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金融基礎有多脆弱?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2012129 日台灣《大紀元時報》頭版頭條:據《明報》報導,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國務院召開的部委辦主要負責人學習18大精神的會議上表示,「金融體制的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金融改革議題也完全勾銷。金融體制的問題是要真改革、大改革、大轉變,才能體現中國國情、市場經濟,又能和國際金融體制相接軌,要實現這目標,就必須以有關法規作為指導而非個人意志為指導。」

 



中國央行行長的真心話

周小川又說:「目前阻力、困擾大家都看到,就來自上面(國務院)。上面大會、小會講『 改革』、『思想再解放』、『不改革會窒息』,一無具體政策、二無明確規則、三無清晰指引,叫金融系統怎樣搞?在科學發展時代,什麼都以『摸著石頭過河』作政策指引,是要付出沉重代價的。」

報導還說,周小川在多次會議上批評金融界與政壇一樣,對於決策方面的錯誤及後果不反思、不檢討、不公布、不總結,將房市泡沬、巨額壞帳、呆帳及赴外投資的巨額虧損留給下一任。地方黨政為了虛假政績,欠下巨額債務,根本難以償還,卻照樣帶病晉陞(指官員腐敗卻仍可以晉陞職位),進入最高領導層。

金融風暴、金融海嘯的可怕眾人皆知,而經濟大蕭條、經濟崩潰是緊接而來的後果。那麼,十多年前章家敦的《中國即將崩潰》,立論基礎就是「中國四大國營銀行的壞帳已高到不能維持的地步」,在周小川沈痛憂心中國金融系統沈痾難解下,是否已到實現的時候?」

其實,中國在
200811月推出4兆人民幣刺激經濟計畫,由而引出瘋狂大借貸,中央政府只追加1.1兆人民幣資金,其餘缺額則由地方政府籌措。在「數字出官、官出數字」的中國,地方政府官員卯足全力提出漂亮高成長成績單才能保官位,進而升官,於是大舉投資成為重要任務,而以房地產向銀行抵押「借錢舉債」是一大途徑,雖有抵押品,但房市崩盤時就成為銀行壞帳,此乃所謂「城投債」真相。在2000年以前,中國曾有一批紀錄不良政策的政策性放款,產生30%的壞帳,一度讓整個中國金融體系瀕臨危機,這也可能是章家敦「中國即將崩潰」的立論基礎,但壞帳最終被中國政府打消。這次放款規模是10年前的數倍,若以同等比例計算,整個金融體系淨值會再度轉為負數,形同破產。近年來,「中國的每一省都是一個希臘」甚囂塵上,由城投債的危機觀之,並非危言聳聽。


中國金融三大未爆彈威脅加劇

此外,
20121223《自由時報》A8版報導,「中國金融三大未爆彈威脅加劇」,這是香港《中國宏觀經濟觀察》季刊的研究論文所表示的,「從地方債務、民間借貸到影子銀行的三大金融未爆彈,恐威脅金融秩序的穩定。」研究論文引述中國審計署數據,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債務餘額高達10.7兆人民幣,且這兩年還持續增加當中。地方政府違約擔保、融資平台出資造假、違規投入資本市場與房地產等問題重重,涉及資金高達5千多億人民幣。

20122013年是中國地方債務償還高峰期,但隨著經濟成長下滑、房地產價格大幅向下修正,許多地方政府無法持續負擔債務,直接把風險轉嫁銀行。

其次,中國民間借貸規模高達四兆人民幣,這些私人放貸資金大部分來自銀行貸款,一旦企業倒閉、老闆落跑,銀行貸款就變成壞帳。

第三大金融風險為「影子銀行」。中國「影子銀行」指銀行以外,民間從事金融相關業務的機構,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債券保險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中國影子銀行
2012年前三季提供的資金規模達3.87兆人民幣,佔總體社會融資近三成,由於槓桿率高、未受到嚴格監督,易引發金融風險。

到底中國金融的真實情況是如何?這本《紅色資本主義-中國異常崛起之下的金融基礎》提供豐富資訊,引領讀者探索中國神秘的金融體制,對三十年來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的金融狀況和體制變化作清楚認識。作者們認為,共產黨對於金融體系的管理方式,會讓中國、中國人民和全球經濟付出代價,因為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太快、太不穩定,也不太公平了。

作者們指出一個事實:中國目前的經濟架構在本質上並不如已開發經濟體的市場導向模式,當前的中國體制不允許資本價格回歸市場決定,而且還需要不停歇地挹注資本給它的銀行。儘管經過三十年的改革努力,它卻還是創造了一個寡占且依舊缺乏競爭力的國營企業部門。雖然這個國家的確有許多成功之處,但它的金融體系還是無力承受資本帳開放的衝擊,迄今仍依賴行政命令來制定資本的價格,而它的國內市場也因此無可避免地必須繼續對外國金融企業封閉。而政府無力針對人民幣匯率及其未來交易方式推動果決的改革,已造成通貨膨脹的上升和資本流入/流出的高度失衡。

金融之於一國猶如血液之於人體,當血液凝固或崩壞,人體就死亡,同樣的,金融系統崩壞,國家的經濟也將崩盤。中國經濟一旦硬著陸或崩盤,其不只影響中國,甚至遍及全球,台灣尤其嚴重,所以,了解中國金融是非常重要的。究竟中國的金融基礎是何等的脆弱?真相如何?這本書給了我們一些答案。




中國金融大揭密:異常崛起的大銀行真相》

       

出版時間︰2013.01.10
作 者
卡爾‧沃特(Carl E. Walter)、法瑟‧侯偉(Fraser J. T. Howie)
定 價︰380
中國金融大揭秘 立體  
《經濟學人》
二○一一年年度最佳選書
彭博社(Bloomberg)年度最佳商業類書籍

中國究竟是下一個金融新霸主,還是接替歐債的未爆彈?
全球搶進的中國金融市場到底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內幕?

James Grant
《葛蘭特利率觀察家》創辦人
王文靜商周集團執行長
朱浩民政治大學金融學系教授
李存修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洪德生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郭恭克鉅豐財經資訊執行長
劉孟奇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亞洲時報、中經評論
~大力推薦~

一九七四年,鄧小平一行人初次訪美,好不容易才向北京各銀行籌得
38000美元的旅費;
三十多年後,中國申辦北京奧運就花費了500億美元。

中國如何只花一代人的時間就從破敗的廢墟中竄起,一躍而成世界大國?
中國各級政府大肆舉債打造而成繁榮景況,究竟是堅不可摧還是不堪一擊?

這一個受政治力量緊緊牽制的金融體系,充滿機會也充滿危機,
美好景象的背後是什麼模樣,牽連著每個人的未來命運,我們不得不徹底理解它。


三十年金融路一次說清楚
毛澤東逝世後,中國金融頭也不回地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
從四大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徹底地商業化、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大幅調整資本結構、外國投資者和投資銀行(例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等)紛紛進駐、加入WTO……直至雷曼兄弟破產後,中國當局才開始質疑,循歐美國家的舊路是否為最佳途徑?

中國的金融改革儘管「看起來」和其他國家如出一轍,然而其政治力量的強力干預、特定部門和團體的利益往來,都讓中國式的資本主義獨樹一格。眼下看來,世人多認為其改革是成功的,可真是如此嗎?其背後又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內幕?


重要的金融真相,你知道多少?
◎銀行業快速自由化,浮濫放貸,金融活動蓬勃的同時,造成嚴重通貨膨脹,民不安枕,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了30%,甚至間接促成轟天動地的六四事件。

◎中國地方政府及國營企業向國有銀行「借了不還」(或還不起)已不是新鮮事,經濟飛速成長也來自地方政府與國營企業大肆投資但其背後的「金主」竟是中國十三億人口的存款!

◎中國官方公布的政府債務若以國際標準來看偏低(GDP17%),但據作者估計其實質債務已高達GDP76%(國際公認的公共部門負債率警戒線為GDP60%)。更令人驚恐的是,地方政府與企業的負債透過融資平台蓋上了黑布,真正的數字連中央政府也不知道。

◎儘管大家對中國開放市場都望眼欲穿,但在層層疊疊的組織結構和複雜的利益掛勾下,高舉「穩定全局」大纛的政府,在可見的未來,絕不可能開放金融市場。


中國大銀行背後體質脆弱的財務結構、形同虛設的債券市場、肉包子打狗般的人民儲蓄、深不見底的地方負債、巧立名目讓負債憑空消失的融資平台、無法真實反映股票價值的股市……

兩岸越來越靠近、合作越來越緊密的同時,還有多少關於中國金融的真相是我們應知而未知的?

就在台灣企業前仆後繼地前進中國時,為何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會語出驚人地說「中國每一個省分都是希臘」?

在兩岸合作漸趨緊密的此刻,請靜心聆聽專家的深入解讀。


  <各界推薦> 

 

「這本書對中國的金融體制做了完整而有用的檢視,告訴我們中國的政治菁英們是如何管理金錢和國家經濟,藉此,我們可以看到更廣泛、深入的議題。」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今年最重要的一本財經類書籍。」
──《格蘭特利率觀察家》(Grant’s Interest Rate Observer)主編詹姆士格蘭特(James Grant


「精要又有見地,這本書給予讀者一個深潛入中國金融體系之海的機會,它令人驚艷。」
──《中經評論》(China Economic Review


「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國際上超級強大的競爭者,人民幣成為眾人眼中的焦點。這本書給了一個強而有力的說法,說明中國的經濟和金融體系並非完備到足以支撐起他們的宏願。」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作者簡介> 

 

卡爾‧沃特(Carl E. Walter
沃特住在中國超過二十個年頭,並且熱衷於參與各種的金融改革。一九九二年中國破天荒地第一次在海外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時,以及一九九四年中國國營企業首次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時,沃特都扮演重要角色。他是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CICC,簡稱「中金」,是中國第一家同時也是最成功的中外合資的投資銀行)的管理委員,為許多中國境內的大公司提供金融服務。他後來還協助摩根大通打造最成功也最賺錢的國內證券與貨幣交易操作。沃特會說流利的中文,擁有史丹佛大學的博士學位和北京大學的畢業證書。他現在是獨立顧問,定居紐約。

法瑟‧侯偉(
Fraser J. T. Howie
侯偉在劍橋大學時專研物理,後來在北京語言大學學中文。近二十年來,他投身亞洲股票市場的研究分析、交易,也進行相關主題的寫作。他在香港生活過一段時間,於信孚銀行(BT)與摩根大通進行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一九九八年搬到中國,在中金的銷售交易部工作。他曾為《南華早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季刊》和《中經評論》寫過文章,並在CNBCBBC、半島新聞台和彭博社擔任中國評論員。他現在擔任里昂證券亞太市場(CLSA Asia Pacific Markets)駐新加坡的常務董事,協助國際上的投資人投資印度和中國市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