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利用新年的時機督促自己改變,決定開始運動、決心從事健康飲食、減肥、戒菸等。這樣的新年新希望通常會持續一些時間,但幾天或是幾個禮拜之後,就又重蹈覆轍,回到原來的樣子。
這樣的惡性循環不是只有每年新年才發生,有時候,每季甚至是每天都不停地發生著。
有人可能會在四月份對自己說:「在比基尼季節來臨之前,我要減肥!」但是說出口之後又發現太難達成。或者,有人會在清早起床時告訴自己:「今天下班以後我要去健身房。」後來卻發現在一天工作的疲勞轟炸之後,根本無法執行,於是你又發現這人再次一如往常地坐在電視前的沙發上,而不是去健身房。
人們總是陷入完美主義與專制主義的牢籠裡,並將許多規定強加在自己身上,例如:我要每天運動。這樣一來,一旦我們違反規定,就會感到非常無助。我們就像在實驗室裡被電網戲弄的小動物一樣,認為事情已經沒有轉圜餘地,於是選擇全盤放棄。
心理學所研究的成癮行為中,有一個著名的現象叫做犯戒效應(abstinence violation effect),意指人在因為違反了一個明確的規定之後會全盤放棄。犯戒效應意思是說,成癮的人只因為違反了一次禁慾的規定之後就放棄的現象。這就是為什麼戒酒者偷嘗了一口酒之後自我解釋:「反正我沒用了,我永遠都不會改變!」因此全盤放棄,當他下一次又有機會喝酒時,他更會自我放棄:「管他的!反正我已經搞砸了,就這樣吧!」然後又開始酗酒。
非黑即白的思維與完美主義的性格,暗中破壞著人們為了改變而做的努力。如果我們的習氣不是很強,我們就可以在意識到某種行為對自己沒幫助後輕易地改變它。但如果我們的習氣非常強烈,我們便需要讓自己知道:就算改變會讓自己面臨挫折與失敗,還是得堅持嘗試改變。無助與失望不僅令人非常痛苦,也是人們不再努力的藉口。因此,我們需要正視那些挫折與失敗,不准讓它們變成無助與絕望的藉口,如果我們認為事情已經無可救藥,就更可以合理化自己放棄的行徑。
改變,是一種不斷運用耐心與堅持,面臨挫折後再重新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瞬間就能變得完美的奇蹟。改變就是一個不斷犯錯的過程,從錯中學習,然後再次嘗試。既然你是一個過程——不是獨立的個體——那麼改變你的習氣毫無意外地也是一個過程。我們要的是朝著對的方向改變,而不是堅守一個固著頑強的完美主義。
《佛陀的幸福課》從心理學角度解析佛教哲思,教你療癒自我傷痛,轉化負面情緒,找到當下的幸福感!
出版時間︰2017.2.7
作 者︰湯瑪士・培恩博士(Thomas Bien Ph. D)
定 價︰300元
這是一本,寫給所有人的幸福之書。
幸福究竟是什麼?我們要如何才能獲得它?
感到幸福時,要如何維持,才不會讓幸福消失或消退?
在動盪與困難的時刻,又該如何持續保有幸福感?
幸福,就在當下!
那是一股深藏內心,溫暖又愉悅的滿足感,
這種能量不需外求就能自我獲得!
佛陀說,「人生的唯一目標,是追求快樂與自由」。
佛法看似古遠,其實是一門充滿智慧的學問,值得我們持續汲取養分;
它的目的在極力減輕人生的苦痛,道理有如現代的臨床心理學,
能夠教我們感受快樂,面對失落、病痛、寂寞及各種艱困的心境,
甚至能讓我們以智慧及優雅來面對死亡。
本書的作者培恩博士是執業心理學家, 他以生動的口吻告訴我們修鍊幸福的方法, 揭露佛法充滿人文的、來自經驗的、符合科學觀點的特質, 並不時佐以臨床心理學上的實際例子來加以說明。無論你是否有信仰,身為無神論者,或是抱持著不可知論的態度, 都能藉著書中開放而非教條的修行方式, 體悟幸福、療癒傷痛,成為完整的人。
「別從自身以外尋求幸福。別以為你不幸福,其實幸福已在你心中。」
──《佛之心法》作者釋一行禪師
「這是一本充滿智慧又易讀的書,培恩為現代讀者揭開了古遠時代佛陀心理學的本質──幸福學。他更提供了實際的策略來讓我們發覺自身已有的幸福感。」
──哈佛醫學院臨床講師,《自我仁慈的正念之路》(The Mindful Path to Self-Compassion)作者克里斯多佛‧卓門(Christopher K. Germer)博士
醫學專業人士齊聲讚譽--
「絕妙、迷人、富有見地!佛陀式的幸福能幫助我們邁向更喜樂、自在、自由的境界。在這本書的每一頁都能感受到培恩的實務經驗、嚴謹的科學背景與豐沛的慈悲心。書中的想法與修練將提供我們轉化的力量。」
──聖塔克拉拉大學副教授,《正念的藝術與科學》(The Art and Science of Mindfulness)合著者蕭娜‧沙皮洛(Shauna L. Shapiro)博士
「透過閱讀此書,你會了解並經驗古老東方傳統智慧的意涵。培恩溫暖與慈悲地為我們畫出一幅通往幸福的地圖。誠摯地推薦此書給遭受任何形式的苦痛的人,同時也給那些想要找到幸福之路,並期望藉由活在當下找尋療癒能量的人。」──執業心理學家,《正念臨床手冊》(The Clinical Handbook of Mindfulness)編者法布里歐‧笛都娜(Fabrizio Didonna)博士
「西方的心靈科學與心理學,追求幸福的方法通常都包含要去執行、控制、努力或是獲得些什麼。在這本佛陀式的幸福中,培恩邀請我們用一種緩慢的步調、一種古遠東方的方式來尋找我們內心的平靜與滿足感。無論你的宗教信仰為何,你都能透過閱讀、思索與練習來感受本書韻涵的深刻智慧。」
──新墨西哥大學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榮譽教授,威廉‧米勒(William R. Miller)博士
目錄
推薦序
引言
第一章 感受幸福
第二章 放下執念
第三章 消除習氣
第四章 轉化想法與感受
第五章 我、無我與他人
第六章 照料我們的傷痛
第七章 幸福修鍊
第八章 幸福生活
第九章 死亡與重生
後記
作者
湯瑪士・培恩博士(Thomas Bien Ph. D)
美國新墨西哥州執業心理學家,教導正念療法,幫助許多人度過心理困境。發表過許多心理學領域的科學期刊與專書,在靈修與成癮問題上多所著墨。著有多本一般讀者適讀的心理自助類書籍,如《重獲正念》(Mindful Recovery)、《找尋內在核心》(Finding the Center Within)與《正念療法》(Mindful Therapy),並與史蒂芬・希克(Steven F. Hick)合著《正念與療癒關係》(Mindfulness and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譯者
盧郁心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畢,取得香港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MBA學位後曾旅居香港,現為全職文字工作者。熱愛翻譯工作,享受旅行,時時期待生活中偶然出現的精采對話。譯作包括:《簡單的事持續做,就不簡單!》、《國家地理終極旅遊》系列、《馬格蘭眼中的馬格蘭》(合譯)等,現任《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特約翻譯。歡迎來信指教:yuhsinl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