和海龜等有聽力的天敵。演化科學家指出,發出聲響來趕跑或對抗敵人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因為牠們必須有足夠的戰鬥力或逃跑速度,應付被聲響吸引過來的其他掠食者。世上最大的海螺或許活得悄無聲息,但做為補償,牠留下的貝殼卻可發出粗礪呼吼。

諸如法螺、海螺或萬寶螺(Helmet Shell)這類大型腹足類貝殼,其內部螺圈創造出理想的氣廊,可吹奏出清晰有力的曲調。如此低沉綿長、緊迫迷魅的聲景,在其他地方並不存在。它們的莊嚴令初民吹響貝殼號角,宣告生與死,號召戰鬥與狩獵,傳遞並不罕見的神明之聲。貝殼號角宛若來自另一世界的召喚,在我們周遭備受尊崇。

幾乎在所有大陸的岩棚與洞穴裡都曾發現貝殼號角(包括遠離海岸之地),而且表面都有嘴部磨損的痕跡。石器時代的人們吹奏有著高尖螺塔的法螺(Triton’s Trumpet,來自印度太平洋的大法螺﹝Charonia tritonis﹞或來自地中海的白法螺﹝Charonia nodifera﹞),那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法螺很容易長到三十公分長,屬於海中體型最龐大的一群腹足類。牠們鼓鼓的殼體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淺黃棕褐的漂亮羽毛,早期的貝殼迷經常將牠們比喻成鷓鴣或雉雞。

二十世紀初,聖經考古學家約翰.亞瑟.湯普森(John Arthur Thompson)在靜謐的學院大堂聽到貝殼號角響起,他形容那種聲音動人到「令人略感羞愧」。湯普森想像,「在我們祖先眼中,前一天用來象徵神靈的法器,隔天竟然變成濃霧號角或牛號角,這並不奇怪,因為嚇跑邪靈的東西也可用來嚇唬小偷。」
不過,現代科學家表示,貝殼號角經常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墓地、查文之類的神廟以及後來的宮殿、城牆和防禦塔樓,意味著它們絕非無足輕重之物。貝殼承載著講台或講壇的莊嚴。

在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穴和聚落裡,數以百計的大法螺隨著人骨一起出土,通常都去除了螺頂做為吹口。來自利久里亞海岸的法螺,傳遍新石器時代的義大利、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瑞士,甚至出現在匈牙利內陸巴爾頓湖四周的古老爐床。根據英國考古學家羅賓.斯基特斯(Robin Skeates)的說法,這些發現幾乎毫無例外都伴隨著人類遺骸,表明了它們的宗教意義。法螺號角的製作目的主要不是為了音樂,而是傳遞訊息。斯基特斯寫道:「指導並驅策人神採取行動。」

在遠早於印加帝國時期的美洲;在古印度的佛教與印度教文化;在漢唐兩朝的中國;在古希臘的人魚海神特里頓神話;在日本古典時期的戰爭與宗教傳統;在五千年前至今的大洋洲全境──海之號角響起強有力的呼喚,跨越時間、地點與信仰,將人們與海洋繫連起來。
對美國西南部的霍皮族(Hopi)和祖尼族而言,海螺號角是羽蛇神的傳聲筒。居住在地底的羽蛇神可以震動大地,使火山噴發。在印度教裡,神聖的海螺共振出唵(Om)之聲──那是宇宙的元音與呼吸。

「貝殼的呢喃是神的話語,」一個世紀前的英國貝類學家威佛里德.傑克森(J. Wilfrid Jackson)如此寫道。走在查文德萬塔地下迷宮的朝聖者們,也是如此認為。


查文神廟工程龐大,分成十五個階段、持續數百年在祕魯的莫斯納河與華切克薩河交匯處開採石礦建造,並在西班牙人抵達前一千年達到最高峰。一六一六年時,它依然是個傳奇所在。傳教士安東尼奧.瓦茲奎茲.德.艾斯皮諾薩(Antonio Vázquez de Espinosa)形容那處遺跡是「異教徒中最著名的聖所,相當於我們的羅馬或耶路撒冷。」

在時間的影響和大洪水、土石流及地震的災難性破壞下,查文神廟今日仍屹立在那裡,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如今神廟建築群逐漸被青翠的山谷吞噬,掩蓋住它的地下祕密,平息了它的心跳之聲。

一九一九年,祕魯考古學家朱利歐.凱撒.泰羅(Julio César Tello)開始挖掘遺址,在廊道與文物中頻繁看到以人類和動物肢體圖像組合而成的大型拼圖。木刻、雕像和陶器上,美洲虎、鷹、隼、蟒蛇和黑鱷魚的容貌,經常與人體融接成古老的隱喻—臉由翅膀框住,髮如舞動之蛇,附肢如舌頭、尖牙與利爪向外突伸。

泰羅漸漸將查文詮釋成印加文明與其他前西班牙時期安地斯文明的母文化。日後的研究顯示,查文是受到高地與沿岸更古老的中心影響,這些中心或許是在古氣候紀錄中曾提及的殘酷聖嬰(El Niño)風暴期間,由沿岸逃往內陸的民眾聚居而成。聖嬰指的是誕生於西太平洋的一陣暖流與暖空氣,在大氣中造成可預見的災難。海洋暖化擾亂了熱帶地區大規模的空氣運動,向世界各地拋擲出極端氣候,並以南美洲這塊地區的暴雨山洪揭開序幕。

深藏於山頂的查文文化,無疑有部分受到海洋啟發。查文藝術家經常在由動物、植物與人物構成的混搭圖像中,加入巨型海螺和海菊蛤。這兩種軟體動物都生活在太平洋;牠們上竄數百公里,並向西越過山脈,在許多前哥倫布文化的儀式中反覆出現。在西元前三千年厄瓜多,瓦爾迪維亞(Valdivian)文化的孩童會戴上由海菊蛤製成的面具,鑿上兩個小眼洞覆在稚嫩小臉上。這些紅色、橙色或紫色的球狀見類被供奉給許多神明,牠們是安地斯生育女神與大地之母帕查瑪瑪最愛的爽脆食物,被與死者一同埋葬以作為來世的溝通媒介,或為田地帶來甘霖。


 

 

《海之聲》貝殼與海洋的億萬年命運

  1111103_海之聲_立體封.jpg

 

出版時間︰2022.11.03
作者︰ 辛西亞‧巴內特Cynthia Barnett
定 價︰520元
 

第一本關於貝殼及其製造者的迷人歷史,
揭示它們想告訴我們的故事,關於大自然、我們海洋的變遷,以及我們自身


誠品、博客來雙選書《雨:文明、藝術、科學,人與自然交織的億萬年紀事》作者最新力作
★以貝殼和打造貝殼的軟體動物為主角,將個人故事、科學研究、歷史發展、文化影響和環境變遷巧妙融合成一本親近易讀的傑作!
★收錄16張細描插畫,更貼近貝殼的真實樣態!
★《森林祕境》作者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盛讚:「充滿迷人的重要故事,鮮活生動。……對地球豐富生命感興趣的讀者,絕不可錯過此書。」
★Amazon書評4.5顆星,各大媒體絕讚推薦!


夏曼‧藍波安 海洋文學作家
廖鴻基 海洋文學作家
──推薦


自人類黎明之初,貝殼就是最受垂涎與收藏的大自然創造物。它們是硬幣出現之前的貨幣,寶石出現之前的珠寶,畫布出現之前的藝術。

我們總試圖聆聽貝殼。而驚人的是,它們經常帶領我們在渾濁的時代找到清澈的真理。在一個篤信上帝於同一時間創造出永恆完美的所有生靈的時代,諸如菊石這樣的陌生貝類,為人們提供了演化與滅絕的證據。山巔的海貝講述了大陸漂移、海洋升降的故事,闡述一則比聖經六千年更古老的地球歷史。貝殼在峽谷壁、懸崖邊與土地底,一層一層記錄出長達五十億年的化石日記,為地球的過往生活與全球變遷留下最完整的檔案。

正如它們在山上承載了地球的記憶,或在小杯裡盛裝了母親的記憶,貝殼是人類歷史的記錄者,比寫下歷史的人類更精準。貝塚曾在北美矗立,一如上古世界的神廟。有些早期的科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它們只是遊牧民族的垃圾堆。但貝殼──由很久以前的一雙雙人手勾勒出住家、聖所和公共建築的輪廓,或埋入古老的墳墓或貝殼細工工廠──卻在美國土地上打造出前哥倫布時期的主要城市。「偉大的貝殼城市」清楚表明,新世界一點也不新。貝殼正在世界各地校正歷史,核實勝利者。

本書由知名環境作家辛西亞•巴內特結合文化史與科學研究,追溯我們長期對海貝的熱愛,以及製造這些海貝的軟體動物的隱密生活。從一度在北美崛起的貝殼大城,到馬爾地夫的海水暖化警告,以及迦納的奴隸城堡,巴內特為世上最具代表性的貝殼打造出令人難忘的描述。她從孩提時代的好奇開始,漸次鋪展出各種驚人的歷史,例如殼牌家族企業如何靠著進口貝殼發跡,並描繪出貝殼以及製造它們的軟體動物正在向科學家提出海洋暖化與酸化的警告。

從早期螺號的神祕呼聲,到脊柱與螺塔的演化奇蹟,乃至受到貝殼啟發的碳捕集現代科學,巴內特始終環繞著她的核心重點,聆聽大自然的智慧──並根據貝殼的箴言行動,關懷彼此以及我們的世界。


 

  讚譽佳評  
「充滿迷人的重要故事,鮮活生動。軟體動物的奇妙生命,以及貝殼以多種出乎意料的方式活在人類文化的核心之處,這兩點都令我著迷。對地球豐富生命感興趣的讀者,絕不可錯過此書。」
——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森林祕境》(The Forest Unseen)作者

「辛西亞•巴內特以清晰誠心之筆,將科學轉為優雅散文,將歷史化為實用知識,給了我們一本期待已久的書籍。本書適時而開放,迴盪著海貝世界的奇妙之聲。她敦促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貼耳傾聽,因為在這個過渡的時代,牠們的真實就是我們的命運,牠們的智慧就是我們的答案,牠們的未來則是我們的希望。」
──傑克•戴維斯(Jack E. Davis),普立茲獎得獎著作《墨西哥灣》(The Gulf)作者

「本書精緻、多腔且明亮,如同巴內特在這本跨領域書中所描述的貝類。這是一本遊記,是對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漂亮控訴,是流於官腔的科學敘事的重新復活,而最令人振奮的是,貝殼以及躲在其中的軟體動物的故事,如何反映了人類的偉大獨創以及人類對自然世界同樣巨大的影響。這首糅合了讚頌與警告的歌曲,令我震悸,驚喜,開心至極。」
──勞倫•格羅夫(Lauren Groff),暢銷書《佛羅里達》(Florida)作者

「迷人……一本關於貝殼製造者以及牠們以多重方式與人類互動並形塑人類的有趣歷史。」
──科萊特•班克羅夫特(Colette Bancroft),《坦帕灣時報》(Tampa Bay Times)

「秉持卡森海洋三部曲的深研傳統,巴內特以深度對談的智慧與海洋科學交織出充滿詩意的沉思。一本自然史的當下經典──洋溢著海濱恢弘的科普文學。」
──道格拉斯•布林克利(Douglas Brinkley),暢銷書《荒野勇士》(The Wilderness Warrior)作者

「對欣賞過這些海洋最美麗物體之人而言,這是一本名副其實的『海灘讀物』,值得珍藏。」
──朗•查爾斯(Ron Charles),《CBS週日早晨》(CBS Sunday Morning)

「一本精心研究、全面記錄之作,從許多不同面向涵蓋一個複雜的主題……宛如在閱讀一本迷人的冒險故事……輕鬆有趣,內容豐富。」
──湯姆•艾克霍斯特(Tom Eichhorst),《美國貝類學會季刊》(American Conchologist)

「引人入勝……〔本書〕廣泛探討與貝殼相關的各種主題,從殖民主義到海洋酸化。」
──強納森•濟慈(Jonathon Keats),《富比士》雜誌

「恢弘之作……〔巴內特〕從驚奇開始,以知識灌輸,然後將一切煉化成敬畏,留下遭到棒喝的讀者……如果你正在尋找夏末的海灘讀物,沒有比本書更好的選擇。」
──傑森•馬克(Jason Mark),《山嶺》(Sierra)

「光彩奪目的沉思……巴內特這本詳實豐富的敘述,歌頌了過往我們如何珍視軟體動物,今日牠們如何受到迷戀,以及確保牠們的未來生存有多重要。」
──勞倫斯•馬沙爾(Laurence A. Marschall),《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本書是一本罕見的傑出之作,每一頁都令人讚嘆。從史前到今日,貝殼充斥在人類生活當中,從為古代眾神發聲到推動今日的氣候解決方案。謝謝妳,辛西亞•巴內特,因為妳榮耀了軟體動物留給我們的贈禮──例如一度用來號召信徒禮拜的海螺──也因為妳給了牠們聲音,替瀕危的海洋請命。」
──賽•蒙哥馬利(Sy Montgomery),暢銷書《章魚的內心世界》(The Soul of an Octopus)作者

「本書是貝殼和貝殼熱愛者的輝煌歷史。一部迷人的歷史,惋惜的歷史。它拓展了我們吸收新知的能力。如同它的主角一般複雜、多腔且美麗,如果巴內特能喚醒我們的驚奇感,那麼或許就有希望啟動我們對海洋與彼此的集體責任感。」
──凱薩琳•諾布里(Katharine Norbury),《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對貝殼與海洋歷史的醉人沉思。」
──安德魯•羅賓遜(Andrew Robinson),《自然》(Nature)

「巴內特的敘述會讓你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本書精采而適切地螺旋上升,變成一本關於海洋、關於地球歷史,以及關於環境危機與保護的大故事。」
──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這不是一本斥責之書;它是令人敬畏的遊記和對美麗之物的賞析……巴內特在每一頁所展現的細微洞察,都讓我有新的領會並為之讚嘆。」
──瑪莉•伊莉莎白•威廉斯(Mary Elizabeth Williams),《沙龍》(Salon)

「研究透徹,啟示不斷……一本絕對迷人的自然著作。」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星級評價

「不管是貝殼狂熱者或從未撿過貝殼者,這都是一本令人愉悅、內容豐富、意義深遠的讀物。」
──《圖書館學期刊》(Library Journal)星級評價

「引人入勝……一趟盎然多彩的旅程,探索大自然鮮活生動的一面。」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作者簡介  

辛西亞‧巴內特  Cynthia Barnett
資深環境記者,曾報導美國蘇旺尼河和新加坡等地的水資源相關議題。著有《幻象》、《藍色革命》、《雨》等書。

相關著作:《海之聲:貝殼與海洋的億萬年命運》《雨:文明、藝術、科學,人與自然交織的億萬年紀事》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建築的法則》、《雨》等書。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目    錄   

導論 鳥尾蛤

【第一篇  奇蹟】
第一章 最早的貝殼(海洋化石)
第二章 萬物始於貝(鸚鵡螺)
第三章 往日之聲(大法螺)
第四章 海貝大城(左旋香螺)


【第二篇  資本】
第五章 貝幣(貨貝)
第六章 貝殼瘋(綺螄螺)
第七章 美國貝(字碼榧螺)
第八章 貝殼石油(骨螺)
第九章 貝殼轟炸(渦螺)


【第三篇  神諭】
第十章 豐饒不再(海灣扇貝)
第十一章 拯救女王(女王鳳凰螺)
第十二章 白熱未來(大硨磲)
第十三章 信任自然(地紋芋螺)

結論 開放無定論(貝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自然 科普 貝殼 生態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cesfaces 的頭像
    facesfaces

    臉譜出版部落格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