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天生就是自利的。所以,「愛鄰居」這件事並不是那麼容易。但斯密說,儘管我們無法像愛自己那麼愛鄰居,偶爾或許也能表現出「好像」真心愛鄰居的樣子。不過,促使我們在自身能力許可範圍內從事慈善活動的情感,和促使我們保護自己免於受傷與受苦的那種情感並不相同。促使我們照顧鄰居的那種情感,來自我們希望能讓無私旁觀者覺得滿意的一股欲望:我們想像無私旁觀者設定了一個崇高的行為標準,而為了滿足他的期待,我們的行為會變得可敬與高尚。

我曾和一個朋友討論到上帝和道德的話題。信仰上帝就能降低你犯罪或為惡的機率嗎?如果你知道自己絕對不會被逮到(也就是說,你知道自己百分之百不會因為某個罪行而被懲罰),那你又會怎麼做?所以,表面上看來,如果沒有人看守,偷竊或為惡都是合理的。但我朋友微笑著對我說,上帝會一直看著我們。

但斯密的論點是,你會一直看著自己!即便你獨自一人,而且絕對不可能被逮,你也不會偷竊,因為就算沒有人知道你在偷竊,至少你知道自己在偷東西。而當你忖度著是否要採取這個犯罪行動時,你會想像一個外部人──一個無私看著你犯罪的旁觀者──可能對你的道德沉淪做出什麼回應。換言之,你會跳脫自己,透過另一個人的眼睛來看自己的行為。

尚萬強(Jean Valjean)是《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音樂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個逃犯。在劇中,一個長得很像尚萬強的人被逮捕,即將被長期監禁,而一旦他被關,尚萬強將從此法外逍遙。這對尚萬強來說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好運──他終於可以得到自由。但面對這個誘惑,尚萬強動搖了,他自忖:「難道要放任一個無辜者代替我受罪嗎?」他拿希勒爾的疑問來問自己(那也是斯密的疑問):「我是誰?沒錯,我只為自己著想。但我只為自己著想嗎?」尚萬強在<我是誰>(Who Am I?)一曲中,和內心種種利己的衝動不斷拔河──他可以得到自由,但另一個人卻將因此被監獄奴役。當然,從狹隘的出發點來看,那樣的自私心態很合理,畢竟自由絕對勝過被監禁。不過,尚萬強卻拒絕了這樣的算計。他心想,如果採取如此自私的行為,他要怎麼面對他的同胞?又該如何面對自己?唯有把自己交出來,他才能改過自新,成為自己理想中的那個尚萬強。

人類會為了解救別人而承受苦難?這看起來似乎很不合理。但在斯密眼中,完全著眼於物質成本和利益的運算方式是有缺陷的。付小費給你未來絕對不會再次造訪的餐廳、以無名氏的名義捐款給慈善機構、在不期待未來將會用到血液的情況下捐血,甚至在不求金錢回報的情況下捐出一顆腎臟等行為,其實都十分合理,因為很多人是真心樂意做這些事的。

人類的道德感究竟是天生的,或是經由學習而來?心理學和哲學領域人士長久以來一直對這個疑問辯論不休。很多心理學家和哲學家主張,人類的大腦本是一片空白的石板,上面的所有內容全都是透過文化背景烙印上去的。道德是相對的,它取決於你的成長地和你被撫養成人的方式。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在他新近出版的道德心理書籍《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一書中主張,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道德不僅是一系列透過文化背景而烙印下來的感情。雖然斯密不是以這類用語討論這個議題,但他的框架比較接近「道德感乃天生」的觀點。斯密相信,我們的內心深植著一種尋求周遭人認同的固有欲望,所以,旁人對我們的認可和否定,會漸漸造就我們的道德感。換言之,旁人對我們的種種回應,會促使我們想像有一個無私的旁觀者隨時在評斷我們。

不管一般人是不是真的因為想像有一個無私旁觀者隨時在監督與評斷自己,才會從事令人敬重的行為,這個概念都賦予我們一個強大的自我改善工具。當我們想像有一個無私的旁觀者站在那裡時,我們就比較容易跳脫自己,把自己當成看著我們的其他人。這是一種勇氣練習,多數人平常都會規避這樣的練習,就算有練習,表現也不理想。但如果你能勇敢練習並表現良好,如果你能用更寬闊的視野,真心觀察你如何管理自己的行為舉止,你漸漸就會了解自己實際上是個怎樣的人,也會懂得應該如何自我改善。跳脫自己,就有機會獲得某些人所謂的正念(mindfulness),那是一種留意自身缺點和習性的藝術,有了正念後,你將不再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良習性視而不見。

所有人都喜歡把自己想成好人。即使是殺人犯,都可能把自己想得很高尚,為自己的行為找盡藉口。但如果你希望成為真正的好人,而不是自己心中那個假好人,就應該知道你真正要對抗的是什麼。你的敵人是「你的鐵律」,也就是那一種無可避免的自我中心傾向,這個傾向不僅隨時都讓你想把「自己」擺在第一位,也想要身為惡人的你假裝自己是個好人。而若能時時把那個無私的旁觀者(一個不受周遭熱度影響且頭腦冷靜的觀察者)放在心上,你不僅能成為更好的人,也能成為更有效率的團隊工作夥伴、更好的朋友與更體貼的配偶。

舉最基本的人際互動──交談──為例。每個人都知道,一般人總是講太多自己的事,喜歡不成比例地霸占過多交談的時間。如果你就是那個霸占交談時間的人,一定更不容易察覺自己的這種行為。我們總喜歡聊自己的事,喜歡闡述自己的觀點,天啊!我們實在有太多話要說了!想想看,在交談當中,你有多常在回答別人的問題後,耐心等待他問另一個問題,而不是急著向對方提出一個和他有關的問題?在交談當中,你有多少時間是真心為了理解對方而傾聽?或者你的傾聽純粹只是為了等待對方說完,好讓你可以趕快提出別的觀點或述說另一個故事?想想看,一個想像中的無私旁觀者會如何評判你的交談風格?如果你願意想像有一個無私旁觀者在看著你,你就可能把和別人的交談變成一段舞蹈,而不是交替練習,換言之,想像無私旁觀者的存在,將幫助你把交談變成一種真正的對話,而不是你來我往的獨白。











你可以自私自利,同時當個好人:亞當斯密讓史丹佛經濟學家開啟的思辨之旅,重新認識「我是誰」,以及身而為人的意義與價值》

臉譜2019.08_你可以自私自利,同時當個好人_立體書封(0719)    

出版時間︰2019.07.30
作者︰
路斯.羅伯茲(Russ Roberts)
定 價︰350

本書初版書名《身為人:從自利出發,亞當.斯密給我們的十堂思辨課》

每個人多少都受限於自利的天性,
然而,為何有人就是能把人生過得快樂充實且人見人愛,
有人卻總為虛華的「金」、「權」所苦,甚至為此違背良心,做出見不得人的劣行?

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知道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美好人生怎麼追求?經濟學之父暨哲學家亞當.斯密不止教我們做選擇,更教我們如何透過思辨,過上極致豐富的人生!

「還有哪一個人能用兩本書的篇幅,洞察人類行為的前因與後果,影響世界長達數百年之久?」--台灣大學經濟系林明仁教授 專文導讀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朱家安 哲學普及作家
林明仁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周偉航(人渣文本) 作家
許毓仁 TEDxTaipei 策展人&TED亞洲大使
賴建誠 清華大學經濟系榮譽退休教授

要理解人的行為,必先理解人性最根本的矛盾:「自利」與「利他」,
《國富論》作者、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早於兩百年前在《道德情操論》中精闢剖析。
本書以現代生活案例重新演繹其核心精髓,揭開人性本質,
指引我們身而為人的意義與價值。

看似矛盾卻共存的「自利」與「利他」,是怎麼共同主宰人類行為及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
我們又該怎麼掌握性格中最根本的自利,與社會普遍讚揚的利他表現取得平衡,
從中獲得極致豐富的人生,活出快樂的自己?


在本書中,史丹佛大學經濟學者路斯.羅伯茲決心以兩百年前大師思想作為論證核心,

並搭配許多當代案例,以他獨到的見解試圖解開人性中時而「自利」,
時而「利他」的矛盾,解析可能的答案背後蘊藏的心理與道德機制──

․ 我們會願意犧牲上萬陌生人的性命,只為保全自己的小指頭嗎?
․ 同樣透過投資賺進大筆財富,為什麼設計「龐式騙局」的馬多夫不快樂,巴菲特卻心安理得?
․ 在「做自己」當道的時代,為什麼斯密說「要滿足別人期望才能獲得快樂」?
․「無私」真的能讓社會變得更美好嗎?
․ 史達林、毛澤東、美國在伊拉克的政治舉措……

企圖依照願景改造社會的領袖、政策,為什麼反而擾亂社會,甚至造成嚴重後果?


亞當.斯密說:「不管一個人有多麼自私,他本性上一定還是會堅持某些節操,這些節操會促使他關注其他人的命運,並認定旁人的快樂對他是必要的。」  

另外還有更多思想巨擘的智慧與人情世故剖析,

定會讓人一面閱讀,一面深深檢視--
.自己過去未曾留意的人際互動模式
.一般人看待金錢、野心、名氣和道德的角度
.找到快樂、看待物質上的成就和失敗的方法
.為何美德和善良值得我們去追尋

本書將亞當斯密的重要思想以現代的語言與例子重新詮釋,
一一剖析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知不覺、但其實一直遵守的行為準則,
更道出「追求智慧、美德、知足」與「過好人生」最基本的關聯,
讓我們真正理解自我與他人,找到最深刻也最一體適用的處世道理。


亞當.斯密
1723-1790,蘇格蘭哲學家兼經濟學家,其介紹歐洲產業增長和商業發展歷史的著作《國富論》讓經濟學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也奠定了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礎。另一本探討人性、道德的著作《道德情操論》,雖有深刻見地卻因其厚重、艱澀且由詩歌文體寫成,較不為人所認識。


在用亞當.斯密對人生的見解來討論現代人的困境時,羅伯茲也藉現代生活情景詮釋了經典。羅伯茲轉述的洞見兼具清晰與說服力,讓我幾乎有興趣去讀《道德情操論》了。(但我八成還是不會去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這類對於經典的當代討論,是吧~)──朱家安(哲學普及作家)

《你可以自私自利,同時當個好人:亞當斯密讓史丹佛經濟學家開啟的思辨之旅,重新認識「我是誰」,以及身而為人的意義與價值》這本書,用生活化的案例與淺白的文字引介《道德情操論》這部作品,也藉由「亞當.斯密的問題」等看似矛盾的議題,提供讀者思辨人性與理解亞當.斯密不同面貌的機會。──賴建誠(國立清華大學經濟系榮譽退休教授)

羅伯茲發揚了亞當.斯密關於道德與人類本性的洞見,並且發現這些十八世紀的想法居然仍然適用於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這是本有趣、精彩且原創性十足的書。──《未來在等待的人才》(Drive and To Sell is Human)作者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

一本極好的書。它會讓你感覺人生、人性和自己變得更美好。閱讀這本書就好像親自和亞當.斯密(或更棒的──路斯.羅伯茲)對飲威士忌、促膝長談般暢快。──《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作者納西姆.塔雷伯(Nassim Taleb)

路斯.羅伯茲選擇了一本卓越但極端艱澀的經典巨著──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並將自己對這本巨著的感想,寫成一本引人入勝又啟發人心的沉思錄、引導我們如何過美好生活的好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作者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目 錄 

第一章 擁抱《道德情操論》,過極致豐富的人生
第二章 認識自己,認識「無私的旁觀者」
第三章 怎樣才會快樂
第四章 如何識破「自我欺騙」的圈套?
第五章 怎樣才能受人喜愛
第六章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可愛的人
第七章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人
第八章 怎樣才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第九章 怎樣的行為不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第十章 現代人與美好生活

 

 

  作 者 

路斯.羅伯茲(Russ Roberts)
史丹佛大學的經濟學家,主持廣受喜愛的播客(podcast)節目《談經濟》(EconTalk),著有商業小說《所有東西的價錢》(The Price of Everything),同時也是YouTube點閱率五百多萬的「凱恩斯與海耶克RAP對決」(Fight of the Century: Keynes vs. Hayek)影片的創作者。

 

 

  譯 者 

陳儀
目前為某投資公司的投資部主管,投入金融投資領域長達二十年以上,曾任投信基金經理人及專業投顧研究主管,實務經驗豐富。譯有《金融煉金術的終結》、《一口氣搞懂外匯市場》、《中國金融大揭密︰異常崛起的大銀行真相》、《寫給每個人的基本收入讀本》(以上為臉譜出版)、《管理會計與決策績效》、《透析財務數字》、《物聯網革命》、《世界經濟的未來版圖》、《識破財務騙局的第一本書》、《經濟為什麼會循環》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cesfaces 的頭像
    facesfaces

    臉譜出版部落格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