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瞭解自己的情緒(節錄)

 

為什麼有的老男人脾氣暴躁?

 

許多年長男性會大喊:「滾開我的草地!」其中最有名的是由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在電影《經典老爺車》(Gran Torino)飾演的華特.科瓦斯基(Walt Kowalski),他會拿著來福槍這樣大叫。他沒有別的事情可做嗎?為什麼他們總是這樣焦躁緊張、怒氣衝天,總是怒吼著這個世界變得有多可怕?

 

我現在已到中年,愈來愈能夠同情這種刻板印象中的暴躁年老男性。這些老人家通常已經退休,老朋友正逐漸凋亡,孩子也都各自離家了,讓他們覺得世界已經不再需要自己。科技在進步,但是他們主掌心智的大腦正在衰退。更重要的是,他們完全瞭解自己已經是風中殘燭,或是可能是最後一次放〈搖籃中的貓〉(Cat’s in the Cradle)的四十五轉單曲唱片,他們會任性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為何不是每個老人家都變成《芝麻街》中愛發牢騷的奧斯卡(Oscar the Grouch)?

 

該是科學上場的時候了。研究人員稱這種現象為「躁男症候群」(irritable male syndrome),平均來說,約從七十歲後開始出現。在這個年紀,睪固酮的濃度大幅下降。之前提過,睪固酮減少和易怒、注意力不易集中、負面情緒有關,這讓眾所皆知的年長男性的暴躁脾氣有了生物化學上的解釋。有些男性的睪固酮減少速度沒有那麼快,所以可以讓他們保持愉快的心情一二十年。而腎臟疾病或是糖尿病等健康問題會使得睪固酮減少的速度加快。

 

愛爾蘭科克大學微生物學家馬考思.克雷森(Marcus Claesson)一直在研究另一種隨年長而出現的變化:微生物相。克雷森比較了年長者和狂妄少年之間的腸道細菌,發現組成種類不同。引人注意之處是,那些被認為有助於減緩壓力的細菌種類,在年長者的腸道中比較少。年長者的微生物相有的因為年長者的飲食變化而發生改變,這也可能使得發炎的免疫訊號增加,並且讓老年人身體更為虛弱。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的藥櫃愈來愈滿,幾乎變成了藥局,每種藥物都有可能改變情緒。其中某些藥物(主要是抗生素)也會改變腸道為生物。所以我們要有多一點同理心,陪老人家散散步,或是給脾氣暴躁的老頭子一點優格。

 

 

吃碳水化合物也會醉?

 

最近幾年來,出現了一些完全沒有喝一滴酒卻醉倒的報告。一位年長者在早餐吃了貝果麵包之後酩酊大醉。紐約州北部一位女性受控酒後駕車,但她發誓自己無罪,因為她根本沒有喝酒。一個三歲小女孩在喝了潘趣果汁(fruit punch)之後像是喝醉了。到底是怎麼回事?這些人在作戲嗎?他們有強迫性欺騙行為嗎?

 

那位被控酒後駕車的女性在法庭中受到眾人的懷疑。在法庭中的十二個小時,她每隔幾個小時便接受酒精呼吸測試,她在這段期間一滴酒都沒有喝,但是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卻持續增加,到了第十二小時,濃度便增加到法律認定為酒駕濃度的四倍。法官決定駁回控訴,因為這位女性沒有喝酒,只是身體製造出了酒精。

 

這位女性身上發生的事情,是微生物影響情緒和行為的例子中最特異的。當某些腸道中的酵母菌過度生長時,會消化碳水化合物,製造出酒精,這種狀況稱為自動釀酒症候群(auto-brewery syndrome)或腸道發酵症候群(gut fermentation syndrome)。有這種症狀的人吃了一大盤義大利麵之後,便會覺得有如酒醉。酵母菌屬於真菌,會引發自動釀酒症候群的種類包括念珠菌屬(Candida)的真菌,以及在這個狀況下名字別具嘲諷意味的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沒錯,你的文青朋友便是用這種酵母菌製造精釀啤酒,所以小腸裡面有釀酒酵母的人真的有「啤酒肚」。

 

我們現在還不知道為什麼酵母菌會在那些人的腸道中立足生根。一個案例指出可能是長期使用抗生素的結果,這類藥物會影響細菌,卻不會影響真菌,久而久之就讓腸道中的環境變得適合真菌生長。沒有了細菌之後,真菌缺少了與之競爭營養的對手,可以大吃大喝。有些研究人員認為真菌過度生長並不是病因,而是那些人具有遺傳缺陷,使得肝臟連腸道中發酵產生的些微正常濃度的酒精都無法代謝掉。

 

雖然這些極端的案例引起最多人注意,讓你可以想像腸道中的酵母菌可能藉由製造出少量酒精,輕微的提高你的情緒,或是削弱你的判斷力。不過別計畫使用這個說法當作不當行為的藉口,自動釀酒症候群非常罕見,而且只要靠著改變飲食、服用抗真菌藥物(主要用來治療真菌感染)以及益生菌(讓腸道中再度充滿有助健康的細菌)就可以治癒。

 

《我,為什麼會這樣?》:喜歡這些,討厭那些,從生物學、腦科學與心理學解釋我們的喜好、情緒、行為與想法,重啟一趟人類的認識之旅

 

臉譜-我為什麼會-封+腰立體書影300 -修.jpg


出版時間︰ 2020.05.30
作 者 比爾.蘇利文(Bill Sullivan)
定 價︰420 

 

你的思考不是你的思考,你的喜好也不是你的喜好

因為操控行為的,是你體內的科學。

 

從基因、微生物、激素和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

解釋人類行為與思考背後的科學影響力。

 

2019年BookBub夏季最佳書單

 

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大衛.伊葛門、《我們只有10%是人類》作者艾蘭納.柯琳 推薦

 

怪奇事物所 所長

張東君     科普作家

黃俊儒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黃貞祥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謝伯讓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推薦

 

一直以來,人類總相信自己對自身有完全掌控權,但其實我們可能連喜歡吃什麼都無法控制。小從對食物的喜好、選擇什麼樣的伴侶、容不容易物質上癮、是憂鬱還是樂天,大到對社會體制的觀點,其實可能都由不得我們決定,我們的意志能夠自主操控的範圍,其實比你所想的還要少。

 

那究竟是誰凌駕在我們的意志之上,控制著我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呢?答案是基因、微生物以及各種生物化學分子。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教授、《科學人》等媒體的專欄作家比爾.蘇利文將藉由本書帶你到各地的科學實驗室,探究近年在科學上的新進展。他以輕鬆的筆調與生活化的比喻帶你從表觀遺傳學、生物學、腦科學與心理學等面向,打破我們對自身的迷思,並注入新見解。

 

 

為什麼我們都喜歡當沙發馬鈴薯?

原來可能不是因為好吃懶做,而是基因搞的鬼。

為什麼有些老人脾氣特別暴躁?

原來可能是因為長年吞下的抗生素,殺死了腸道細菌而導致。

為什麼原本活潑溫和的人會突然性情大變?

原來不是因為著魔,而是得了一種自體免疫疾病。

為什麼父母經歷的恐懼會對小孩甚至孫子造成影響?

原來恐懼也能代代相傳。

為什麼有些人崇尚自由,有些人比較保守?

原來可能不是因為環境或教育,而是腦部結構不同。……

 

 

讀完本書後,你可能會問,既然如此,真實的自我存在嗎?我們可以脫離被這些自然力量控制的命運,反過來掌握自身嗎?今日蓬勃發展的醫學工程或許能為人類討回一點掌控權,但究竟科學家致力研究的基因編輯、表觀遺傳藥物以及腦機結合等尖端科技,能夠如何幫助人類在未來過上更好的生活呢?

 

對本書的讚譽

一場百年一遇的冠狀病毒瘟疫,讓我們見識到在醫學昌明的今天,人類仍輕易受制於微生物而被搞得七葷八素。然而,讀了這本有趣的書,會更瞭解到即使沒有哀鴻遍野的疫情,我們的行為和心理也早就飽受微生物的影響。除此之外,作者也幽默風趣地以自身經驗和故事,述說現代生命科學的諸多新發現,讓我們多方地認識自己,並且看見微生物、基因、環境等複雜交互作用帶給人類的全新可能性。──黃貞祥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蘇利文用淺顯易懂和讓人為之驚嘆的筆法,讓我們重新認識「真實的我到底是什麼樣子?」雖然我們很容易就相信是自己掌握了命運,但重新認識自己的內在外在其實受到了不可見力量的影響,會讓你大開眼界。──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博士、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作家、美國公共電視PBS《大腦》(The Brain)節目主持人

引人入勝。《我,為什麼會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是結合了哲學的科普書。它融合了作者的親切和智慧,讓我們瞭解自己這臺生物機器。它使我對於身處的大自然感到驚奇,並對那些被和怪癖聯想在一起的人感到同情。──艾蘭納.柯琳(Alanna Collen),《我們只有10%是人類》作者
 

作者介紹

 

比爾.蘇利文(Bill Sullivan)

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教授,研究遺傳學和傳染病學已經有二十年。現與妻子和兩名子女居於印第安那波利斯。

從事博士研究時,他發現了弓蟲(Toxoplasma gondii)體內的抗藥性基因。這種寄生蟲令他非常驚奇,至今依然是蘇利文實驗室的研究對象。博士畢業後,他曾到知名製藥廠禮來公司做過兩年的博士後研究,但後來仍舊決定返回學術圈。根據比爾自己的說法,是因為這樣他才能穿著牛仔褲和T恤去上班。

他為許多科普網站或出版品撰寫文章,包括《科學人》、《科學人Mind》、《宇宙》(Cosmos)、Salon.com、GotScience.org、What Is Epigenetics等。同時也是科學與醫學媒體平臺PLOS SciComm的編輯。2014年,他與友人共同建立科普網站THE ‘SCOPE,用輕鬆娛樂的方式暢談科學。

比爾在推廣科學知識上不遺餘力,他熱衷於面對群眾,講述各樣的科學新知。他也在達文西事業(The da Vinci Pursuit)擔任董事會成員,致力於連結藝術家、科學家和大眾,促進科學與藝術之間的對話。白天的比爾是個十足的科學家,但到了夜晚他又可以在所屬的樂團裡搖滾瘋狂整夜。

他深信科學對於社會的進步和未來福祉息息相關,但艱深的概念與術語不免令人生畏,因此推廣科學並不是項容易的工作。但比爾仍舊在這個領域勤奮耕耘不懈,他希望每位讀者也可以透過文字,感受與感染到他的熱情與愛好學習的心。

 

譯者

鄧子衿

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碩士。專職生命科學、食物以及醫學範疇的科普翻譯,曾獲得第九屆吳大猷科普翻譯獎佳作,雜誌譯稿散見於《科學人》與《國家地理》,近期的翻譯書籍有《藻的祕密》、《群的征服》與《毒特物種》等。


目錄

引言:見見真正的自己
第一章:會見打造身體者
第二章:認識自己喜惡的味道
第三章:瞭解自己的胃口
第四章:瞭解自己的癮頭
第五章:瞭解自己的情緒
第六章:瞭解心中的惡魔
第七章:瞭解你的伴侶
第八章:瞭解自己的心智
第九章:瞭解自己的信仰
第十章:瞭解人類的未來
結語:看見全新的自己
致謝
參考資料

 

arrow
arrow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