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資料的質量不足時,你可用三個方法加以補救:
蒐集相關的課程與展覽會的資料、運用視覺化思考的 6W拼湊出資料、以類比法與矩陣法進行延伸與聯想。
在蒐集資料告一段落後,有時你會發現資料的品質與數量並不足以進行命題的資料分析,這時有下列三個因應的方法:
A.參加與命題(研究主題)相關的講座、研討會、座談會與展覽會
你可以報名參加此類的課程,並以筆記與數位錄音筆記錄講師的上課內容,這份筆記、數位錄音檔案與課程所發的講義就是一種詳盡的完整資料,有助於你後續的分析與挖掘。這種進修上課的商機十分龐大,台灣有許多半官方機構與企管顧問公司經常舉辦公開的課程與研討會,有些還是免費的,只要你用心搜尋與打聽,並報名參加,往往都有豐碩的收穫。此外,也可參加與產品展示與 DM傳單發放相關的展覽會,可在現場蒐集到第一手的資料。這些蒐集方法都具有一部分的人員情報型的資料蒐集性質。
B.運用圖像式(視覺化)思考的6W找出連結點
將觀察的六種方式—物件(who/what)、數量( how many/how much)、位置(where)、時間( when)、因果關係( how)與原因(why)套用在命題研究上,並繪製成圖像,從中摸索出命題該有的架構與內容,其中,物件、數量、位置與時間的演變,會形成連續式的時間序列的變化,可稱為
「一段故事」,接著,探究這段故事的前因後果,最後依據因果關係,運用你的經驗與邏輯找出整個故事發生的原因。當你非常清楚整個事態的發展與原因,即使都找不到任何資料,這個方法還是能讓你完成命題篇章的連結點與相關內容。
C.運用類比法與矩陣法形成資料的連結點
1.類比法找出與命題性質相近的想法或事物,再以此為跳板,引發相關的靈感,並建立線索之間的關聯性,屬於擴散概念的思考技巧。例如:「光學眼鏡市場研究」的命題,就可以向上延伸出人類觀看事物的方式,向下延伸出鏡片、鏡架等產品組合。
《圖解資料學》(增訂版)
從51個關鍵主題,全面掌握文字型資料、資訊圖表到大數據的蒐集分析與運用
出版時間︰2015.12.17
作 者︰王友龍
定 價︰350元
資料轉換成情報或觀點的鍊金術
從產生資料(蒐集)→分析(資料整合與觀點的形成)→呈現(製作提案書)→提案(發表)
13個步驟,完整流程(大循環)全詳解
資料可能只是一種簡單的訊息,也可能轉換成有力的情報,其中關鍵在於整合分析力。在海量資料中,如何將一般的data經篩選、整合與分析後,轉換為有用的information,是現代人提升競爭力的必備技能。然而面對「資料海洋」,沒有經驗的資料蒐集者,很容易在大海中沒頂,但懂得資料蒐集的策略與方法,就能駕馭資料,彷彿在海上玩起衝浪板的遊戲,甚至潛入海中,好好觀察海底的世界。
前置作業
在蒐集資料前要先確立研究目的或解決問題的假設,才能有效地蒐集與篩選資訊,一開始就要先釐清蒐集資料的「意圖」、「目的」與「屬性」的IPA法則,並在IPA法則下,明確化5W1H (Why+What +Who+Where+When+How much)的內容,才能事半功倍。
資料的類型
資料的類型可分為文字型、數據型與圖像型三大類,從取得方式又可分為透過市場調查付費取得的「一手/初級資料」,和從網路或報章雜誌上免費公開的「二手/次級資料」;從性質看則有可進行統計分析的數據型「量化資料」,及經由消費者意見訪談所得的文字記錄式的描述型或探索型的「質化資料」。
資料蒐集的方法
準備兩張A3紙,一張是由IPA與5W1H項目組成的草圖,另一張則是涵蓋研究或假設性質、資料起迄時間、資料型式、資料來源與取得方式與費用五大項目的「資料蒐集評估表」,反覆檢查無誤後就可開始,先從「二手/次級資料」著手,有需要再蒐集「一手/初級資料」,也可透過特定對象訪談法與人員情報法取得「探索型」資料,作為對照輔助。蒐集資料原則與流程,愈嚴謹愈好,以避免結論偏差。
如何進行分析
資料分析階段的重點在於整合與解讀資料,從資料拼圖的過程中,提出洞察與觀點。文字形資料有兩種分析方法,一種是從上而下,運用「分析式歸納法」獲得結論,另一種是由下而上,運用「K.J.法」、「魚骨圖」或「紮根理論」發展出一套理論體系。數據型資料則可透過電腦統計軟體的運算,呈現資料間的相關性,再從分析結果中發掘出有用的情報。
「資訊圖表」與「大數據」
在海量數據時代,一般人必須對大數據的概念和演算分析有基本認識,以及具備思考與找出問題(驗證假設)的能力,書中介紹資訊圖表的原理與運用,以及大數據分析流程的起點與終點,從提出假設到驗證假設、擬定策略與進行簡報三部曲。將資料進行視覺化處理後,才能對公眾或客戶、主管傳達你對問題的洞見與判斷。
書中還介紹了市場調查的實務運用、調查報告的撰寫方式,以及建立個人與企業情報競爭力的方法。此外,作者特別以撰寫《你所不知道的IS》一書的經驗為例,分享如何將資料自下而上堆疊組織成目錄與文章內容的方法,將新聞報導中的文句加以改寫的技巧。
本書以圖解+step by step方式,讓你成為資料達人,宛如米其林大廚般,將眼前的食材(訊息資料),蒸煮炒炸(整理分析)出一道道令人驚豔的好料理。
作者簡介
王友龍
作家與講師,歷任企畫、廣告與行銷等工作職務,對於資料收集與分析到簡報的整個提案流程都有獨到的體認與見解。具獨特觀察力與理論建構力,擅長資料的整理分析與關聯圖式powerpoint圖解的繪製,能從事物當中找出關聯性,加以歸納與融會貫通後,建立一套理論與架構,並撰寫成書;平時喜歡閱讀、寫作、攝影、文具與研究事物等,認為在書堆中找資料寫作是一種樂趣。
靠著自修研究及多年廣告公司的工作經驗與心得,已出版《你所不知道的IS》、《會圖解思考的人最厲害》、《圖解資料學》、《圖解提案學》、《圖解金字塔原理》與《活用12圖表,解放思考力》等著作。
目錄
一、概說
◎本章說明與學習目標
1.資料的定義與三個要素
2.資料蒐集分析的目的與重要性
3.資料蒐集與分析在提案流程中的位置
4.資料蒐集與分析與知識管理的關係
5.資料蒐集與分析是知識經濟的基礎
二、資料的樣貌與分類
◎本章說明與學習目標
1.從資料到企業情報
2.資料的分類
3.資料的分類-從企畫與行銷的角度
4.資料的分類-從本質與型態的角度
5.「圖像型」資料的相關說明
6.定量與定性情報之間的層級關係
三、資料蒐集的方法
◎本章說明與學習目標
1.資料蒐集的IPA與5W1H法則
2.資料蒐集的原則
3.建立「資料蒐集評估表」
4.資料蒐集的流程
4-1.確認研究主題或解決問題的假設
4-2. .設定時間範圍
4-3.描述型研究資料的蒐集
4-3.1.1先蒐集次級(二手)資料-從網路搜尋
○Google與Bing搜尋結果分析
○分析與討論
4-3.1.2先蒐集次級(二手)資料-從實體資料搜尋
4-3.2蒐集初級(一手)資料-市場調查
4-4探索型研究資料的蒐集
4-4.1進行特定對象的訪談
4-4.2人員情報型的資料蒐集
○探索型案例研究-店頭訪查資料彙整分析
5.資料不足時的因應方法
○分析與討論
四、資料分析的方法
◎本章說明與學習目標
1.文字型與數據型資料的分析
2.從資料的倉儲化與觀察開始
3.從新聞報導中萃取素材的寫作技巧(以「你所不知道的IS」一書的寫作經驗為例)
4.文字型資料的分析流程(從不同來源的文章裁切整併成一篇新文章的流程)
○描述型案例研究-電子書產業分析(K.J.法的原理運用)
4-1.分析資料,形成觀點與結論
○案例演練-時間序列分析的排列
4-2.呈現分析後的資料,進行提案
5.數據型資料的分析方法
5-1.認識數據型資料的尺度類型
5-2.數據資料分析法
5-3.超級數據分析
6.資料分析的大躍進-高價值情報的產生
○分析與討論
五、「資訊圖表」與「大數據」
◎本章說明與學習目標
1.資訊圖表的呈現與運用
○運用PowerPoint製作簡易的資訊圖表
2.大數據的分析與運用
2.1大數據的意義、歷史起源與分析方法
2.2數據資料的可視化
○分析與討論
六、交叉表與記錄表的運用
◎本章說明與學習目標
1.交叉表與記錄表的由來
2.認識交叉表的形成原理
3.交叉表的運用
4.認識記錄表的形成原理
5.記錄表的運用
○分析與討論
七、建立情報競爭力
◎本章說明與學習目標
1.情報與資料的界限
2.建立個人情報系統
3.建立企業的情報競爭力
4.建立家庭的參考資料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