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字體徹底解析
2-1 Helvetica
馬克斯.米丁格 / 愛德華.霍夫曼

活字版本的Helvetica是於1957年時,由當時具有近400年歷史的瑞士Haas活字鑄造廠所發售(以下統一簡稱Haas公司)。該款字體在當時被稱為Neue Haas Grotesk(Haas公司的新怪誕體),但為了要讓名字更通用於國際,所以後來被改名為「Helvetica」,是拉丁語中「瑞士的」之意,並沿用至今。此篇正是要跟各位介紹這款上市超過50年,人氣度卻仍歷久不衰的字體。


▲金屬活字的Helvetica

在Helvetica上市50週年的2007年,一部講述Helvetica開發過程的紀錄片《Helvetica》(由蓋瑞.胡斯崔特[Gary Hustwit]執導)上映並引起不小的話題;再加上拉斯.繆勒(Lars Müller)的著作《Helvetica Forever》,刊載了不少當時的書信以及字體樣本等相關文獻,得以讓人一窺Helvetica不為人知的製作祕辛。總合目前得到的資訊來看,其實製作Helvetica的設計師不只一人,正如繆勒在其著作中所述「該字體有兩位父親」;也就是說,除了一般所熟知的設計師馬克斯.米丁格(Max Miedinger,1910–1980)以外,擔任其設計指導、時任Haas公司經理的愛德華.霍夫曼(Eduard Hoffmann,1892–1980)也功不可沒。

該紀錄片裡,曾任萊諾字體公司經理的邁克.帕克(Mike Parker)也如此證實:「越深入了解Haas公司,就會越清楚霍夫曼的重要性。他不僅刻意居於幕後,也不願提及他任何助人的事蹟。」(註2)根據沃爾特.格萊斯納(Walter Greisner)的說法,「Atypl(國際文字設計協會)在1980年代要製作字體一覽表時,Stempel公司提議將米丁格跟霍夫曼兩人同列為Helvetica的製作者,當下也沒人表示任何異議。」而且,他還針對米丁格晚年受到不佳待遇一事提出平反。聽說Haas公司的高層每季都會主動以支票形式發放津貼給他,直到他去世為止(註3)。

米丁格曾以排版師傅的身份,待過數家印刷工廠,1946年時開始擔任Haas公司的銷售員,並於1954年時以字體設計師身分在該公司推出了襯線粗厚的標題字體Pro Arte。後來又於1956年時移居蘇黎世,成為一名獨立的自由平面設計師,且在同一年的秋天與霍夫曼合作開始製作Neue Haas Grotesk。

根據兩人的來往書信,一開始是從Halbfett(相當於現在的Bold粗度)的20 pt開始著手。在當時,因為swiss typography流行而人氣高漲的Berthold公司是其頭號競爭對手。在開發的程序上,是由米丁格先畫出新的設計圖,再將其縮小並同時對照Akzidenz-Grotesk 20pt的活字來做檢討跟設計調整;設計的方針上,則是比Akzidenz-Grotesk粗一圈、x字高稍高,然後字間設計得偏窄。雖然Haas公司在1943年時就曾推出過一款無襯線字體Normal-Grotesk,但他們並沒有將其列入比較對象。

從這張最早的試做字樣裡可得知,兩款字體排版起來的間距緊湊度不太一樣。他們所設定的目標,不在於模仿現成活字,而是要削去19世紀的老氣風格,將設計變得更具現代都會感。Helvetica在後來擴展字型家族時,也是一直依循此方針做為設計的基礎。不過,米丁格只負責Fett(相當於現在的Black)、Mager(Roman)、Mager Kursiv(Italic)的製作。

在經過反覆測試後,Neue Haas Grotesk終於在1957年6月於瑞士洛桑召開的「graphic 57」展示會上正式發表。但在這之後,米丁格又製作了數種大寫R的造型,並重新設計了小寫a;也就是說,被普遍認為最能代表Helvetica特徵的大寫R跟小寫a,其實不是最終的設計。看過後來1960年代Haas/Stempel公司所推出的聯合字體樣本也可以發現,裡面正寫著用作替換字符的大寫R是需要「特別訂購」的。關於這部分,與同樣在「graphic 57」展示會上由法國字體公司所推出、以擁有21款字型家族的華麗陣容出場的Univers(p.104)有著很大的差別。

後來,為了迅速因應市場需求,整個字型家族在1960年代時再加入了不同字寬版本的變體,但並非全為原創。我手上剛好有Haas公司於1956年推出的Breite fette Normal-Grotesk字體樣本,對照1960年代Helvetica金屬活字樣本中的Breite fette Helvetica後會發現,有一部分居然是完全相同的,而這款Normal-Grotesk是Haas公司在Helvetica誕生之前就已推出的字體。同樣地,亦是由該公司所出品的字體Commercial-Grotesk也在經過許多修改之後成為了Helvetica的窄體。也就是說,Haas公司將以前製作過的字體,取其部分變成了Helvetica。Helvetica這款活字並非短時間內一次性地完成,而是在發售之後經過數次的設計變更,再陸續結合自家公司其他字體,非計畫性地緩慢成長茁壯而成。


▲數位字型的Helvetica

接著來看數位版本的Helvetica設計。若將金屬活字的Helvetica與數位化的Helvetica及Neue Helvetica相比較的話,會發現普通字寬的字形設計其實沒什麼差別,但寬體版本的小寫字母r、t等處的設計則與金屬活字Breite fette Helvetica相異。因為數位版本的Helvetica有考慮到字型家族的整合性而對字形進行了諸多修正調整,以至於跟活字時代的設計版本會有所不同。迄今已上市超過半個世紀而仍然暢銷的Helvetica,細節其實一直不斷變化著。

同樣是數位版本的舊版Helvetica跟Neue Helvetica,若仔細觀察可以看出一些細節上的差異,但兩者最大的區別其實是在義大利體。舊版Helvetica字型家族裡的斜體稱作「Oblique」,而Neue Helvetica則稱作「Italic」。以下讓我為各位說明Oblique和Italic的差別。

在金屬活字時代, Oblique一般是指多數無襯線體裡的單純傾斜設計,而Italic則是指留有手寫體筆法的設計。在數位時代的今天,將外框物件直接施以傾斜所製作出來的字體就稱Oblique,舊版Helvetica正是典型的例子。這種字體使用於一般事務性質的文章上問題不大,但用於標題字等需要將字放大顯示的情況下,曲線部分的扭曲也會隨之放大而一清二楚。

左圖是經過文字外框化後,曲線左右錨點的顯示狀態。舊版Helvetica的Oblique只是單純將直立的設計施以傾斜,以至於讓字形產生扭曲,這就是數位字型的Oblique;相較之下,Neue Helvetica Bold Italic的錨點則依然維持直立,且對曲線的細節有做好視覺補正,這種「錨點直立、曲線細節有經過視覺補正」的字體,才是數位字型裡所謂的「Italic」。

對於Oblique,就廠商的立場而言,可能會推拖說「在急速擴增的數位字型市場需求下,為了保持供需平衡而必須如此」。當然也有人認同說「這樣的製作是當時為了快速因應市場而不得已的權宜之計」。事過境遷,「先求有」的舊思維已成過往,如何求好的時代已來臨。為了追求更美的排版,在字型的選用上應該使用Italic,而這也是開發Neue Helvetica的目的之一。但是,Neue Helvetica的寬體和窄體卻依然是Oblique,只有正常字寬的版本有Italic,因而導致一個字型家族裡同時混有Italic和Oblique的雜亂情形。正常字寬的版本在設計上明明花費了不少心力,其他字寬的版本卻沒法同時跟進,實在是有些可惜。即使窄體的曲線設計因為較為修長而缺陷沒那麼明顯,但我還是由衷期盼有朝一日可以推出真正的義大利體。

Helvetica在1957年發表時,完成度還不高,在經過半個世紀的歲月琢磨,成長依然遲緩。即便如此,卻可以從日常雜貨到高級時裝品牌都見其蹤影,說起來還真不可思議。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款字體不會過於老氣,卻又不會過於工整的特性使然吧!

 






《歐文字體2:經典字體與表現手法

臉譜7月_歐文字體2_立體書封        

出版時間︰2016.07.05
作 者小林章

定 價︰550元


--所有設計者絕對不可不知的歐文字體知識--
各風格字型表現實例解說+經典歐文字體徹底剖析+國際字體設計大師珍貴深度訪談

《字型之不思議》作者、Monotype字體總監--小林章
從東方人視角撰寫的歐文字體專業教本《歐文字體》系列第二部

「對於已經知道不少字型知識的人來說,或許會進而想知道更多的字型運用方法,亦或是想深入理解那些字型的原作設計師的設計概念是什麼。這本書就是為了這些想了解更多的讀者們而存在的。」──小林章


字體運用沒有一定的規則可循,但透過觀察現有的經典案例,以及理解各款經典字體的來由、演進與相互比較,就能逐漸學會如何隨心所欲的運用字體,讓設計完美呈現想像中的風貌。


本書為國際知名字體公司Monotype字體總監小林章,專為歐文字體使用者所寫的入門系列「歐文字體」的第二部作品。全書共分為兩大章:

第一章為「字型表現入門」,著重於如何透過字體運用呈現各種你所希望的風格。從呈現高級感、親和力、信賴感、引人食欲的字體,到表現英國、德國、法國,甚至是1970年代的風情,使用什麼類型的字體能達到你想要的效果?為什麼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運用訣竅為何?其中字距、大小等細節該注意什麼?作者使用豐富的實際照片、圖示及清晰易懂的文字說明,不只讓你學會用什麼、怎麼用,更能理解其背後的原因而能進一步自我變化發揮。

第二章為「經典字體徹底解剖」,作者挑選了共十六款最經典、暢銷的歐文字體,包括「Helvetica」、「Adobe Garamond」、「Garamond Premier」、「Palatino」、「Zapfino」、「Univers」、「OCR-B」、「Frutiger」、「Galliard」、「Big Caslon」、「Georgia」、「Snell Roundhand」、「Shelley Script」、「ITC Bodoni」、「Shuriken Boy」、「Bello」,除了介紹各款字體的設計起源、製作過程、各版本的演進與比較,更實際訪問到各款字體的設計者或關係人,包括字體設計大師阿德里安‧弗魯提格(Adrian Frutiger)、赫爾曼‧察普夫(Hermann Zapf)、馬修‧卡特(Matthew Carter)、薩姆納‧斯通(Sumner Stone)、羅伯特‧斯林巴赫(Robert Slimbach)、約阿希姆.穆勒.蘭斯(Joachim Müller-Lancé)、Underware工作室,暢談他們如何發想、設計,以及字體設計背後的各種祕辛。

不論你只是對字體感到好奇,或者是設計相關科系學生、設計領域工作者,甚至未來也想成為一名字體設計師,本書將能讓你深度理解歐文字體使用方式,從細節到整體全面掌握,大幅增進你的設計力及鑑賞力。


國際設計名家共同力薦
--

「衷心希望對設計有興趣的人能與它隨時為伴。」--字體設計大師 阿德里安.弗魯提格(Adrian Frutiger)

「不只是入門,這是一本能夠幫助設計工作者的全面指南。」--字體設計大師 赫爾曼.察普夫(Hermann Zapf)

「這是一本由熱愛歐文字體的人所寫成的書。邏輯清晰、深入淺出,讀完後,終於揭開了長久以來歐文字體的神秘面紗,總算能暢快開心地製作歐文排版了。」--平面設計名家 葛西薰(Kaoru Kasai)

「我從這本書裡,可以感受到小林先生是如何認真地整理出與字體設計相關的有用資訊,同時,更能理解他是如何打從心底熱愛多采多姿的字體排印設計世界。他不僅知識豐富且帶有滿腔熱忱,絕對是這個時代裡最好的字體排印設計領航員。」──字體設計大師 馬修.卡特(Matthew Carter)

「各種歐文字體是在何時何地誕生,現在又是以怎樣的形式使用、活躍於世界?本書是第一本對此深入淺出進行解說的讀物。它讓專家與業餘者總算能夠從同樣的起跑點出發了。」──書籍裝幀名家 祖父江慎(Shin Sobue)

 

 

    目 錄    

給台灣讀者的話
推薦序 馬修.卡特(Matthew Carter)
前言

那些海外日常生活裡的字體

第一章 字型表現入門
表現高級感的字體(上)
表現高級感的字體(下)
表現親和力的手寫風字體
引起食慾的字體
表現英國風情的字體
表現德國風情的字體
表現法國風情的字體
能給人信賴感的字體
表現1970年代的字體

第二章 經典字體徹底解剖
Helvetica
Adobe Garamond/Garamond Premier
Palatino
Zapfino
Univers
OCR-B/Frutiger
Galliard
Big Caslon/Georgia
Snell Roundhand/Shelley Script
ITC Bodoni
Shuriken Boy
Bello

後記
參考文獻
索引

 

 

    作 者    

小林章|Akira Kobayashi

畢業於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科,1983年開始在寫研公司設計照排字模(照相排版用的文字設計)的工作。後來深感歐文字體知識的不足,於是毅然辭職,在1989年遠赴英國倫敦一年半,學習歐文書法與字體排印學。 
1998年和2000年,兩度獲得世界大型字體比賽首獎,因而於2001年春天,被招聘至德國Linotype公司(現合併至Monotype公司)擔任字體設計總監。目前主要工作是字體設計的製作監督、品質控管,以及新字體的企畫等等,也與赫爾曼‧察普夫(Hermann Zapf)、阿德里安‧弗魯提格(Adrian Frutiger)等知名字體設計大師共事,著手進行多款字體名作的改良。除本書外,另著有《字型之不思議》、《街道文字》、《歐文字體1:基礎知識與活用方法》

  

    譯 者    

葉忠宜︱選書•翻譯︱筆名Tamago︱

2007年赴日學習平面設計與藝術攝影。2012年畢業於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研究所。2015年成立「卵形OVAL」設計工作室。在策畫引進並翻譯字體設計師小林章的數本著作,包括《字型之不思議》(2013年)、《歐文字體1:基礎知識與活用方法》(2015年)、《街道文字》(2015年)、《歐文字體2:經典字體與表現手法》(2016年)後,開始統籌製作日本字體設計專業雜誌《TYPOGRAPHY字誌》(2016年)的中文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