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長期以來,台灣企業以「代工」為主,利潤一直都不高,如何有效地管理成本,成為企業非常重要的課題。台灣企業常以「成本管控」自豪,但其實經常錯砍成本、錯置資源,在不知不覺之中,削弱「長期競爭力」。

「成本」是世界上任何組織、任何企業每天都得面對的課題,企業只要運轉,就會發生成本,而且運轉越久,所產生的「隱藏成本」就會越高,因為組織層級越多,內部溝通及開會等無法計算之「隱藏成本」自然居高不下,若欲提升企業之競爭力,改變現況實為無可避免的課題。企業明知變革、轉型或升級是必然的趨勢,但總認為會付出高昂的代價而猶豫不決,因為組織老化、經營績效不佳,哪有多餘的錢用來轉型及升級呢?所能想到最簡單的解方就是「節省成本」,度過難關。

台灣許多產業都曾經擁有黃金十年甚或二、三十年,但高峰過後, 只剩下回憶當年勇和幾近零的微薄利潤。筆者在海峽兩岸深入研究台商發展的經驗,發現二、三十年前,基於低廉的勞工成本,台商紛紛到大陸設廠,確實賺取了豐厚利潤,但有些企業缺乏「居安思危」之憂患意識,將賺來的錢用到沒有創造「高附加價值」之事情;有些企業卻預知大陸的工資勢必會上漲,很早就開始思考「轉型及升級」之路,積極地投入研發及自動化設備,且進行企業「管理制度」的升級,強化公司的體質、提升競爭力,雖然「短期成本」會增加,卻為長期之「競爭力」奠立穩固的基石。


不少企業自認為是「控制成本」的高手,但其背後大都存在著「成本的迷思」。一般而言,企業存在著三大成本迷思,茲說明如下: 

1.分不清楚且不知如何取捨長期或短期成本:什麼樣的「成本管理」才是健康的呢?筆者看到有些企業察覺「利潤」開始下滑,若不做任何改變或轉型升級,利潤勢必會滑落得更加地嚴重,因而積極聘請「策略創新人才」或擴大「創新研發」及發展「新的營運模式」,以達到轉型升級之目的,如此「短期成本」必然上升,但因轉型成功,提升了長期經營績效,「長期成本」勢必下降,成果豐碩,此即健康的「成本管理」。反之,有些企業因擔憂短期利潤下滑,採取快速降低「短期成本」來因應,雖然穩住短期之利潤,卻損害了長期生存的「競爭優勢」,反使得長期成本上升,非常不值得。

2. 誤以為大客戶就是好客戶:台灣的企業大都以「代工」為主,常認為「大客戶」就是好客戶,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大客戶的要求通常很多,為了爭取大客戶之大訂單,公司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來服務這些大客戶,例如:客製化的生產流程及服務、代為儲存產品、運送產品、處理各種大大小小的「客製化」服務,且每年的價格必須調降3%∼5%,否則大客戶就會以轉單為由要脅。若光看財務報表,往往顯示:這些大客戶占收入的比例相當高,毛利也不錯,是毛利的主要來源,但仔細探究,就會發現
「財務會計」的成本分攤並未考慮「客製化服務」等額外成本的發生,因而未能發現大客戶或大訂單之問題。若採用「管理會計」觀點,加入所有「客製化服務」的成本後,很可能發現這些大客戶反而是造成公司「長期虧本」的主因,長此以往,台灣的「電子業」才會淪落到利潤率保一保二之地步。

3.看不清楚隱藏成本:企業經營隨時都存在著「隱藏成本」,茲以「存貨」為例,就「財務報表」而言,期末存貨是銷貨成本的「減項」、利潤的「加項」,會使公司財報淨利增加,是一件好事。但就「管理會計」之思維而言,積壓存貨會帶來難以估算的隱藏成本,例如:存放存貨而產生的「場地成本」,為積壓存貨而投入的「資金成本」以及管理存貨而產生的「管理成本」,一旦存貨過期還會有「報廢成本」等,仔細計算就會明白這些「隱藏成本」高得驚人。企業若是忽略了這些隱藏成本,最後必定高估利潤,成為無法提升企業長期利潤的原因之一。


除了成本迷思之外,經過長期之研究及觀察,筆者發現:台灣企業,尤其中小企業通常都有下列四種基本「經營決策」之困惑: 

1.產品創新研發困惑:企業都知道產品創新研發很重要,但因為過去之經驗顯示:從事創新研發未必會締造良好績效,因而不敢投入「成本」再從事產品之創新研發。但管理者為此經常感到困惑,是否該繼續從事「產品創新研發」呢?若要的話,如何才能做出對的「產品創新研發」之決策呢? 

2.大客戶定價困惑:每次爭取到的「大客戶」,雖然收入增加,毛利率也不錯,可是總感覺到「利潤並不高」?管理者常困惑到底大客戶所帶來的利潤為多少呢?公司要如何與大客戶溝通且訂出合理的價格呢? 

3.長期虧本困惑:公司全體上下都非常地努力工作,且常「開會檢討」,但為何無法解決公司「利潤一直下滑」之問題呢?而且為何會把過去幾十年賺的錢都漸漸地虧損掉了呢?在此情況下,企業主常感到困惑是否要再經營下去呢?若要繼續經營,有何方法可以協助公司不再虧損下去呢? 

4.轉型升級及接班困惑:台灣超過四十年以上的企業相當多,企業深切地了解需要快速地「轉型升級及接班」,但不知道要靠什麼方式才能順利且穩定地「轉型升級及接班」呢? 



對於以上四點「經營決策」之困惑,究竟什麼才是主因?根據筆者長期研究發現:一般來說,經營管理首重「經營管理資訊」之提供,欠缺對的管理決策資訊,便難解除「經營決策」之困惑。長期以來,企業之經營管理資訊包括「結果資訊」及「原因資訊」兩大種類。經營之「結果資訊」,例如:收入、成本及利潤等,係來自於會計之「財務報表」,而經營之「原因資訊」則來自於「價值鏈管理」之各項制度,例如: ISO9000 產生品質資訊,而製造執行系統(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MES)產生時間及產能資訊等經營的「原因資訊」。由於經營之「結果資訊」的細胞為會計之「科目」,而經營之「原因資訊」的細胞為管理之「作業」,兩者並不一致,因而兩種資訊是分開的,無法整合一體,以至於無法提供企業「管理決策」所需之「整合資訊」,如圖A所示。

由圖A中可清楚地了解,在經營之「原因」及「結果」資訊分開的情況下,只得靠個別「財務報表系統」或「價值鏈管理」之資料,透過商業智慧(BI)拉資料的工作,進而提供資訊給管理者做決策,由於原因與結果資訊分離,故甚難符合各種「管理決策」之所需。

要如何解決「成本迷思」、「經營決策困惑」及經營之「結果與原因資訊」分離的問題呢? 最好的解方就是作業價值管理(Activity Value Management, AVM)。因為AVM係以管理的細胞「作業」為根基,且將隱藏成本、資金成本及風險成本納入AVM系統中,能夠精確地計算出「作業」每一環節之成本,因而可以精確地計算出產品、顧客、通路、甚至員工之成本及利潤資訊,俾供「管理決策」之用。又AVM因以「作業」為細胞,故可將收入、成本及利潤等「結果」資訊,與時間、品質及產能等「原因」資訊結合一體,產生「因果關係」整合之資訊, 作為企業各管理階層從事各種管理決策之參考依據,進而提升企業長期的「經營績效」。

本書為筆者從事三十餘年學術研究與台灣產業實務運用, 所研發的本土管理會計新制度—作業價值管理(AVM)。書中採「知行合一」方式讓讀者認識AVM的相關觀念及原則,此屬於「知」的層面,進而提供AVM實務設計前的評估與診斷及發展階段,並舉出台灣四家個案公司採用AVM具體施行過程及效益,此屬於「行」的層面。又本書在附錄中提供「AVM常用詞彙」與「AVM推廣情況」。希望藉由「知行合一」的說明,讓讀者學習到AVM的「理論知識及實務運用」能力。本書含括十二章節及兩個附錄,第一章主要說明AVM的精髓及創新;第二章詳述AVM「資源模組」之觀念及原則;第三章解說AVM「作業中心模組」之觀念及原則;第四章闡明AVM「作業模組」之觀念及原則;第五章旨在說明AVM「價值標的模組」之觀念及原則;第六章細說AVM的相關智財權,以上六章皆屬於「知」的層面。第七章主要探討AVM設計前的診斷及規劃;第八章為食品業實施AVM案例:日正食品;第九章為通路業實施AVM案例:普祺樂實業;第十章為過濾設備業實施AVM案例:旭然國際;第十一章為貿易業實施AVM案例: 勇昌貿易,這五章屬於「行」的層面,希望讀者藉由實際案例得以了解個案公司實施AVM之精髓內容及效益,第十二章則為結論;附錄一是作業價值管理常見詞彙——AVM字典,附錄二為筆者負責之政大商學院「整合性策略價值管理(iSVMS)」研究中心對AVM之推廣情況。

本書付梓之際,筆者藉此機會表達十二萬分的謝意。首先,感謝元策顧問公司的相關人員,包括:陳麗淑前總經理、簡碧泉總經理、周玉玲顧問及林言修前顧問等鼎力相助;感謝華致資訊公司王金秋總經理、趙維中顧問等願意花費長達七年之時間,陪伴筆者奮戰,其中耗費五年開發及兩年測試AVM 之IT 雲端系統;感謝威納科技公司莊澤群執行長投入AVM相關IT 商品—— A+(APP)及顧客價值管理(Customer Value Management, CVM)兩種產品之IT 開發;同時,感謝新漢股份有限公司及華致資訊公司投入「生產力即時決策系統」之IT 開發。在此,要特別感謝本書的四家個案公司包括:日正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劉燕飛總經理及李采慧副總經理、普祺樂實業有限公司張深閔總經理、旭然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吳玲美董事長及何兆全總經理、勇昌貿易有限公司楊雅忠董事長對本書竭力相助。又非常感謝輔仁大學郭翠菱老師及東海大學黃政仁老師之校閱,以及iSVMS研究中心劉景良副執行長及全體人員為本書蒐集相關資料、再三審複校對。

最後,誠摯感激外子石明湖長期無怨無悔地支持及付出,以及創價學會共戰夥伴們的真心守護及鼓勵。值此競爭激烈的嚴峻局勢,謹以本書獻給學術界及實務界的好朋友們,衷心期盼各位能將書中所闡述的「作業價值管理」新思維落實在教學及企業實務運用之中,希望能提升台灣企業的「長期經營績效」及「國際競爭力」,讓我們齊心為台灣的經濟繁榮及人民幸福,異體同心地努力奮戰下去!

 





《企業策略的終極答案》用「作業價值管理AVM」破除成本迷思,掌握正確因果資訊,做對決策賺到「管理財」(最新修訂版)
企業策略的終極答案_3D書封.jpg
 

出版時間︰2021.02.23
作 者吳安妮 

定 價︰500元 

正確的「原因資訊」╳「結果資訊」=精準決策

在大數據及AI迅速發展時代,突破困境,找到翻轉的力量

AVM以管理的細胞「作業」為核心,
提供正確、即時且「原因」與「結果」結合的因果關係資訊,
提升決策品質與精準度;
串連所有部門的價值鏈,達到全員參與之目的,
並使人文及科技匯流,快速進入AI時代,用軟實力賺到「管理財」。

「成本」是企業每天必須面對的課題,運轉越久、組織層級越多,所產生的「隱藏成本」就越高,而且往往為了度過難關,錯砍成本或錯置資源,反而削弱「長期競爭力」。之所以會如此,在於企業普遍存在著不知如何取捨長短期成本、誤以為大客戶就是好客戶及看不清楚隱藏成本三大成本迷思;中小企業也經常面臨產品如何創新研發、大客戶訂價該讓到什麼程度、長期虧本原因何在,以及轉型升級怎麼準備等四大經營困境。
 
解決營運上的問題與挑戰,必須仰賴「原因資訊」與「結果資訊」整合的正確管理資訊,但在一般企業內,分別以會計之「科目」、管理之「作業」為細胞的這兩類資訊是分開的,以致無法提供符合管理者需求的決策情報。有三十餘年學術研究、輔導企業經驗的政大講座教授吳安妮,戮力創新的「作業價值管理AVM」(Activity Value Management),正是該課題的解方。這套大突破的管理制度,是企業各管理階層從事管理決策的重要參考,對提升長期的「經營績效」有深遠且強大的助益。


 

●AVM對管理決策的十大優點
1.AVM可以精確計算産品整體價值鏈的成本及利潤,作為「產品創新決策」及「產品定價決策」的依據,解決不敢從事「產品創新」的問題。
2.AVM可以精確地計算每位客戶及每個通路的整體價值鏈的成本及利潤,作為「客戶及通路決策」的依據,解決「大客戶是好客戶」的迷思。
3.AVM可以與企業現有管理系統完全相容,讓所有制度徹底整合,進而全面提升企業「整合管理決策」的能力,解決「利潤」下滑的問題。
4.AVM可以讓使用者進入簡易雲端上線使用,快速了解經營整體問題,為「整體經營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礎,解決「轉型及接班」的問題。
5.AVM可以提供五種作業中心成本類型,作為各部門「資源分配決策」的依據。
6.AVM可以提供人員和機器作業的正常產能及成本,作為各部門「預算決策」的依據。
7.AVM可以精算出人員與機器的超用或剩餘產能,作為「產能管理決策」的依據。
8.AVM可以精算各項作業屬性的成本和占比,作為「營運流程再造決策」的依據。
9.AVM可以「作業」來檢視公司的實際營運狀況,作為「精實管理決策」的依據。
10.AVM可以精算出各部門及員工的收入、成本及利潤資訊,作為「績效和獎酬決策」的依據。
 
在大數據及AI迅速發展時代,AVM產出的靈活有用資訊,將會為企業帶來莫大的翻轉力量。
 
●企業界與學術界熱情推薦
AVM可以重新整理管理要領、看到虧損客戶的問題點、了解各產品的經營問題,以及工廠內部作業失敗成本的原因,是一面厲害的照妖鏡,能看清楚公司各層面的問題,提升管理績效,適合各行各業推動的管理制度。
――日正食品副總經理 李采慧
 
硬體+軟體+管理=企業管理三核心,這股浪潮逐漸從AVM的興起而備受矚目,標誌著「因、果」資訊的融合,以及邁向AI智慧與大數據無縫接軌的開端。
――旭然國際董事長 吳玲美
 
吳教授帶領我們拆解傳統會計的分析觀點,從「作業」角度重新建構企業的一舉一動。作業價值管理AVM不僅打破組織部門之間的藩籬,通盤檢視既有的營運模式,整合具因果關聯的相關訊,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需要的單位,移除不必要的浪費與支出,更對於企業存續最重要的長、短期利潤與價值,具有絕大助益。
――信義房屋董事長 周俊吉
 
吳教授鑄造出AVM這把利劍,直指企業痛處,產生原因與結果關係整合資訊,好比儀表板,讓不同管理階層一目了然得到正確即時的決策資訊,大幅提升決策的精準度及其帶來的效益。
――勤誠興業董事長 陳美琪
 
沒有正確的攸關資訊,將無法洞察問題的本質,做出對的判斷。落實《企業策略的終極答案》所建議的作業價值管理系統,能為公司提供優質的管理資訊,創造競爭優勢。
――東海大學會計學系副教授 劉俊儒
 
吳教授提出的作業價值管理AVM,以客觀數據為基礎,有利於形成共識與溝通;呈現作業活動間的因果關係及互動性,形成系統思考、消除部門主義;能及早發現問,追蹤趨勢;協助管理者專注於重大長期議題,提升高階管理者的能力和價值;讓個人及組織變聰明,既見林(長期競爭力)又見樹(成本迷思)。
――明門實業董事長 鄭欽明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AVM的精髓及創新――知的層面
第二章  AVM「資源模組」的觀念及原則――知的層面
第三章  AVM「作業中心模組」的觀念及原則――知的層面
第四章  AVM「作業模組」的觀念及原則――知的層面
第五章  AVM「價值標的模組」的觀念及原則――知的層面
第六章  AVM的智財權――知的層面
第七章  AVM設計前的診斷及規畫――行的層面
第八章  食品業實施AVM案例:日正食品――行的層面
第九章  通路業實施AVM案例:普祺樂實業――行的層面
第十章  過濾設備業實施AVM案例:旭然國際――行的層面
第十一章 貿易業實施AVM案例:勇昌貿易――行的層面
第十二章  結論
附錄一:作業價值管理詞彙集----AVM字典
附錄二:政治大學商學院「整合性策略價值管理」研究中心(iSVMS)對AVM之推廣情況

 

 


 


作者簡介

吳安妮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會計博士,政治大學會計系講座教授。研究專長為作業價值管理、平衡計分卡及智慧資本。講座教授吳安妮在著名的The Accounting Review、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AO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CAR)、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MJ)、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 (ISR)、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及Leadership Quarterly等會計及管理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美國會計協會(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出版的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期刊論文中,統計世界會計學者的學術表現,講座教授吳安妮在管理會計領域名列亞洲第一,也是臺灣唯一進入世界百大排名的會計學者。
她提倡「學問有用論」,致力於產學合作,曾執行多項產學合作計畫案,輔導多家公司實施作業價值管理、平衡計分卡或智慧資本,為業界帶來巨大的效益。並曾榮獲教育部「學術獎」及「產學合作獎」、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三次)及「傑出特約研究員獎」、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創新菁英女傑組首獎,以及政治大學「玉山學術獎」(三次)及「仲尼傑出教學獎」等。她整合策略、平衡計分卡、作業價值管理及智慧資本,形成「整合性策略價值管理系統(iSVMS)」,已取得美國、臺灣及中國大陸的商標權,她於2010年獲得臺灣的「策略性智慧資本評估管理模組(SICEM)」新型專利,於2016年獲得臺灣的「區域智慧資本之管理系統及其方法」發明專利,她為發明人之一。於2017年獲得臺灣及大陸的「作業價值管理(AVM)」之商標權以及2019年獲得臺灣的「作業價值管理(AVM)」發明專利,又於2020年獲得臺灣的「顧客價值管理(CVM)」發明專利。已發表近二百篇實務性文章,著有《策略形成及執行:以BSC為核心,為企業創造「利」與「力」》、《作業基礎成本管理:知行合一論》等書。

相關著作:《企業策略的終極答案:用「作業價值管理AVM」破除成本迷思,掌握正確因果資訊,做對決策賺到「管理財」》《策略形成及執行:以BSC為核心,為企業創造「利」與「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cesfaces 的頭像
    facesfaces

    臉譜出版部落格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