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寫藝術:評論與專欄(節錄)

 

藝術無所不在,不論是從事藝術工作——表演、舞蹈、繪畫、寫詩、演奏樂器——或是走進劇場、音樂廳、畫廊、博物館去尋找藝術,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豐富。我們也會想閱讀有關藝術的文章——無論是什麼地方的藝術—以免跟當代的文化浪潮完全脫節。

 

新聞報導達成了一部分這個工作——採訪新上任的交響樂團指揮、新建博物館的建築師或策展人的巡迴講座——其中的寫作方法跟本書已經討論過的其他寫作形式一樣:描述新的博物館是如何設計、籌資、興建,跟說明伊拉克如何差一點就製造出原子彈的原則並無二致。

 

但是如果不僅止於外在,而是寫到藝術的內涵——評價一部新作品、評估一場演出、認定什麼是好什麼是壞——那就需要一套特殊的技能與專業的知識體系。簡單來說,你必須成為評論家——幾乎每一位作者在某種程度上都希望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小鎮記者成天夢想著編輯會指派他們去採訪即將到當地場館來演出的某位鋼琴家、某個芭蕾舞團或劇團,等到這個夢想中的時刻到來,他們會迫不及待地搬出在大學時代好不容易學會的艱澀字眼——「intuit」(憑直覺知道)、「sensibility」(情感)、「Kafkaesque」(卡夫卡式的)——向全國讀者炫耀,表示他們知道音樂的滑奏與舞蹈的雙腳騰躍交叉有什麼不一樣,他們在易卜生的作品中能夠破解的象徵比易卜生本人還要多。

 

這是一種激情。評論文章是讓新聞記者可以展現最花俏步伐的舞台,也是讓機智幽默的才子得以揚名立萬的所在。美國話裡充斥著各類的雋語金句(例如:「她表現出從A到B的全音域情感」),全都是由桃樂蒂.帕克(Dorothy Parker)和喬治.考夫曼(George S. Kaufman)這類的名家鑄造出來的,而他們的名聲也有一部分是因此得來的;這樣的誘惑太大,只有聖人才能抗拒,否則誰不想犧牲幾個沒有才華的業餘藝術家來出名呢?我特別喜歡考夫曼暗示雷蒙.麥希(Raymond Massey)在《伊利諾州的林肯》(Abe Lincoln in Illinois)一劇中把主角演得太過頭的說法:「直到他被暗殺了,麥希才終於心滿意足。」

 

然而,真正的才子很少見;一千名射手拉弓射箭,大約只有一支箭能夠真的飛出去命中目標,其他的箭大概都落在射手腳邊。再說,如果你只想用一些機鋒雋語來寫嚴肅的評論文章,那未免也太簡單了,因為能夠流傳至今的機鋒雋語多半都是殘酷的毒舌評論,畢竟埋葬凱撒比歌頌他要容易得多——對付埃及艷后克麗奧佩托拉也是一樣。但是如何用不流於陳詞濫調的文字說明為什麼一齣戲是好戲,那才是這一行裡最困難的任務。

 

所以,千萬不要誤以為寫評論是出名的捷徑,這份工作也不像一般人所想的那麼有影響力。或許只有《紐約時報》的每日劇評有足夠的影響力可以捧紅或砸掉一齣戲;樂評家幾乎使不上勁,因為他們寫的是一連串消失在空氣中的音符,永遠都不會以完全一樣的方式再演奏一次;文學評論家也從來無法阻止暢銷書排行榜變成孕育丹妮爾.絲蒂爾這一類作家的溫床,因為他們無從「憑直覺知道」這些作家的「情感」。

 

因此,我們應該嚴格區分「評論家」(critics)與「評介員」(reviewers)。評介員替報社或暢銷雜誌寫文章,主要是介紹一個產業的產出作品——比方說,電視業、電影業,或是出版業中愈來愈多的烹飪書、健康書、實用工具書、「口述筆錄」書、禮物書和其他林林總總的商品項目。評介員的工作主要是報導,而不是做美學評斷。你是代表一般民眾去探知:「這齣新的電視劇是講什麼的?」、「這部電影會不會太淫穢,不適合小孩子看?」、「這本書真的會改善我的性生活或是告訴我如何做巧克力慕斯嗎?」想一想,如果是你要花錢去看一場電影,去找臨時褓姆來照顧小孩,去一家好餐廳吃一頓講了很久都還沒實現的晚餐,你會想要知道些什麼?如此一來,你肯定會讓你的評介文章簡單易懂,不會像是評論一齣契訶夫新戲那樣的咬文嚼字。

 

不過,還是有一些同時適用於好的評介文章與好的評論文章的條件。

 

第一,評論家應該喜歡——或者說喜愛會更好一點——他們所評論的媒介。如果你覺得電影很蠢,那就別去寫電影,因為讀者應該得到影迷級的評論,帶給他們豐富的電影知識、熱情,甚至偏見。評論家當然不必每一部電影都喜歡,畢竟評論只是一個人的意見,但是他應該「想要」去喜歡他所看的每一部電影,就算結果讓他失望比開心的時候多,那也是因為電影沒能完全發揮潛能,這跟評論家從一開始就高高在上,什麼都討厭並且以此為傲有所不同;那種評論家在還沒有聽完「卡夫卡式」這幾個字前就感到厭倦了。

 

第二個原則是:別洩漏太多的故事情節。不管跟讀者說什麼,只要足以讓他們決定這是不是他們會喜歡的故事型態就可以了,千萬別說太多,破壞了他們欣賞的樂趣——通常只需要一句話就夠了。「這部電影講述一名行徑詭異的愛爾蘭神父找了三個打扮成妖精的孤兒到村子裡作怪,村子裡有個邪惡的寡婦,在家裡藏了一甕金子。」打死我都不會去看這部電影——我已經看夠了舞台和銀幕上的「小小人兒」——但是我相信很多人不像我這麼古怪,所以會有大批觀眾蜂擁進電影院,所以千萬別洩漏故事情節中的每一個轉折,尤其是有趣的橋下怪物,以免破壞了觀眾的興緻。

 

第三個原則是使用明確的細節,避免講得太籠統,因為講得太籠統就等於什麼都沒說。「這齣戲從頭到尾都很精采」就是評論家的典型句子。但是它究竟是怎麼個精采法?你眼中的精采或許跟別人又不一樣。所以,最好是舉幾個例子,讓讀者自己去判斷精采的程度。以下這兩段文字分別出自兩篇影評,評論約瑟夫.羅西(Joseph Losey)執導的一部電影:(1)「這部電影試圖表現文明而有所節制,摒棄了低俗的可能性,卻誤以為沒有血腥就是有品味。」這句話講得很含糊,我們只能大致知道這部電影的基調,卻沒有任何可以讓我們聯想的畫面。(2)「羅西採用的風格讓我們從燈罩看出凶兆,在餐桌擺設中找出特別意涵。」這句話就很具體——我們知道這究竟是哪一類的藝術電影,幾乎可以看到鏡頭在水晶餐具上流連不去,慢慢地研究其隱喻。

 

以寫書評來說,這就表示讓作者自己的文字來證明你的看法。別只嫌湯姆.伍爾夫的風格俗艷華麗,引述一、兩段俗艷罕見的句子,讓讀者自己看看到底有多詭異。在寫劇評時,也不要只說舞台布景多「驚人」,描述一下布景有幾層,形容一下燈光運用是如何地靈活,如何協助演員上下場,如何有別於傳統的舞台布置;讓你的讀者有如置身戲院,幫助他們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

 

最後一個要小心的地方,就是避免使用著迷狂喜的形容詞,每個評論家在看到入迷時,往往會不成比例地使用這類的文字——如:「enthralling」(引人入勝的)、「luminous」(光輝燦爛的)。好的評論文章需要精簡生動的風格來表達你的所見所思。堆砌詞藻的形容詞讓人讀來喘不過氣,《時尚》雜誌(Vogue)最喜歡使用這種裝腔作勢的風格來形容最新的發現:「我們剛剛聽說在柯蘇梅爾有個最最迷死人的小小海灘!」 

 

好了,講了這麼多關於評介文章的事以及比較簡單的規則,那麼嚴肅的評論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寫評論文章是一件嚴肅、知性的事,其目的是拿嚴肅的藝術創作跟同一種藝術媒介以前曾經創作的其他作品或是同一位藝術家的其他作品相比,放在歷史脈絡中給予評價。這倒不是說評論家只能局限在小眾的純藝術作品,他們還是可以選擇像《法網遊龍》(Law & Order)這樣的商業節目,來評論美國社會與價值取向。但是整體而言,他們不想把時間浪費在沒有意義的瑣事上。評論家自認是學者,只有他們那個領域裡的思想遊戲才會讓他們感興趣。















《非虛構寫作指南:從構思、下筆到寫出風格,橫跨兩世紀,影響百萬人的寫作聖經

     臉譜5月_非虛構寫作指南_立體書封+書腰(0423)     

      

出版時間︰2018.05.03
作者︰
威廉.金瑟(William Zinsser)
定 價︰450元

 

四十年暢銷百萬冊.非虛構寫作殿堂級教本

《非虛構寫作指南》是給整個世代寫作者的一部聖經,如果你想找到訣竅,寫出簡潔又有渲染力、說服力的文章,這本書就是你要的。──《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美國英文、新聞相關科系及寫作課程必讀指定教材
★美國亞馬遜書店近八百名讀者平均4.7星好評,高居排行不墜
Goodreads書評網站近一千三百則評論,一萬七千次評價,平均高達4.25星
★《紐約時報》、《圖書館期刊》、《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杜伯納(Stephen Dubner)、經濟學家曼昆(Gregory Mankiw)...各方好評盛讚推薦

王聰威(雜誌人與小說家)
李取中(《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李振豪(作家 湖南蟲)
李維晏(國立臺灣大學寫作教學中心主任)
何榮幸(《報導者》總編輯)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作者、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阿潑(非虛構寫作者)
馬欣(專欄作家)
陳建守(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
郭奕伶(《商業周刊》總編輯)
張翔一(《換日線》頻道總監 / 《天下雜誌》編輯部資深撰述)
須文蔚(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主任)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推薦

→什麼是好的寫作?好的寫作是有生氣的,兩個最重要的特質是「人味」與「溫度」。
→「我是為誰而寫?」答案是:你是為你自己而寫。千萬別設想你有一群廣大的讀者,每一個讀者都是不一樣的人。
→強加的風格就像禿頭戴了一頂假髮,讀者一眼就會看出你在裝腔作勢──讀者要的是真心跟他們說話的人。
→大部分的文章初稿都可以刪掉一半,也不會減損任何訊息或是喪失作者的聲音。
→一篇文章如何結束遠比大部分作家認為的更重要得多。完美的結語必須讓讀者感到驚訝,但又合情合理。
→幽默是非虛構類作家的祕密武器,很少有作家知道幽默通常是他們在闡述重要觀點時最好的──有時還是唯一的工具。……

不論在什麼時代,透過什麼媒介或語言,好文章都有著共通的特質,要寫得好,也有法則可循。透過這本書,美國一代非虛構寫作名師威廉.金瑟想告訴你的,就是這些根本的寫作關鍵。

威廉.金瑟曾任教於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多年,也曾擔任美國最大圖書俱樂部編輯,並為各頂尖雜誌撰稿,在寫作、編輯、評論、教學上都有豐富的經驗,因此能夠精準指導各領域、從入門到進階的寫作者,寫出忠於自我、打動人心的非虛構作品。而這本被《紐約時報》奉為「寫作者聖經」、已暢銷四十年不墜的《非虛構寫作指南》,正是他長年經驗與思想的集結。

「雖然這本書講的是寫作,但是絕對不是只寫給作家看的:書中的原則適用於任何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要寫東西的人。」

在書中,他將寫作的精要分為「原則」、「方法」、「形式」、「態度」四大部分,拆解寫出好文章的竅門,並進一步實際說明七大非虛構寫作領域的書寫技藝,以及解析經典文章好在哪裡,可以如何借鏡──

˙人物訪談裡最生動的文字,莫過於某人講述他在想什麼或做什麼──而且是以他自己的話來說。
˙寫科技領域時,寫出「線性結構」的句子才是王道,並要想像它是一個倒金字塔,從狹窄的事實開始著手。
˙商務上的寫作也可以有點溫度:多用第一人稱和主動動詞。要記得讀者認同的是人,而不是「獲利率」這樣的抽象名詞,或是沒有生命的句型結構。
˙藝術評論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出個人觀點且堅定表達立場,不能到了最後一刻突然規避問題,削弱文章的力道。……

在書中,金瑟以清晰溫暖的筆法和我們分享他對寫作的所有心得,毫不藏私。只要你想學習寫作,不論想寫的是人物、地方、科技、商業、運動、藝術或是你自己,這本書都將給你實際指引,教你如何寫出有人味及溫度、獨具風格的好文章。

各界好評讚譽

編輯的工作似乎都在跟平凡無奇的述說方式奮鬥,太多華麗、誇飾、情緒般的文字往往讓許多扎扎實實的人、事、物在文章裡看起來倒像是個虛構的故事。我們「努力」寫出一個已經存在的事實,卻讓瑣碎旁生的文字掩蓋了單純真實的細節,而那往往卻是最觸動人的部分。《非虛構寫作指南》是我極度推薦的一本書,我從這本書中所得甚多。「好的散文作家應該也是半個詩人,永遠都要聆聽他們所寫的文字。」感謝威廉.金瑟這本如詩般的寫作指南。
──李取中(《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寫作真的可以教嗎?寫作可以像數學套入公式解題?像才藝熟能生巧?像運動以勤補拙?甚至像練武,有任督二脈可以打開?老實說,我心底是很懷疑的,這裡講的可是大量勞動都發生在腦中的寫作啊!直到我看了《非虛構寫作指南》,發現許多觀點,和當記者時前輩的指點雷同,才知道其中是有通則的。這本書,就收錄了大量通則,簡直是攻略一般的武林祕笈——更棒的是,即使裡頭沒收到你能用的,閱讀本身就是萬用,你怎樣都不會空手而歸。
──李振豪(作家 湖南蟲)

在琳瑯滿目、換湯不換藥的寫作書山中,總算看到了驚喜!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嘆了幾次:「沒錯,這是這樣!」作者巧用生動小故事,四兩撥千斤地解釋了艱澀、深沉的寫作基本概念,讓教了學術寫作十年的我,不得不驚嘆一句:「高招!」
──李維晏(國立臺灣大學寫作教學中心主任)

在美國留學之後(深受美式寫作訓練震撼之後),我痛定思痛檢討自己的中英文寫作,面對我筆下累贅、浮誇、矯情等等毛病。《非虛構寫作指南》這本書的作者以及跟他同輩的教育家對我啟發甚鉅。我一直對大學內外的學員強調「一再修改自己稿件」、「文字務必簡明扼要不要花俏」的寫作法則。這些法則不但提升碩博士論文寫作者的論文品質,也造福各種科普、哲普、部落格作者。我樂於指定《非虛構寫作指南》做為各種校內外課程的教材。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作者、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懷著閱讀一本「嚴肅寫作指南」的心理準備,翻開《非虛構寫作指南》,意外感到親和,很像一個與你一起有著困擾、找不到突破點的寫作伙伴陪你聊天一樣,又或者是一個不鬆懈、資歷豐富的編輯從旁指引你那般,讓我得到某種「知音」感--尤其他不斷指出的問題都是你的疑惑時。啊,原來這個關卡不是只有我獨有。作者非常細心且有耐心地,從細節開始談起非虛構寫作的思考與方法,任何人都能在這本書裡學習不少東西。
──阿潑(非虛構寫作者)

在近年來的臺灣媒體界,「非虛構寫作」被喊得漫天作響,儼然成為一股新興的風潮。「虛構」(fiction)一詞同時對應著「小說」,然而,非虛構(non-fiction)絕非虛構之外的東西。一位擅寫非虛構作品的寫手,投注的心力絕不遜色於小說家的想像力。展現在讀者眼前的《非虛構寫作指南》,正是這個行道的實際操演手冊。
──陳建守(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

在出版市場上,紀實書寫銷售越來越好,學校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在地與真實任務的寫作。本書以寬廣的視角,提供區域書寫、傳記、家族書寫、科普、公關、運動文學與藝術評論等密笈,最重要的提醒是:要以有個性的筆調,幽默以對。相信有此寶典,走進紀實書寫絕非難事。
──須文蔚(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主任)

寫字,有點難,因為他不僅涉及到如何表達,也反應出你如何思考?如何待到萬物?如何敏感細緻?以及,你能否自我整理?自我突破?自我反思?還有,你是否能夠親近你要書寫的對象?要跟他保持什麼樣的關係?看完這本書,並不會讓你立即變成偉大的作家,但,你一定能好好思考上頭的問題,並且有機會成為會「寫字的人」。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非虛構寫作指南》是給整個世代寫作者的一部聖經,如果你想找到訣竅,寫出簡潔又有渲染力、說服力的文章,這本書就是你要的。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在《非虛構寫作指南》問世之前,沒有一本寫作指南寫得如此之好且具有這麼高的可讀性,對語言的熱愛與尊崇充溢於字裡行間。
──《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目 錄  

第一部 原則
第一章 交流
第二章 精簡
第三章 贅字
第四章 風格
第五章 讀者
第六章 文字
第七章 用法

第二部 方法
第八章 一致性
第九章 導言與結語
第十章 零星建議

第三部 形式
第十一章 非虛構文類的文學
第十二章 寫人:訪談
第十三章 寫地方:遊記
第十四章 寫自己:回憶錄
第十五章 寫科技
第十六章 商務寫作:工作中的寫作
第十七章 寫運動
第十八章 寫藝術:評論與專欄
第十九章 寫幽默

第四部 態度
第二十章 自己的聲音
第二十一章 愉悅、恐懼與信心
第二十二章 別被成品綁架了
第二十三章 作者的選擇
第二十四章 寫家族史與家族回憶錄
第二十五章 盡力寫好

 



  作 者  

威廉.金瑟(William Zinsser, 1922-2015)
美國著名作家、編輯、文學評論者及教師。曾任教於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及紐約新學院大學,教授非虛構寫作,也曾擔任美國最大圖書俱樂部「每月一書俱樂部」編輯,並長年為美國頂尖雜誌撰稿。他撰寫出版過十八部著作,除了數本受到廣大歡迎的寫作教學書外,也有許多紀實作品,領域橫跨音樂、體育、旅行等。他於二〇一五年逝世於曼哈頓。

 

 

  譯 者  

劉泗翰
資深翻譯,悠遊於兩種文字與文化之間,賣譯為生逾二十年,譯作有《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愛的哲學課》、《性別的世界觀》、《物競性擇:你可以從動物身上得到什麼樣的「性」 啟示》、《喂,有人在嗎?》等三十餘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cesfaces 的頭像
    facesfaces

    臉譜出版部落格

    facesfac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