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2.jpg目錄1.jpg

TK2.jpgTK1.jpg

TK4.jpgTK3.jpg

TK6.jpgTK5.jpg

TK8.jpgTK7.jpg

TK9.jpg

《 下 一 個 物 種 》

一場橫跨46億年的生態探險,從微生物、恐龍到現代智人,

看生物如何輪番上陣,未來又會是誰統治地球?

臉譜4月下一個物種_立體書封-300dpi.jpg

 出版時間 ︰ 2019.04.11 
 作  者 ︰ 
麥可.湯納森(Michael Tennesen)
 定  價 ︰ 420元 

 

第六次大滅絕後,會是誰稱霸地球?

46億年的演化史中,是否隱藏了科學家欲知的答案?

 

如果魚類盡皆消失,剩下水母和美洲大赤魷占領海洋;

如果抗生素失效、超級細菌肆虐全球、肺結核捲土重來;

如果日漸加劇的沙漠化讓繁榮城市變成覆滿砂土的鋼筋與破牆……

第六次大滅絕真的會到來嗎?人類會面臨怎樣的命運?

 

即使當代科學突飛猛進,頂尖科學家仍然無法準確預測地球的未來。但以歷史為鏡,從億萬年來各種生命的演化,反觀人類目前面臨的處境,或許就能隱約推測出未來的地球模樣。

 

擅長書寫「冒險科學」的科普作家麥可.湯納森,透過如攝影鏡頭般的文字,帶領讀者走過世界各地,從所見的景物及遺跡,訴說一段段的生態傳奇,讓46億年的演化躍然紙上。

 

從演化歷史看來,人類不是地球唯一曾面臨生存困境的物種,生物的興衰都有先例可循──

 

你將跟著湯納森一同攀上非洲峽谷、熱帶雨林,及潛入深海底部,理解滿嘴毒牙、體型纖瘦,有「恐龍切片機」之稱的「鱷形超目動物」,雖能躍出水面追逐獵物,但最終仍難逃滅絕的宿命;

探究為什麼只有小學生身高的巧人,光靠花豹吃剩的腐肉維生,就能在人類發展歷史中占據重要的篇幅;

智人又是怎麼透過文字與文化抓住優勢,成為目前最成功的物種;

湯納森甚至會帶你看美洲大赤魷如何在海洋生物衰退的時代成為後起之秀,甚至被視為下一個海洋霸主……

 

雖然有些信仰科學的人,不認為消失的厄運有一天會臨到人類頭上,甚至相信近年來的太空科技、人工智慧和基因工程發展,讓人類愈來愈有永生的希望,但人類仍舊可能來不及逃離地球,或末日前就先自我毀滅。

 

儘管對於未來誰也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湯納森認為生態系和物種正不斷消失,人類將在滅絕或是演化成新物種之間抉擇。度過大滅絕之後的生命,會以不同形態在地球上生活,且保有與過去相同的生命彈性。

 

人類將會演化成新的物種,繼續稱霸地球嗎?

或者,若有下一個物種取代智人,牠會是什麼樣貌?

透過本書,我們能從演化中找尋蛛絲馬跡,探究人類與地球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專業好評推薦    

 

世界上有多少物種?是許多人的疑問,但很遺憾地,在我們還沒能透徹了解前,環境已經產生極大的變化,甚至有許多生物還來不及被發現便已消逝。如果有一天習以為常的空氣、景色、動植物變得不一樣或是消失了,我們還能對這世界的改變無動於衷嗎?

    這是一本以截然不同的風格來敘述生態的書,文字真實而感性,搭配科學數據與易懂的名詞,引領我們了解這世界正在發生的事。不管是從腳下的土壤到巨大的生物,或是從雲霧林到海洋,都可以好好讓我們重新思考:「我們跟這個世界的關係究竟是什麼?」

──黃仕傑  世界生態攝影師

 

我大學讀的是動物系。自高中讀死書的煉獄被釋放後,我開始從教科書上瞭解生物多樣性的存在,以及從「生物地理學」學習地理隔絕如何導致生物的種化等等細節。那是在台灣還很窮的一九七○年代初葉,除了閱讀教科書,很少有只要讀一本就能知道生物學、演化學、生物地理學、古生物學、地質學以及生態學的科普書籍。

   《下一個物種》以短短三百多頁的篇幅,帶領讀者回顧地球形成及生物如何演化的歷史,述說了導致幾次生物大滅絕的外來因子,以及生物如何再次繁衍成今日模樣的原因。但最值得讀者們深思的是:我們肆無忌憚地排放溫室氣體導致地球逐漸暖化,似乎是在預告下一次大滅絕就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後果,這是一本讀起來要動腦筋的好書。

──嚴宏洋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人類總愛說自己是萬物之靈、是天上天下唯一有意識和思想的動物。但其實人類在地球出現的時間之短,若有一本描述所有物種的百科全書,智人能不能有一個完整的章節都很難說;這樣的我們,當然也無法逃離物種興衰的過程。

我們從何而來、要往哪去,和其他的物種息息相關,若第六次大滅絕真的到來,或者它正在發生,人類是會滅絕亦或是成為新的物種呢?《下一個物種》帶領讀者重回過去、正視眼前的警訊,然後想望未來。這不會是一本輕鬆的書,因為放下它之後你身為智人的功課還沒結束:請在末日還沒到來之前,好好利用現在創造我們理想中的未來。所以拿起它、讀它,然後接受挑戰吧!

──雷雅淇PanSci泛科學 總編輯

王道還   生物人類學者

李文雄   演化生物學家

李偉文   作家

邵廣昭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前執行長

高文媛   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張東君   科普作家

陳克敏   亞馬遜森林探勘先鋒  

黃仕傑  世界生態攝影師

黃一峯   自然教育工作者  

黃奕瀠(阿潑)  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雷雅淇   PanSci泛科學 總編輯

趙軒翎   《科學月刊》執行總監

嚴宏洋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作者   

 

麥可.湯納森(Michael Tennesen

科學作家,已經在《發現》(Discover)、《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國家野生動物》(National Wildlife)、《奧杜邦》(Audubon)、《科學》(Science)、《史密森雜誌》(Smithsonian)等期刊發表超過300篇文章。曾任杜克大學尼古拉斯環境與地球科學院(Nicholas School of the Environment and Earth Sciences)媒體研究員,與卡瑞生態系統研究所(Cary Institute of Ecosystem Studies)的駐院作家。

 

▍譯者   

 

陸維濃

國立中興大學昆蟲系博士。目前為專職譯者,熱愛大自然,以傳遞科普新知為志業。近期譯作包括:《人類這個不良品》(天下文化出版)、《預見未來的人》(貓頭鷹出版)、《毒生物圖鑑》(臉譜出版)等。

譯文賜教:weinunglu@gmail.com

 

 

▍目錄  

序言 不知身在何處

作者從跟隨科學家進入亞馬遜盆地的一次經歷開始談起。今天的科學家們已經意識到目前的環境困境,並積極尋求解方,但同時也指出人類不是地球唯一曾面臨生存困境的物種,生物的興衰都有先例可循。作者希望透過回顧過去生態歷史,尋找演化教我們的事,並且探究未來生命的可能性。

 

第一部 重回過去

 

第一章 大滅絕:災難現場

本章以與科學家實地走訪多地的所見所聞,談到板塊如何飄移,以及最著名大滅絕的始末,也提到滅絕後生命復興的過程。作者用他的見聞告訴讀者:生態系其實非常脆弱,但必定會經歷漫長的恢復,興衰是所有物種必經的過程。

 

第二章 生命之初的協同效應

本章帶領讀者重回太陽系、地球形成之初,探討歷來科學界對生命形成的想法、解析各種假說,並評定其可能性。後半部談到氧氣出現、寒武紀大爆發及大型動物現身的過程。作者也從造訪非洲的經歷,訴說人類的文明對生態造成的影響。

 

第三章 理論基石

作者走訪安地斯山脈,講述了幾個重要的學說的發展故事,也依照所見的生態系景觀,反思全球各地因外來種的入侵而受到的衝擊,舉出莎士比亞狂粉曾用什麼瘋癲的想法引入外來物種,導致美國鳥類生態產生巨變、索羅門群島的蛇如何「飛」去關島等例子。

 

第四章 演化出另一種物種

雖然人與自然衝突不斷,但並非一直如此。作者前往東非,向當地人討教過去人類如何和自然共處的方法,講述巧人、尼安德塔人與智人如何在自然中生存,智人又擁有什麼特質,使他能在眾多原始人種之中脫穎而出,最後提出到了現代,這些人為因素為我們的環境帶來怎麼樣的威脅。

 

第二部 警兆在前

 

第五章 警兆之一:土壤

作者從英國南部到北部,開啟一趟追尋土壤由古至今的變遷之旅。農業與經濟作物的發展,雖然養活了更多人、提升了居住品質和促進文明的發展,但土壤也因此受到更嚴重的破壞。恢復土壤的解方我們或許可以從遙遠的亞馬遜部落取經,但或許土地的最後希望也同時就在你我住家的屋頂上。

 

第六章 警兆之二:我們的身體

農業讓人口增多,使居住空間愈來愈緊密,間接地加速了疾病的傳播速率。各地開始出現過去不曾出現過的疾病。從以往的醫療來看,我們似乎短暫地戰勝了疾病,但近年超級細菌崛起,似乎又為人類的生存蒙上了一層陰影……

 

第七章 警兆之三:魷魚與抹香鯨

過去曾有豐富的海洋生物,然而長期的汙染及氣候變遷,導致海水特性及生物相的改變。透過從生物學家口中得知的海洋歷史對比作者所看見的加利福尼亞灣現狀,你將在本章看見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態景色。

 

第三部 無人之境

 

第八章 末路

作者藉由世界各地過去的自然災害案例,總結人類面臨的環境變遷隱憂,也似乎隱隱想要預測什麼一般。人類在地球上的「有效期限」究竟還有多久?或許還必須從下面的章節找到一些過去的線索才行。

 

第九章 漫長的復原

科學家指出,若人類繼續破壞下去,將只有滅絕一途。然而滅絕之後也總是會再生,即便會有歷程會根據受破壞的程度有長有短。本章舉出過去幾次大滅絕事件之後,新物種重新出現於陸地的例子,試圖預測人類未來的地球命運。

 

第十章 深陷麻煩的海洋:海洋的未來

海水的改變導致生物的生存也大受影響,小從浮游植物到大型的鯨魚,有的正面臨滅絕的境地,有的卻是逆勢生長,作者藉由一些駭人的真實案例警告世人必須立刻停止一切人為破壞,否則我們將會失去整個海洋!

 

第十一章 捕食者難關

大型動物消失,是生物演化如今面臨的另一項困境,前面五次大滅絕是由食物鏈底層開始,而本次的滅絕,則是捕食者與生產者一起消失。為人熟知的捕食者:大白鯊、鯨魚、大型貓科等大型動物,正面臨滅絕的處境,而取代海洋大型動物的新敵人極可能是美洲大赤魷!

 

第四部 接下來呢?

 

第十二章 大型動物群的衰退與回歸

面對物種消失,人類的積極作為或許還能扭轉一點現狀,幫助大型動物回歸的「野化計畫」,已經被非洲、美洲、荷蘭等地使用,並留下成功的紀錄。嘗試用其他生物代替當地已消失的物種或許可以讓地球恢復到過去的面貌。

 

第十三章 入侵火星?

火星是人類一直以來寄託希望的星球之一。本章一探火星的當地環境、也要帶你看看究竟火星運河到底存在?也會回顧太空人登陸火星的過程,以及科學家們遭逢的難題。然而,火星並不是完美的替代方案,人類能趕在末日之前達成星際旅行的任務嗎?

 

 

第十四章 人類走到演化盡頭了嗎?

和過去的科學假設相反,近期科學家發現人類的演化速率其實加快了。本章舉出過去人種的演化實例,以及這些變化對人類族群又造成何種影響。

 

第十五章 超越智人

人權、制度在近代都有大幅的革新,現代科技也有許多發展,或許能夠讓人類未來演化成新物種增添可能性。我們的身體會如何改變?我們能靠科技脫離血肉之軀,活在虛擬世界嗎?人工智慧究竟是福是禍?

 

致謝

參考資料

arrow
arrow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