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政治爭論讓人焦慮?
大部分人會由政治信念來定義自己,是保守的右派或是激進的左派。我們喜歡認為自己是因為本著客觀與嚴格的思考後,才有現在的政治觀。對於當前熱門的議題,我們打從心底覺得自己的立場是正確的,完全無法瞭解反對者為什麼無法瞭解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想法當然是正確無誤的)。科學能夠說明這種困境怎麼發生的嗎?人類的生物本性有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之別嗎?
我們之前提過許多狀況中,某些遺傳變異會讓人容易具備某類人格特徵,政治傾向也不例外。研究指出,同卵雙胞胎之間的政治信念吻合程度,大於異卵雙胞胎,所以遺傳因子的確會影響我們的選票、汽車保險桿上的標語,以及偏好的網路新聞媒體。還有,從小就分開的同卵雙胞胎長大之後重新會面,在政治議題的看法也會相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政治學家詹姆斯.佛勒(James Fowler)甚至稱找尋政治傾向相關基因的研究領域為「基因政治學」(genopolitics)。
在多個實驗中,有一個基因和人們投票的關聯特別明顯。你可能已經猜到了,那就是本書之前出現過幾次的DRD4基因。你或許還記得DRD4基因所製造的蛋白質是一種多巴胺受體,這個基因的變異能夠讓人做出鋌而走險的行為,例如冒險、實驗,並且追求新奇的事物。就如同你推測的那樣,激進的自由派人士往往更容易帶有讓人冒險的DRD4 遺傳變異,保守派就少得多。基因會影響腦的結構,而接下來的內容將會提到,神經學家注意到,保守派人士和自由派人士的腦之間存在著有趣的差別。看來我們在頭一次見到競選海報之前,就已經在政治傾向上偏斜某一邊了。但是最近的一些選舉結果顯示基因不是唯一的影響因子。有些共和黨員跳過了國民基本教育,有些民主黨員不想要離開議院。
想要知道政治傾向是否為天生的,最好的方法之一是測驗年幼孩童的人格,然後數十年之後看看他們支持共和黨員還是民主黨員。我們運氣很好,這項實驗已經完成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傑克與堅妮.布洛克(Jack and Jeanne Block)對幼稚園的兒童進行人格測驗,並在二十年後找到這些人,提出政治意味濃厚的問卷。他們發現幼兒時期的某些特徵和將來的政治傾向有密切的連結:「現在比較傾向自由派的男性,在二十年前讀幼稚園的時候,老師的印象是機智靈巧、自動自發,以自己的成就為傲,充滿自信而且注重自我。比較傾向保守派的年輕男性在小的時候,幼教老師的印象是:明顯的越軌行為,覺得自己可恥而有罪惡感,很容易就覺得受到冒犯,面對不確定的狀況時會焦慮,不信賴其他人、深思熟慮、在壓力下思考僵化。
至於女性,研究發現:「比較傾向自由派的女性二十年前……由幼稚園評估時具備了一些特質:自信、健談、好奇,能夠放開表達自己的負面感覺,也能夠坦然接受奚落,聰明靈活、好競爭、自我要求高。比較傾向保守派的年輕女性二十年前還是幼稚園的小女孩時,評估者覺得她們:優柔寡斷、猶豫不定,容易受到迫害、羞怯愛哭、不擅表達自己、害羞、整齊清潔、常抱怨、遭遇模擬兩可的狀況時會焦慮與恐懼。
兩個政黨成員有些行為也有顯著的差異。你認為哪一黨的人比較喜歡穿硬領襯衫?哪一黨喜歡穿樂團襯衫?研究指出保守派的學生比較容易有燙衣板、旗幟和運動海報,房間整齊清潔。自由派的學生有許多書、世界地圖,聽的音樂五花八門,宿舍沒有那麼整齊。人格特質側寫指出,通常自由派的人心胸開放,富有創造力與好奇心,會追求新鮮的事物。保守派的人比較注重秩序、循規蹈矩、有條有理。總的來說,在有新證據時自由派偏好改變,而保守派偏向維持穩定、依循傳統。因此毫不意外,自由派的人往往保持懷疑,保守派的人容易有宗教信仰。
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的政治科學家約翰.希賓(John Hibbing)認為,保守派和自由派對於令人不悅的影像,或是造成干擾的聲音,產生的反應不同。保守派的人對於不悅的刺激,生理反應比較強烈。面對有威脅感的聲音和圖片反應比較激烈的受試者,偏好支持增加國防預算、死刑、愛國主義和戰爭。比較不容易受到干擾的受試者偏向支持對外援助、自由移民政策、和平主義和槍枝管制。
那些在電視上的保守派名嘴談話內容也和這些研究結果相符,幾乎都在大放恐嚇性的末世言論,他們的聽眾也因為對恐懼的反應過度而變得偏執。自由派的談話節目往往比較無聊,因為自由主義者通常更冷靜,內心平靜無波,但這個特徵的缺點是會低估真實的威脅。對於不確定的狀況,自由派通常能夠忍受,並且瞭解到各種議題的複雜性。保守派通常很快就有「輕易做出」的決定,因為他們的世界觀比較簡單而且黑白分明。這兩種方向並沒有哪一種比較好,有些狀況需要快速地決定,其他的則需要深思熟慮。在理想的狀況下,我們應該本著謙虛、誠實與正直,在兩種方式之間保持平衡。但是誰來監管這個充滿敵意的比賽呢?
自由派和保守派人士之間世界觀的差異,確確實實影響了公共衛生與政策。二○一七年有一項研究審視了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對於全美肥胖流行起因的看法。共和黨人往往認為是因為肥胖者生活型態不良以及缺乏意志力;民主黨人則認為這個議題更為複雜,並且知道基因是造成肥胖的原因之一。到頭來,共和黨人比較不喜歡政府去幫助肥胖的人,民主黨人比較偏好對甜食與含糖飲料徵稅,好遏止垃圾食物的銷售。其他的研究也確認了,在面對問題時,保守人士比較喜歡用更為廣泛的禁止措施以避免負面結果,自由人士則比較偏好針對目標加以解決,希望能夠有正面結果。
二○一○年,演員柯林佛斯(Colin Firth)才剛因在電影《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中飾演英國國王喬治五世而獲得奧斯卡獎提名,就對科學家拋出難題,要科學家搞清楚那些在熱門政治議題上和自己唱反調的人,「在生物本質上出了什麼差錯」。倫敦大學學院的神經科學家格萊特.里斯(Geraint Rees)接受了這項挑戰,他檢查了自由派人士和保守派人士的腦部結構,並且在發表研究論文時把柯林佛斯列為共同作者。
里斯發現這兩類人的腦部結構模式各有不同,研究人員由腦部掃描結果來判斷受試者是保守派還是自由派,正確機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二。保守派人士的杏仁核往往比較大(這個部位在恐懼和焦慮時會活躍起來),自由派人士的前扣帶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比較大,該區域負責了人類與生俱來的批判分析思考。研究中立派或是騎牆派人士的腦部結構與活動應該會很有趣。有些人可能會認為他們的杏仁核和前扣帶皮質比例相當、同樣活躍,這或許能使他們的恐懼和理性保持平衡。值得注意的是,習慣拖拖拉拉的人,杏仁核也比較大,這可以解釋他們為什麼老是拖延:害怕行動造成了不良結果。在政治中,可以說明為什麼保守派人士和自由派人士對於會打破平衡或是顛覆傳統的新點子,態度截然不同。
現在你知道那些梗圖為什麼無法打動政治立場不同的臉友了。因為你不是只想要他們能夠改變心意,而是要求他們改變大腦。上面種種研究結果指出,我們面對潛在威脅、壓力以及衝突時,人類腦部的結構深深影響了我們的反應,也影響了我們的政治傾向。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人類這個物種中有各式各樣政治傾向的人是很合理的。保守派善於察覺潛在威脅,自由派長於評估威脅,在彼此合作的社會中,這些互補的能力有助於謹慎地促進文明進展。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無法反抗挑起兩方爭鬥的極端者,也就不再尊重對方的長處。比起打破身分、傾聽另一方的憂慮並且好好思索,把對方斥為「陰謀論渾蛋」或是「自由派人渣」容易多了。我們必須要戒除由部落時代團體迷思引發的短暫多巴胺報償成癮,運用邏輯和理性達成折衷方案,好得到長期回報。一九九一年搖滾樂團「生活」(Live)警告生活在黑白分明世界裡的危險,現在我們應該要學習看到「灰色地帶的美麗」。
《我,為什麼會這樣?》:喜歡這些,討厭那些,從生物學、腦科學與心理學解釋我們的喜好、情緒、行為與想法,重啟一趟人類的認識之旅
出版時間︰ 2020.05.30
作 者︰ 比爾.蘇利文(Bill Sullivan)
定 價︰420元
你的思考不是你的思考,你的喜好也不是你的喜好
因為操控行為的,是你體內的科學。
從基因、微生物、激素和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
解釋人類行為與思考背後的科學影響力。
2019年BookBub夏季最佳書單
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大衛.伊葛門、《我們只有10%是人類》作者艾蘭納.柯琳 推薦
怪奇事物所 所長
張東君 科普作家
黃俊儒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黃貞祥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謝伯讓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推薦
一直以來,人類總相信自己對自身有完全掌控權,但其實我們可能連喜歡吃什麼都無法控制。小從對食物的喜好、選擇什麼樣的伴侶、容不容易物質上癮、是憂鬱還是樂天,大到對社會體制的觀點,其實可能都由不得我們決定,我們的意志能夠自主操控的範圍,其實比你所想的還要少。
那究竟是誰凌駕在我們的意志之上,控制著我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呢?答案是基因、微生物以及各種生物化學分子。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教授、《科學人》等媒體的專欄作家比爾.蘇利文將藉由本書帶你到各地的科學實驗室,探究近年在科學上的新進展。他以輕鬆的筆調與生活化的比喻帶你從表觀遺傳學、生物學、腦科學與心理學等面向,打破我們對自身的迷思,並注入新見解。
為什麼我們都喜歡當沙發馬鈴薯?
原來可能不是因為好吃懶做,而是基因搞的鬼。
為什麼有些老人脾氣特別暴躁?
原來可能是因為長年吞下的抗生素,殺死了腸道細菌而導致。
為什麼原本活潑溫和的人會突然性情大變?
原來不是因為著魔,而是得了一種自體免疫疾病。
為什麼父母經歷的恐懼會對小孩甚至孫子造成影響?
原來恐懼也能代代相傳。
為什麼有些人崇尚自由,有些人比較保守?
原來可能不是因為環境或教育,而是腦部結構不同。……
讀完本書後,你可能會問,既然如此,真實的自我存在嗎?我們可以脫離被這些自然力量控制的命運,反過來掌握自身嗎?今日蓬勃發展的醫學工程或許能為人類討回一點掌控權,但究竟科學家致力研究的基因編輯、表觀遺傳藥物以及腦機結合等尖端科技,能夠如何幫助人類在未來過上更好的生活呢?
對本書的讚譽
一場百年一遇的冠狀病毒瘟疫,讓我們見識到在醫學昌明的今天,人類仍輕易受制於微生物而被搞得七葷八素。然而,讀了這本有趣的書,會更瞭解到即使沒有哀鴻遍野的疫情,我們的行為和心理也早就飽受微生物的影響。除此之外,作者也幽默風趣地以自身經驗和故事,述說現代生命科學的諸多新發現,讓我們多方地認識自己,並且看見微生物、基因、環境等複雜交互作用帶給人類的全新可能性。──黃貞祥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蘇利文用淺顯易懂和讓人為之驚嘆的筆法,讓我們重新認識「真實的我到底是什麼樣子?」雖然我們很容易就相信是自己掌握了命運,但重新認識自己的內在外在其實受到了不可見力量的影響,會讓你大開眼界。──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博士、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作家、美國公共電視PBS《大腦》(The Brain)節目主持人
引人入勝。《我,為什麼會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是結合了哲學的科普書。它融合了作者的親切和智慧,讓我們瞭解自己這臺生物機器。它使我對於身處的大自然感到驚奇,並對那些被和怪癖聯想在一起的人感到同情。──艾蘭納.柯琳(Alanna Collen),《我們只有10%是人類》作者
作者介紹
比爾.蘇利文(Bill Sullivan)
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教授,研究遺傳學和傳染病學已經有二十年。現與妻子和兩名子女居於印第安那波利斯。
從事博士研究時,他發現了弓蟲(Toxoplasma gondii)體內的抗藥性基因。這種寄生蟲令他非常驚奇,至今依然是蘇利文實驗室的研究對象。博士畢業後,他曾到知名製藥廠禮來公司做過兩年的博士後研究,但後來仍舊決定返回學術圈。根據比爾自己的說法,是因為這樣他才能穿著牛仔褲和T恤去上班。
他為許多科普網站或出版品撰寫文章,包括《科學人》、《科學人Mind》、《宇宙》(Cosmos)、Salon.com、GotScience.org、What Is Epigenetics等。同時也是科學與醫學媒體平臺PLOS SciComm的編輯。2014年,他與友人共同建立科普網站THE ‘SCOPE,用輕鬆娛樂的方式暢談科學。
比爾在推廣科學知識上不遺餘力,他熱衷於面對群眾,講述各樣的科學新知。他也在達文西事業(The da Vinci Pursuit)擔任董事會成員,致力於連結藝術家、科學家和大眾,促進科學與藝術之間的對話。白天的比爾是個十足的科學家,但到了夜晚他又可以在所屬的樂團裡搖滾瘋狂整夜。
他深信科學對於社會的進步和未來福祉息息相關,但艱深的概念與術語不免令人生畏,因此推廣科學並不是項容易的工作。但比爾仍舊在這個領域勤奮耕耘不懈,他希望每位讀者也可以透過文字,感受與感染到他的熱情與愛好學習的心。
譯者
鄧子衿
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碩士。專職生命科學、食物以及醫學範疇的科普翻譯,曾獲得第九屆吳大猷科普翻譯獎佳作,雜誌譯稿散見於《科學人》與《國家地理》,近期的翻譯書籍有《藻的祕密》、《群的征服》與《毒特物種》等。
目錄
引言:見見真正的自己
第一章:會見打造身體者
第二章:認識自己喜惡的味道
第三章:瞭解自己的胃口
第四章:瞭解自己的癮頭
第五章:瞭解自己的情緒
第六章:瞭解心中的惡魔
第七章:瞭解你的伴侶
第八章:瞭解自己的心智
第九章:瞭解自己的信仰
第十章:瞭解人類的未來
結語:看見全新的自己
致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