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金融簡史》
第二章 錢讓這個世界運轉起來
很明顯地,我們每個人生產商品及服務,不是為了供我們自己享用,也不是出自我們的慈善心,而是因為我們希望把自己的勞動成果出售給其他人,並預期能因此獲益。簡而言之,我們是為了錢而工作。
如果是這樣的話,商人必須有錢支付他們的員工和供應商,才能生產希望銷售的商品,同時,消費者也必須有錢為自己要買的商品付款。若缺乏必要的資金支付款項,生產出來的商品數量就會很少,能賣出去的商品也較少。此種關連可以得出以下的重要結論,不論是增加產量還是提高售價出售同樣數量的商品,這兩種作法都是行不通的,除非人們願意而且能夠找出額外的錢,用來購買更多或更貴的商品。
舉例而言,某個家庭以往每年支出6,000美元購買商品和服務,以維持家庭的生活水準。假設我們現在處於通貨膨脹時期,導致購買相同數量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由6,000美元漲到了6,600美元。為了保持同樣的生活水準,這個家庭現在不得不想辦法找到額外的600美元。他們去哪裡獲得這筆錢呢?
負擔這個家庭生計的人(很可能就是父親)可以找到自己的雇主,提出增加工資的要求。當然,雇主為了讓自己的雇員滿意,也只好設法找到額外的600美元。這筆錢要麼出自他的營業利潤(這樣他能花費的錢就減少了),要麼他必須提高價格,讓顧客來為這筆額外的錢買單。在這種情況下,變成顧客必須找到額外的600美元。這樣,我們正好回到了問題的原點。
如果父親無法從雇主那裡獲得加薪,那麼他還有幾個辦法可以選擇。他可以花費以前的積蓄,可以把裝錢的餅乾罐淘空,用裡面的錢來維持家庭的生活水準。他也可以去銀行提取存款,但銀行需要先確認自己有錢。他還可以向朋友或貸款業者借錢,但他們也必須有錢才能借給他。
如果這個家庭無法獲得維持生活水準所需的600美元,又將如何呢?很明顯,它們只好減少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數量。如果這個家庭只負擔得起6,000美元,那麼他們以前購買的那些東西中就會有大約10%無法售出。零售商在發現銷量低於預期、存貨越堆越多後,將減少向批發商訂購的數量,批發商會請生產商減少送貨數量。之後生產商將不得不縮減生產計畫,他們的工人可能被解雇,或減少工作時間。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無法籌措到用來購買漲價商品的錢,將導致失業及過剩的生產力。當商人生產的產品供過於求時,市場競爭的力量可能可以消除價格上漲的情況。但還有另一種可能性,若人們願意購買價格上漲的商品,那麼他們能用於購買其他商品和服務的錢就減少了,於是失業現象就會蔓延到民眾最不願多花錢購買產品的那些產業。
正如若要避免造成失業問題,價格上漲時必須能增加資金;若要成功增加生產量,也必須籌措額外資金才可能完成。舉例而言,有一家鉛筆製造廠,每年售出1億枝鉛筆,銷售總額達到100萬美元。有一天製造商發現生意非常好,他的經銷商向他追加訂購的頻率逐漸增加,於是,他決定擴充生產計畫,要多生產1千萬枝鉛筆,並預期隔一年便能增加10萬美元的銷售收入。
但為了增加生產,他首先要籌集所需的資金。他必須額外購買一定數量的木頭、石墨和橡膠,可能需要再僱用一些工人,或者需要付給現在的員工加班費,他甚至可能需要一座新工廠或更多機器。無論如何,他都必須找到資金支應擴張的支出,因為不論是零售商還是批發商,他的客戶都將在收到貨後三十天左右才會付款。
他有很多方法可以選擇,也許他的支票帳戶上資金充足,可以支付所有的額外支出。他可以請求他的供應商、甚至他的雇員耐心等待各自應得的款項,直到他的客戶先付款給他。他也可以提領存款、或者把自己擁有的一部分金融資產出售給其他投資者,例如短期的政府有價證券或商業票據。他還可以借錢,也可以邀請別的投資者加入。
如上所述,要花費的資金一定來自於某個地方—自己的現金,或者是別人的資金。而其他人要麼自己有錢,要麼能在需要時找到其他的資金來源。除非鉛筆製造商的供應商和雇員都能拿到報酬—而且,除非最終製造商的客戶能找到錢付給他—否則那1千萬枝鉛筆將永遠製造不出來。
的確,錢讓這個世界得以運轉。
本例的重要性在於說明,貨幣供給量確實限制了經濟擴張的界線,也為價格漲幅設定了上限。不論是增加產量或是以較高售價販售同樣數量的產品,這兩種情況都會使顧客的支出增加。當顧客必須付款時,貨幣是他們唯一能用於支付的東西,任何帳單都不能用政府公債、股票或珠寶來支付,甚至也不能用儲蓄帳戶或人壽保險單支付。只有支票、鈔票或者硬幣才會被接受。
然而,儘管貨幣供給量能夠為價格漲幅和生產成長設定上限,我們卻無法有效知曉那個限度為何。實際上,我們銀行帳戶和口袋裡貨幣的數量只是一個間接且常令人不滿意的指標,無法正確估計我們的消費量。實際支出才是重要的—正是支出和市場上的商品及服務供給相配對。
貨幣數量與支出水準之間的關係是如此地微妙與變化莫測,這是因為貨幣有一個獨特的特性—理論上它不應該有這個特性,但我們賦予了它。實際上,如果沒有這個特性,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便利性就會大大減小。
貨幣的這個特性是,我們不需要在拿到錢後立即花掉它。我們可以今天獲得某種報酬,但等到後天才去消費。或者,實際上我們可以讓其他人暫時使用我們多餘的錢,只要將來他們能支付我們合理的利息。沒有任何法律規定我們必須花掉自己掙的每一分錢,以及規定我們必須今天而不是明天才花錢,或是要求我們必須借款給無法負擔利息的借款人。簡單地說,僅是因為個人及企業擁有錢卻既不花錢也不將錢提供給他人使用,就可能導致有些產品賣不掉。
當然,相反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如同我們在家庭支出6,000美元及鉛筆製造商的例子中所看到的,僅僅利用過去累積的部分閒置現金或找到現在願意提供現金的人,我們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支出水準。某些人透過借錢或提取存款去買房子或者汽車,上述公司透過借款來資注擴產計畫,兩者的支出都超過各自目前的收入。如果人們現在的支出大於生產商品和提供服務所得到的收入,那麼將來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他們想購買更多的產品,其數量超過生產出來的產品數量。這種過度需求要麼會刺激擴產計畫,要麼會導致價格上漲。
因此,支出水準可以變化很大,甚至當經濟活動中的貨幣供給量相對穩定時也如此。反過來說,貨幣供給量的變動並不必然導致企業銷售額的相應變化。有時人們想積累現金,而不想花掉它或提供給別人消費;而有時,人們渴望花掉自己積蓄的現金,或者借別人積累的現金供自己消費。
《投資大師伯恩斯坦金融三部曲:繁榮的代價+華爾街上的經濟學家+金融簡史,帶你一次綜覽財政X金融X貨幣的世界》
出版時間︰2012.8.30
作 者︰彼得.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
定 價︰650元
享譽全球的投資顧問‧金融史學界第一把交椅‧
近一世紀來每場金融危機最佳見證者的跨時代鉅作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美國聯準會前主席保羅.伏克爾親筆作序
今日投資人的最大問題在於「缺乏歷史感」,
假如對歷史有多一點理解,就能避免市場崩盤所造成的傷害。
──伯恩斯坦
伯恩斯坦,師出經濟學泰斗熊彼得的哈佛高材生,是文章常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商業週刊》等大報上的知名金融評論家。
他最為人所知的貢獻在於,把象牙塔裡艱澀的金融理論精煉為可操作的投資策略,進而改變了華爾街的投資行為模式。過去一世紀裡的每一場金融危機,不論是1929大蕭條或晚近的2008金融風暴,伯恩斯坦都是少數親身經歷的大師級人物,他對經濟世界和金融危機本質的理解無人能及。
這三本佳作,巧妙地結合了財政學、投資管理和金融史等領域的知識,深入淺出地帶領讀者在波濤洶湧的財富之海中巡航與探索。
《繁榮的代價》──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做決定之前,先了解背後的代價
在金融蓬勃發展、景氣全面看好的時代,人們往往會忘記美好景象背後必須支付的代價。
這本書是對於政府支出的建議與探討,也是動態、綜觀的經濟史,更是伯恩斯坦藉由對於繁榮的警語,如伯恩斯坦在書中所言:「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個社會所需要的價值服務與私人消費必然此消彼長,從不例外。」
《華爾街上的經濟學家》──跟著投資大師學投資
交易活動暗藏著什麼訊息?
為什麼股票上升時的交易量總是比下跌時更大?
為什麼選股不能選前景看好的股票?
伯恩斯坦對市場敏銳的觀察和判準,禁得起時代的掏湅,這是他在投資領域打滾多年的觀察心得和見解,跟著他從投資的細節問題中脫身,更深入地了解問題的本質,並且透過對投資工具的謹慎選擇和對風險的精準掌控,你就能了解投資並不是孤注一擲的冒險行為,而是一場「正和」遊戲,輸或贏,端看你的理解有多少。
《金融簡史》──理解過去,是為了和成功的未來更靠近
究竟是誰在控制金錢的數量?又是誰決定了貨幣的價格?
當市場上多了九倍的貨幣時,我們的財富也成長了九倍嗎?
為什麼1美元要值1美元?為什麼100元新台幣不能買一輛賓士車?
當初為什麼要以黃金為準?之後又為什麼要放棄?金融體系是如何運作以維持穩定?
故事牽扯到了黃金、銀行、貨幣機構與政策,整個歷史沿革唯有對總體經濟的認知敏銳又精確的伯恩斯坦,才有辦法說得明白。
這是這位馳騁於金融史學界和投資學領域的專家,成書最早、耗時最長的經典系列作,他以其精闢入裡之筆,從財政、金融和貨幣等三個面向,深入剖析與市場、風險相關的基礎知識,以期警醒世人對歷史錯誤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如伯恩斯坦本人所言:「今日投資人的最大問題在於『缺乏歷史感』,假如對歷史有多一點理解,就能避免市場崩盤所造成的傷害。」
[推薦序]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彼得.伯恩斯坦的系列著作探討了美國及全球經濟的趨勢和思路,經濟史學家藉由閱讀和比較這一系列著作獲益匪淺。
特別是他在六○年代問世的著作《繁榮的代價》(The Price of Prosperity)可謂正當其時,當時的羅斯福—甘迺迪—詹森(Roosevelt-Kennedy-Johnson)模式正得益於總體經濟學的許多新發現。
那是一個理所當然的樂觀主義年代,也許如此的樂觀主義還伴隨著自滿。在六○年代,沒有人意識到當時的美國、乃至於全球經濟正處在一個岔路口上。棒球傳奇人物約吉.貝拉(Yogi Berra)似乎曾經說過:「當你來到岔路口,無論如何都得選一條路走。」
在大自然不曾被修葺的原始叢林裡,我們找不到可供識別方向的岔路標記,現實世界中的動態經濟史也是如此。伯恩斯坦以生動淺白的筆觸,清晰地告訴讀者: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個社會所需要的價值服務與私人消費必然此消彼長,從不例外。正如大法官奧利佛.霍姆斯(Oliver Holmes)的名言:「賦稅是我們為文明付出的代價。」
在六○年代中葉,大眾尚未意識到一個問題:越戰使美國陷入了難以脫身的泥淖,從艾森豪—杜勒斯(Eisenhower-Dulles)到甘迺迪和詹森,再接續至其後的尼克森—季辛吉—伯恩斯(Nixon-Kissinger-Burns)鐵三角,也因此開創了美國選民的新自由主義路線。
草草寫下與事實相悖的經濟史,無法抹殺後來真實的歷史,但是它仍然可以為我們帶來有深具意義的經驗和教訓。
在美國自中南半島戰場折戟退出之後,為了保住其王者之地獨一無二的成長活力,最適總體政策勢必要體認到:諸如日本、香港、南韓、臺灣和新加坡這些新興經濟體的成長奇蹟,需要美元的大幅貶值才能實現。
隨後,一個患有妄想症的總統尼克森、一班水門案鬧劇的操弄者,再加上一個百依百順的聯準會主席亞瑟.伯恩斯(Arthur Burns),這群人聯手汰除了布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時期的美元平價黃金本位制。值此同時,由於對勝選連任的渴望,尼克森又引進了價格與工資控管,造成七○年代的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經濟遭受到供給面的衝擊。
自此,總體經濟的中立觀點與個體經濟的嚴謹蕩然無存;很快地,雷根時期極右派的供給面鬧劇上演了。正如經濟法則的預期,一九一四年至一九八五年間,美國的債權國身分迅速地在雷根任內發生了根本性的反轉。
因此,伯恩斯坦的鉅業從未完了。翻開報紙,許多貨幣與財政政策的討論充滿了伯恩斯坦的中間路線色彩。古典自由主義還在門口徘徊。在這樣一個貿易赤字持續不衰與國家稅基被蓄意破壞的年代裡,這齣傳奇戲碼仍舊上演著。
經濟學泰斗
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
[各界推薦]
我們從幼稚而雜亂無章的選股階段,發展到如今宏觀整個資本市場運作的投資組合。伯恩斯坦的貢獻在於,作為一座溝通的橋樑,他向投資大眾普及了學術上的金融理論。
——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
一九九○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伯恩斯坦雖然已經逝去,但他的名字將與他的經濟學說一道長存。他的書會讓更多人知道:二十世紀的美國除了凱恩斯外,還有一個叫伯恩斯坦的經濟學大師也值得稱道。
——《證券日報》
集著名金融史學家和投資家於一身的伯恩斯坦更像是一位老師,他將當今華爾街最為主流和通行的投資理念轉化為通俗的語言傳達給人們,致力於給投資者提供面對未來投資風險的裝備,教會人們如何與「天」為敵。
——《中國證券報》
伯恩斯坦在書中所描述的那些歲月雖然已經遠離了我們,但有關美國的經濟體系如何建立、錢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如何控制投資風險的話題,卻離每個投資者都很近。
——《投資者報》
[作者簡介]
彼得.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
知名金融史學家。曾以優異成績取得哈佛經濟學院學士學位,獲選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會員。一九五一年在威廉斯學院講授經濟學,並於商業銀行體系工作五年後,在知名投資諮詢公司擔任執行長,為散戶與機構投資組合管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一九七三年離職時,管理資金規模成長達到十倍以上,之後創辦彼得.伯恩斯坦公司(Peter L. Bernstein, Inc.)。發行《經濟學與資產組合策略》(Economics & Portfolio Strategy)雙月刊,執筆分析資本市場的最新動態。
伯恩斯坦著有十本財經書籍。其中,《馴服風險》(Against the Gods, 商周出版)為一九九六年最具洞察力的管理類書籍,榮獲布茲獎,全球銷量達五十萬本;一九九二年的《投資革命》(Capital Ideas)則為全球現代投資理論與實務指南。《金融簡史》(A Primer on Money, Banking, and Gold)、《華爾街上的經濟學家》(Economist on Wall Street)、《繁榮的代價》(The Price of Prosperity)為伯恩斯坦早期的經典著作。
伯恩斯坦已於二○○九年與世長辭,享年九十歲。
[目錄]
三部曲I《繁榮的代價》:
從取和用兩方面對政府開支與私人消費兩者間的平衡關係進行深入的分析。
目錄
推薦序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
第一章 樂觀主義的估量
第二章 政府支出是負擔嗎?
第三章 聞「稅」色變的時代
第四章 政府的作用
第五章 找到繁榮的最佳點
第六章 通往經濟天堂的路
附錄 那些統計數字
三部曲II《華爾街上的經濟學家》:
從美元的未來到家庭財務的困境,從投資組合管理到資產配置的優化規則,為您打開金融學的通俗讀本。
目錄
新版序
初版序
新版前言
初版前言
第一章 優先順序是……
第二章 市場的感受
第三章 通貨膨脹與經濟
第四章 黃金與國際收支
第五章 你能錯得多離譜
第六章 經濟學家變身投資組合經理人
第七章 我的哲學與幻想
三部曲III《金融簡史》:
帶你重回金融體系的基本面,透析貨幣政策,展望經濟前景。
目錄
推薦序 回歸金融基本面 ──美國聯準前主席保羅伏克爾
新版前言
初版前言
第一部 貨幣的問題
第一章 如果沒有了錢
第二章 錢讓這個世界運轉起來
第三章 存點兒錢以備不時之需
第二部 創造貨幣的魔術師
第四章 手中的錢與銀行裡的錢
第五章 銀行在幹什麼
第六章 銀行信貸與貨幣創造
第三部 貨幣控制之手
第七章 聯邦準備系統
第八章 聯邦準備的控制工具
第九章 存款準備率
第十章 貨幣:複雜的玩意
第四部 黃金
第十一章國境內的黃金
第十二章國際間的黃金
第五部 貨幣政策巡禮
第十三章戰爭時期的貨幣政策(1938年~1945年)
第十四章發展時期的貨幣政策(1945年~1963年)
第十五章力挽狂瀾的貨幣政策(回首1966年)
結論 貨幣與黃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