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天就回來了!」郭台銘拿著印有美國和中華民國的帽子,週一早上八點開始一面和幕僚一起討論美國兩千億美元產品增稅後的台灣應對策略。即使孤軍奮戰,他努力的讓川普了解,台灣可以肩負研發和硬體零件供應的使命,不會成為「麻煩製造者」。
現在看起來郭台銘訪美,不是報告總統,而是個「拯救台商」大行動續集,代號是「中華民國」。當川普宣布打算加徵25%關稅,等於宣告「中國製造」時代已經結束,但中國大陸出口前50大,有一半為台商,更不用說成千上萬家台商深陷大陸,鴻海自己兩年前已在美國佈局,但出口龍頭郭台銘未來會帶領多少台商,走進「美國再次偉大」的計劃?
官員總說美中貿易戰將給台灣帶來很大的機會,郭台銘認為這話只對一半。政府只告訴人民看到回台投資的三千多億元,但是更應該協助更多既無法續留大陸,但轉移到東南亞又有困難的台商,拿出更多實質的幫助,包含簽訂雙邊投資協定、投保協定、加入區域經濟組織等!
川普給郭台銘最大的啟發,就是「政治為經濟服務」,為了要把製造業移回美國,在中西部打造5G科學園區,兩年內五度和郭台銘溝通聯繫,在中美貿易大戰之中,智能科技不但能為雙方帶來繁榮,還能帶來和平。
從2005年到2018年德國總理梅克爾十一次訪問中國,帶領超過兩百位企業家隨行,從消費用品、工業製造到生技醫藥企業,讓雙方貿易更加接近通暢。
2018年九月,韓國總統文在寅到進行核爆試驗、造成東亞情勢動盪的北韓出席高峰會,帶了三星電子少東李在鎔、SK集團會長崔泰源、LG集團會長具光謨、現代集團會長玄貞恩這南韓4大企業首腦,外加浦項製鐵會長崔正友、韓國產業銀行行長李東傑等,另外,還有總統府青瓦台直屬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委員會」委員長蔣柄圭,也在特別隨行人員名單裡。
韓國科技產業結構和台灣相似,這是韓國為了拼政治安定和平所擺出的陣容。不要說強國大國彼此交流,2019年4月,連遠在歐洲人口八百七十萬的奧地利,總統范德貝倫 (Alexander van der Bellen)和總理(Sebastian Kurz)破天荒首次同時出訪中國,隨行的商會主席及企業家高達170人,加上農林環境與水利部長、經濟及數位化部長等,整個外交團共約250人。
因為注意產業動態,當我檢視這些德國、韓國、日本元首帶領的國際企業家名單中,夾雜著「數位革命委員會」、「經濟及數位化部長」時,不禁讚嘆國外政府組織對經濟配合的敏感度,不知台灣從科技部到工研院,中華民國總統何時用更高的視野對外交流,更靈活的創造合作機會,做到起碼的「政治為經濟」服務?
以元首之尊帶著大批企業家隨行,不但實際了解第一線的經濟需求,不只是紙上談兵簽回來的條約,或是「行禮如儀」的場面話而已,科技和市場變化太快,各國元首都更加謙虛,使用納稅人的錢,至少做到關鍵人物的交流平台,否則很快會被時代淘汰。郭台銘強調「政治要幫經濟服務」。經濟會讓政治更有實力。
「有一次我和一位官員談到國際貿易的協定,雙方正深入交換意見時,他突然和我說對不起,我要先出門到機場去接立法委員!」郭台銘感慨的說,國家一流的外交菁英人才,都在應付政治和接送交通,完全沒有意識到全球市場變化,如何一起團結合作,這樣的政府相當危險。
科技造成的時代巨變,卻是台灣企業翻轉命運的機會。
《未來智造者──郭台銘台灣優先策略》
出版時間︰2019.07.11
作 者︰張殿文
定 價︰380元
建設智能科技島 未來二十年競爭力 亞洲科技強國發展藍圖
唯一見證郭台銘四大洲佈局,首本中美大戰科技發展藍圖
30兆創新供應鏈,台灣命運再自造
智能實驗島鏈:民主創新/社會創新/教育創新
郭台銘,全球前二十五強企業領導人,透過他所參與的人工智慧發展,了解未來世界的改變,來看台灣的未來。他相信「智慧,是從工作中產生!」面對瞬息萬變商場,也一樣適用政治領域,從科技人變政治人,他像初學者直接下水游泳,因為他認為不能只看「教科書」就學會游泳。
站在影響台灣未來二十年及下一個世代的關鍵時刻
我們該如何思考、規劃哪些戰術與戰略?
征戰世界,策略與執行力一流的郭台銘,
為國家、企業,甚至老百姓找到真正的出路!
未來二十年台灣經濟如何發展,「第三次數位革命」來臨,貧富差距繼續擴大,藉由郭台銘的全球視野和經營策略,探索台灣何去何從,特別是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在中美貿易大戰之下,如何影響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權力平衡,乃至於人類政經社會全面發展。
本書分成四大部分:
第一部:供應鏈重塑,科技如何造成全球中產階級的衝擊和重建;
第二部:智財硬漢,「政治如何服務經濟」,成為安定的力量;
第三部:分權分立,未來從代工、狹小的市場,如何轉型成「智慧科技島」;
第四部:智能生活,尋找下一代AI和大數據創造的全新的機會。
曾經撰寫《虎與狐:郭台銘的全球競爭策略》、《解碼郭台銘語錄:超越自我的預言》等多部暢銷書的資深記者張殿文,追蹤鴻海發展二十餘年,多次深入訪談郭台銘,親訪鴻海帝國全球基地,從美國到巴西,從日本到捷克,本書也是目前唯一深入剖析科技強人如何觀察台灣面對中美貿易大戰中的危機和轉機,並揭露亞洲科技強國全新發展藍圖。
▌各界推薦
「2016年我到白宮領取「國家創新和技術獎」,以及回台灣領取「潘文淵獎」,基金會介紹我的團隊研發的3D鰭式電晶體(FinFET)突破物理極限,堪稱半導體工業40年最重要的創新,其實我一直認為,一般外界談的創新,和我理解的創新其實不太相同。
一般總認為要採用前所未有的技術及方法,才稱得上是創新,但我認為只要能解決困難,突破過去沒有進展的問題,就是創新。
創新大多來自跨領域知識的學習,畢竟要解決別人不能解決的大問題,必須先要擁有專業精深的知識,同時也要學習專業的周邊知識,愈廣愈好,才能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認為創新的人才,是能夠『「解決問題的人才』。同理,創新的領導人就是能解決問題的領導人。」
──(摘自胡正明推薦序/美國國家創新獎得主,中研院院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講座教授)
「郭台銘的『國家平台論』正好可以成為許多台灣創新企業的基礎,因為相對於日本與韓國,台灣的創業風氣更盛;創新跟年輕人有關、跟小企業有關,很多發想必須是小公司;但是由於台灣市場小、看好的人不多,因此台灣創業者也時常面臨『資金斷鏈』的問題,所以台灣年輕創業家傾向在短時間內找到利基、找到立足點,但這樣的創業情境,與泰國、馬來西亞等等國家都是相似的。所以詹宏志認為社會要有力量支持小公司,專門支持年輕人。郭台銘也非常表同意,並且強調台灣應該要讓很多領域裡面都有一兩個創新模範,可以輸出世界,而這個大平台是國家要建立的。」
──(摘自第十章,詹宏志接受「郭董來請教」youtube)
「一切經濟產值都發生在世界秩序體系內, 而二○一九~二○二二之間,世界秩序體系將因美中之間的經濟、規範、制度、文明的全面對衝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台灣能否跟上腳步、洞燭先機,將決定台灣未來三十年的風貌。固然,秩序體系中的政治與經濟因素相互糾纏,對於這個究竟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我覺得大局夾縫中的台灣,必須拿出一把思想的利刀,在做決策時,嚴格區分兩類問題:哪些事務是台灣自己就可以決定的,哪些事務是必須與局勢周旋的;操之在己的部分,台灣全力衝刺,操之在人的部分,台灣順勢而為。」
──(摘自范疇推薦序/兩岸政經專家)
目錄
第一部:和平決心
第一章/新中產
第二章/智能國防
第三章/三贏才贏
第二部:安定發展
第四章/新資源
第五章/智財硬漢
第六章/8K新世紀
第三部:知識經濟
第七章/智能駕駛高速公路
第八章/5G價值鏈
第九章/夢幻國家隊
第四部:未來行動
第十章──新醫療
第十一章──自由工業燈塔
第十二章──國運水晶球
作者簡介
張殿文
1968年生,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英國利物浦大學企管碩士,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班。曾任職《兄弟棒球雜誌》主編、《People》雜誌主跑藝文,出國進修前曾擔任《中時晚報》記者、回國後進入台港財經媒體工作,包括《商業周刊》、《天下》雜誌集團,《數位時代》及香港《亞洲週刊》等,並同時從媒體「斜捍」跨界,包括製片人、策展人、和非營利組織發起人等,《五千億傳奇》《虎與狐──郭台銘全球競爭策略》、《懸崖邊的貴族──蔣友柏蔣友常口述版》、《尹教授的10堂課:興學興人的神隱總裁》、《口中之心──蔡衍明兩岸旺旺崛起》、《融入顧客情境──7-11共好經營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