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點往往在他方》
出版時間:2019.3.5
作 者:皮耶.布列茲、尚─皮耶.熊哲 、菲利普.馬努利
定 價:380元
二十世紀重量級作曲家、指揮家皮耶‧布列茲
X
神經生物學家尚─皮耶‧熊哲
藝術與腦神經科學的交會與交鋒
2016年,堪稱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創作者之一,皮耶‧布列茲在德國逝世。布列茲不僅在50年代中期即成為序列音樂的先鋒,並於70年代成為同輩音樂家的代表,先後擔任BBC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指揮、創立龐畢度音樂與聲學研究中心,一生榮獲無數獎項。這位在作曲、指揮與音樂理論領域皆取得世界認同的藝術家,如何思考音樂、美、創作與音樂教育?又如何以自身融合邏輯與情感的創作經驗,探討藝術與科學的交會?
我們始終不了解作曲家、也就是一位創作者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這就是本書所要解開的「謎」。藝術創作是不是一種特殊的生理運作與思考過程?如果能徹底了解這些運作機制,是否就能說明作曲家、音樂家、指揮家為何會將某一個音符和另一個音符組合在一起,或決定某一種節奏後面應該接上另一種節奏?是否就能了解音樂家為何能夠推陳出新、帶來美的感受並觸動人的情感?史特拉汶斯基在創作《春之祭》的時候,布列茲在寫《無主之錘》的時候,他們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大腦構造的基本單位有分子、神經元和突觸,他們和美的感知或音樂創作這類細膩的心理活動之間有什麼關連?
尋找一條走向藝術神經科學之路,正是本書的目的。歐蒂.賈可出版社為此邀請致力研究大腦的神經生理學家尚─皮耶.熊哲(Jean-Pierre Changeux),與對於音樂藝術的理論性探討向來十分重視的作曲家皮耶‧布列茲(Pierre Boulez)進行對談,並邀請菲利普‧馬努利(Philippe Manoury)從音樂學者的角度分享他的洞見。
|作者
皮耶.布列茲(Pierre Boulez)
皮耶.布列茲是指揮家、作曲家、龐畢度音樂與聲學研究中心(Ircam)創辦人,他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創作者之一。布列茲亦研究音樂理論,他在法蘭西公學院(Collège de France)擔任「創造、科技與語言」(Invention, technique et langage)之教席將近二十年之久。
尚─皮耶.熊哲(Jean-Pierre Changeux)
法蘭西公學院榮譽教授、法蘭西自然科學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院士,是當今最知名的神經生物學家之一。其重要著作包含與數學家亞蘭‧鞏訥(Alain Connes)合著之《思維物質》(Matière à pensée),以及與哲學家保羅.呂格爾(Paul Ricœur)合著之《自然與規則:人為何會思考?》(La Nature et la Règle. Ce qui nous fait penser)
菲利普‧馬努利(Philippe Manoury)
作曲家,也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榮譽教授。
|譯者
陳郁雯
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基礎法學組碩士,曾就讀巴黎第四大學古典語文系碩士班,現從事文字工作。譯有《關於稅,你知道多少?》、《不平等的經濟學》等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什麼是音樂?
音樂與愉悅
知性和非理性
畢達哥拉斯與隨機
人聲是樂器嗎?
人聲音樂與劇場藝術
從笛子到電腦
音樂與語言
自然或文化?
第二章 「美」的弔詭與藝術的法則
美與未完成
藝術作品與商業價值
新的、新的、新的……
科學的進步,音樂的突破
藝術家的形象
部份與全體
自然的本質與文化的規則
樂句
從小曲到大曲
關於簡約
與他人的連結
藝術的普世性?
第三章 從耳朵到大腦:音樂生理學
噪音與聲音
動物界的音樂
鳥類的音樂
音樂的感知:一種學習?
聽音樂:心智重組的過程
第四章 作曲家腦中的達爾文
材料與形式
自發性腦部活動
創作者的心智工作
心智達爾文主義與音樂的創造
從多樣性到選擇
何謂適當
從動念到實現
依據回饋的選擇?
第五章 音樂創作中的意識與無意識
美的直覺
秩序與無秩序
進入意識
重建過去
有意識的等待
期待與接受意外
明暗之交
寫譜
記憶的運作與工作記憶
第六章 音樂的創造與科學的創造
理論與實作
其它領域的影響
模仿
學者的模型、藝術家的模型
即興表演
作品的轉變
以德布西為例
音樂是「精神性的」
藝術與科學的交會:龐畢度音樂暨聲學研究中心(Ircam)的創建
第七章 音樂的學習
音樂能力是天生的嗎?
學習即是篩選
寶寶音樂家
音樂意識的成形
音樂教育與一般教育
音樂能提升道德嗎?
誌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