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這個禪修,你可以練習用心感受你所吃的食物。找一段你不需要趕著做什麼事情的時間。準備一顆美味多汁的蘋果(或其他你喜愛的水果),並將蘋果切片。靜靜坐著一段時間,慢慢來不要急,讓心思專注在呼吸上,並且凝視著蘋果。用無我的心境看待這顆蘋果,也就是說,看見這顆蘋果中的陽光、泥土和水。將意識放在那些成就眼前這顆蘋果的萬事萬物。
盡情地享受這個時刻,緩緩地將一片蘋果放到你的嘴裡,並且專注在過程中的每個細節:當你將蘋果拿近嘴巴時,是不是已經開始分泌唾液?這片蘋果聞起來的味道如何?用你的嘴巴、舌頭、嘴唇與牙齒,像平常一樣品嘗這片蘋果,也可以比平常更緩慢點。當你咀嚼的時候,注意蘋果香味與口感的變化。細細咀嚼,不要急。當你覺得充分咀嚼後,把蘋果吞下,並且注意那個「是時候吞下這口蘋果」的感受。感受吞嚥的過程,看看你是否會體會到蘋果滑落胃裡的感覺。
在吃第二口之前,停頓一下並調節呼吸,再一次凝視蘋果。盡量不要在吞下第一口蘋果之前將手上的蘋果拿近口邊。用心注意吃蘋果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與細節,如此一來,你至少會用十五分鐘來享受一顆蘋果。如果你用一種正念、緩慢與享受的方式來吃這顆蘋果,你將不會再用過去吃蘋果的舊方法了。
當你能夠用正念享受一顆蘋果之後,你便可以嘗試用正念享受一整頓餐點:進食之前你凝視著食物,食用時仔細地咀嚼,不要著急,嘗試以一種很放鬆的方式吃飯。不時停頓並且調節呼吸,確認自己的飽適程度後,再開始進食。吃到什麼程度時,你會感到飽足卻不會飽脹?你是否可以在到達飽適程度時(或之前)就停止進食。或者,觀察你是否被習氣掌控著,讓你持續進食?如果是的話,察覺這個習氣,注意習氣是如何讓你繼續進食。用心感受當下的習氣,但不要抵抗——察覺它的存在就好。體驗這個習氣是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流動,如何影響你的身體、思路與情緒。
當你可以用這樣的方式進食,試著將這樣的方式推展到你所有的飲食活動。意識你每次的咀嚼與啜飲。就像一開始吃那顆蘋果一樣,深入地、完全地享受整個過程,並放慢節奏。
用一種無修的精神練習,並且用快樂、平和、冷靜的心情練習。你不需要邊吃邊做事,你有權利專心享受一道餐點。如此一來,飲食再也不只是為了倉促滿足口腹之慾或者填飽肚子,而是變成了禪修的機會、修鍊正念的機會。飲食變成了引導你感受幸福的妙方。
不僅是進食,你也可以將這種正念拓展到生活中其他面向的感官經驗。你可以練習用正念來購物:慢慢地思量每一個物品。這件物品非要不可嗎?這個東西健康嗎?有時候,習氣讓你買了許多對你或對這個地球來說,根本不需要或是不健康的東西。當這樣的情形發生時,如果你做得到,就改變它,如果還無法做到,那麼就單純地察覺它。保持正念能慢慢建立你作出智慧選擇的能力。相同的,你也可以將正念用在你所讀的文章或電視、電影及電腦裡所獲得的訊息。練習用心感受吸收這些訊息的過程,並且察覺它們是否影響我們的身心。不要強迫自己放棄什麼事情,只要單純地意識它們的存在,然後,讓正念成為你的導師。
正念是佛陀在你心中溫柔的呼喚,教導你如何將苦痛拋在腦後,最後達致佛陀的快樂幸福之地。
《佛陀的幸福課》從心理學角度解析佛教哲思,教你療癒自我傷痛,轉化負面情緒,找到當下的幸福感!
出版時間︰2017.2.7
作 者︰湯瑪士・培恩博士(Thomas Bien Ph. D)
定 價︰300元
這是一本,寫給所有人的幸福之書。
幸福究竟是什麼?我們要如何才能獲得它?
感到幸福時,要如何維持,才不會讓幸福消失或消退?
在動盪與困難的時刻,又該如何持續保有幸福感?
幸福,就在當下!
那是一股深藏內心,溫暖又愉悅的滿足感,
這種能量不需外求就能自我獲得!
佛陀說,「人生的唯一目標,是追求快樂與自由」。
佛法看似古遠,其實是一門充滿智慧的學問,值得我們持續汲取養分;
它的目的在極力減輕人生的苦痛,道理有如現代的臨床心理學,
能夠教我們感受快樂,面對失落、病痛、寂寞及各種艱困的心境,
甚至能讓我們以智慧及優雅來面對死亡。
本書的作者培恩博士是執業心理學家, 他以生動的口吻告訴我們修鍊幸福的方法, 揭露佛法充滿人文的、來自經驗的、符合科學觀點的特質, 並不時佐以臨床心理學上的實際例子來加以說明。無論你是否有信仰,身為無神論者,或是抱持著不可知論的態度, 都能藉著書中開放而非教條的修行方式, 體悟幸福、療癒傷痛,成為完整的人。
「別從自身以外尋求幸福。別以為你不幸福,其實幸福已在你心中。」
──《佛之心法》作者釋一行禪師
「這是一本充滿智慧又易讀的書,培恩為現代讀者揭開了古遠時代佛陀心理學的本質──幸福學。他更提供了實際的策略來讓我們發覺自身已有的幸福感。」
──哈佛醫學院臨床講師,《自我仁慈的正念之路》(The Mindful Path to Self-Compassion)作者克里斯多佛‧卓門(Christopher K. Germer)博士
醫學專業人士齊聲讚譽--
「絕妙、迷人、富有見地!佛陀式的幸福能幫助我們邁向更喜樂、自在、自由的境界。在這本書的每一頁都能感受到培恩的實務經驗、嚴謹的科學背景與豐沛的慈悲心。書中的想法與修練將提供我們轉化的力量。」
──聖塔克拉拉大學副教授,《正念的藝術與科學》(The Art and Science of Mindfulness)合著者蕭娜‧沙皮洛(Shauna L. Shapiro)博士
「透過閱讀此書,你會了解並經驗古老東方傳統智慧的意涵。培恩溫暖與慈悲地為我們畫出一幅通往幸福的地圖。誠摯地推薦此書給遭受任何形式的苦痛的人,同時也給那些想要找到幸福之路,並期望藉由活在當下找尋療癒能量的人。」──執業心理學家,《正念臨床手冊》(The Clinical Handbook of Mindfulness)編者法布里歐‧笛都娜(Fabrizio Didonna)博士
「西方的心靈科學與心理學,追求幸福的方法通常都包含要去執行、控制、努力或是獲得些什麼。在這本佛陀式的幸福中,培恩邀請我們用一種緩慢的步調、一種古遠東方的方式來尋找我們內心的平靜與滿足感。無論你的宗教信仰為何,你都能透過閱讀、思索與練習來感受本書韻涵的深刻智慧。」
──新墨西哥大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榮譽教授,威廉‧米勒(William R. Miller)博士
目錄
推薦序
引言
第一章 感受幸福
第二章 放下執念
第三章 消除習氣
第四章 轉化想法與感受
第五章 我、無我與他人
第六章 照料我們的傷痛
第七章 幸福修鍊
第八章 幸福生活
第九章 死亡與重生
後記
作者
湯瑪士・培恩博士(Thomas Bien Ph. D)
美國新墨西哥州執業心理學家,教導正念療法,幫助許多人度過心理困境。發表過許多心理學領域的科學期刊與專書,在靈修與成癮問題上多所著墨。著有多本一般讀者適讀的心理自助類書籍,如《重獲正念》(Mindful Recovery)、《找尋內在核心》(Finding the Center Within)與《正念療法》(Mindful Therapy),並與史蒂芬・希克(Steven F. Hick)合著《正念與療癒關係》(Mindfulness and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譯者
盧郁心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畢,取得香港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MBA學位後曾旅居香港,現為全職文字工作者。熱愛翻譯工作,享受旅行,時時期待生活中偶然出現的精采對話。譯作包括:《簡單的事持續做,就不簡單!》、《國家地理終極旅遊》系列、《馬格蘭眼中的馬格蘭》(合譯)等,現任《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特約翻譯。歡迎來信指教:yuhsinl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