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聖地的邊緣(節錄)
在印度所有的火車站,購票處和月台上的人似乎都比可能擠上火車的人多出三倍。人群之中有的全家出動,只是或坐或躺,好像無處可去的樣子。光線昏暗、塵埃、蒸汽、鳴著汽笛的火車和人群,形成一種騷動不安的氛圍。一些穿著紅衫的挑夫把我們的裝備搬到一台大型手推車上,然後經由兩台升降梯和一條鐵軌下的隧道,送到我們的月台。隧道就在地下水位之上,水在牆壁上汨汨流下,與挑夫汗水淋漓、駝著重物的身體匯合在一起。
「如果地獄像這樣,那一定很刺激。」喬說。
東方的人口之多,一直都讓我驚奇不已。成千上萬人在車站裡、在馬路上,一群又一群的人融入街道和黑暗之中,在人行道上靠著牆壁睡著。
一整夜,巨大的蒸汽火車載著我們北上。那種興奮、噪音和戲劇性的力道,我從小就記得。黎明來臨時,印度平原已經在我們身後。清晨斜射的光線勾勒出灌木覆蓋的山麓和山脊,空氣涼爽。儘管一路上歷經種種考驗和磨難,但我自得其樂,感覺愉快又放鬆。現在我們真的往山區走去了,唯一能做的就只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就像早期加瓦爾區山脈的探險家湯姆.隆斯塔夫(Tom Longstaff)的忠告:「旅行者必須學會活在每一個當下。」二十世紀初這位熱情十足、蓄著紅鬍的探險家是一九三○年代年輕登山者心目中的大師,喬和我常常談到他。
我們從哈瑞鐸爾(Haridwar)火車站走到巴士總站,那裡聚集了一大群又一大群的人。就像置身大部分的人群中一樣,我們覺得其中難免有一些我們無法信任的人。只有三個人,很難一邊搬裝備一邊顧著它們,所以我們一開始先把全部裝備集中成一堆,然後其中一人把一部分裝備搬到目的地,集中成第二堆,並且留下來顧著它。那天早上,我技高一籌。喬和帕爾塔自願當行李保鑣,而我則奔波在他們兩人之間,忙著搬運所有的裝備。
在一九○五年和一九○七年,湯姆.隆斯塔夫帶領他的遠征隊前往楠達德維保護區,他從平原開始徒步到山上,路程十分漫長;一九三○年代,提爾曼和希普頓從拉尼凱特(Ranikhet)到山區只花了一兩週時間;喬和我則是先搭巴士,再走個幾天就到了。
我們從哈瑞鐸爾搭巴士到瑞詩凱詩(Rishikesh),再搭乘小馬拉的兩輪輕便馬車到下一個巴士站。馬車承載過重,幾乎讓小馬懸在半空中。現在我們踏上印度教的主要朝聖之路往北走,朝著根戈德里(Gangotri)、凱達納特(Kedarnath)和柏德里納(Badrinath)三座神殿前進。我們從瑞詩凱詩搭巴士到斯里那加(Srinagar)。在這裡,我們錯過了前往喬希馬特(Joshimath)的最後一班車,於是住進政府經營的一間朝聖者山屋。山屋負責人堅持要我們填寫表格,透露很多我們個人的詳細資料。這可能是一個非常合理的要求,但表格、文件和規定讓我感到不安,尤其是在登山的旅途中。它們似乎既無用又礙事。
「對人口流動進行一些管制是必要的,」帕爾塔解釋說,「而且每個城鎮都有政府的健康服務診所和補給品檢查員。」
在山屋裡,雖然只有可以睡覺的木板,但是很乾淨,而且有洗手間。印度是個必須要調整自己才能適應的地方——慢慢地,我逐漸習慣人群總是圍繞在身邊、盯著我們,注視我們的每一個動作。我花了很多天才適應這種從歐洲來到亞洲大陸的轉變,開始能夠清晰地思考,感覺一切如常。
到了下午,雨季的太陽火熱又熾烈。休息之後,我們去購物,在高溫中感覺昏昏欲睡。這趟採購花了很長時間。在英國,我盡量避免購物。我只會衝進最近的商店,他們有什麼最接近我想要的東西,我就買。但是,帕爾塔不肯急就章,堅持要我們先仔細比對過不同店家的商品標價和品質才可以。在市集裡,有因應各行各業、技能和需求而設置的商店、攤位和區域。我們經過理髮店、雜糧行、鞋店和茶行,有如置身在一台時間機器之中,回到狄更斯(Dickens)以及更早以前霍加斯(Hogarth)的年代。
斯里那加的生活節奏緩慢。選購我們要的分級糖9 花了很長時間,因為我們沒有配給證。
「聽好了,兄弟,」帕爾塔說,「我認為你們應該按照每人口糧多少,把所有的食物都分類好,不然怎麼會知道要買多少?」最簡單的算術很容易把我搞糊塗,讓我退避三舍。
「我們買一大包。」喬說。
《輝耀之山》兩位如風少年的絕壁長征
出版時間︰2020.06.09
作者︰彼得.博德曼 (Peter Boardman)
定 價︰480元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出版2020年全新山岳文學書系meters 首波作品|
「《輝耀之山》是一本關於青春的山岳文學,或有可能,也是最迷人的山岳文學。」──詹偉雄
世界登山史上最傳奇雙人組合彼得‧博德曼(Peter Boardman)&喬.塔斯克(Joe Tasker)
生涯最具代表性、開啟人類登山新維度的一次攀登
影響世界山岳文學的不朽經典,問世42年後中文世界首度出版
▋兩位當時代最具盛名新銳登山家的首度攜手,登山史上傳奇搭檔的起點
1975年,時年25歲的彼得·博德曼(Peter Boardman)以最年輕的成員身分,跟隨克里斯.鮑寧頓的大型遠征隊前往聖母峰,成為登頂並回返的四名倖存者之一,因而在登山界聲名大噪。而就在幾乎同時,喬·塔斯克(Joe Tasker)也以雙人輕裝方式攻克印度的都納吉里峰歷劫歸來。對彼得來說,與聖母峰超越百人的大型遠征相比,喬以雙人輕裝攻頂的冒險與不確定性更令他羨慕。沒想到,喬在返國後不久,就前來邀請彼得和他一起回到喜馬拉雅山區,攀登這座被稱為「輝耀之山」的強卡邦峰西壁。「這是我求之不得的攀登。」面對邀請,彼得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也以此開啟了這段往後成為登山史上傳奇的搭檔情誼。
▋開啟當代攀登風格,促使登山從集體轉向個人主義的里程碑
「這個計畫太荒謬了。不過,如果你們真的付諸行動,我認為這將是世人在喜馬拉雅山區所做過最困難的事情。」
在他們向英國著名登山家克里斯.鮑寧頓(Chris Bonington)說了他們預計要單獨兩個人輕裝攀登強卡邦峰西壁的計畫後,鮑寧頓如此回答。強卡邦峰這面幾近垂直、爬升高度達5520英尺,且充滿冰雪岩混合地形的花崗石牆,攀登的技術難度超越聖母峰,被認為是喜馬拉雅山區中最可怕、技術上也最具挑戰性的一座絕壁。在那時,大多數人都覺得要攀登強卡邦峰西壁根本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只有兩人的輕裝探險了。
面對這種高難度的岩壁,當時的主流攀登方式是有大隊人馬合作、投入大量資源,且背後常有國家支持的大型遠征隊(又稱「喜馬拉雅式攀登」);與之相比,僅以少數人輕裝方式進行的「阿爾卑斯式攀登」,因可攜帶的裝備有限,亦無後援,因此難度倍增。但面對挑戰的誘惑,以及他心中希望讓自我認同與公眾認可達成一致的欲望,彼得接受了喬的邀約,一同前往那座險峻而美麗的高峰,最終成就了這場傳奇性的攀登,並為當代登山史奠定下了由集體主義轉向個人主義的關鍵轉變。
▋將文學性、詩意與極度個人的感性帶入登山文學的先鋒名作
在彼得成功攀登強卡邦回返後親筆撰寫的這部作品,即完整記錄了整趟過程,從如何適應環境、整裝出發,到他們實際在強卡邦峰西壁40天孤立無援的攀登中,於技術與心境上所面臨的挑戰、兩人之間的交流與張力,以及途中各種錯綜複雜的時刻,直到最終登頂後的感悟,都於書中如實分享。這部作品與過往的登山文學不同之處在於,作者拋開過往作品以技術、成就為主的描寫方式,而是以更具詩意、文學性的文字描繪他一路上的見聞,也誠實剖露他極度個人的感受與思考,因此更能使讀者在閱讀時身歷其境,感同身受。
在1978年出版後,這本書引起了廣大迴響,更於隔年獲得幾乎僅頒給純文學作品的英國萊斯文學獎(過往得主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等人),成為開啟山岳文學此一文類的先鋒名作,傳頌至今不墜。
1982年5月,彼得與喬參加了鮑寧頓的聖母峰遠征隊,試圖首攀高難度的東北脊,卻在接近峰頂時雙雙消失身影,直到1992年,日俄遠征隊才發現了彼得的遺體。為了紀念兩人在登山及山岳文學上的貢獻,「博德曼.塔斯克山岳文學獎」(The Boardman Tasker Award for Mountain Literature)於1983年設立,至今每年頒與當年度傑出的山岳自然文學、非文學作品。
【各界推薦】
吳懷晨(詩人、北藝大教授)
呂忠翰(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李明璁(作家、社會學者)
徐如林(《孤鷹行》台灣首本山岳文學作者)
張元植(台灣新生代登山家)
雪羊視界(知名登山部落客)
張星雯(艾格探險技術總監)
黃聲遠(田中央工作群主持建築師)
每每看到攀山的書,總是讓我興奮不已,也因為我不斷在探險,走向高海拔對身體的極限,深刻面對生死離別的情緒,很能理解在這樣的過程以及實際環境下,人是如此渺小而努力想保持探險的價值,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對登山家來說,永遠有更困難的攀登難題正在尋求著答案,而祝福那些不斷追求夢想而逝去的人們。
──呂忠翰,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如果說攀登聖母峰是有組織的作戰,那麼絕壁的攀登,則是人與山的競技場。
一座山可以有很多條登頂路線,選擇絕壁一向被視為英雄事蹟。
海拔高度6,864公尺的強卡巴峰,不以高度取勝,也不是未經登頂的處女峰,然而那直插入雲的尖銳山型、令人望而生畏的花崗岩西壁、吊掛於高海拔崖壁的露宿、揹負糧食裝備的重量…只有懷抱熱情的二個年青登山家敢於挑戰。
隨著作者文筆的生動描述,我與他們一起經歷從準備工作到攀登時的種種磨難,年輕時自己在高山稜脊上的小小身影也不時浮現在眼前。
──徐如林,《孤鷹行》台灣首本山岳文學作者
好的登山文學,是普世性的。登山之所以有趣,之所以撼人心弦,絕不在那些外顯的技術行為。每天從哪走到哪、用什麼技術攀爬多困難的岩壁,並非攀登的重點。這些,只是內心活動的載體。攀登體驗的深刻之處,在於人將自身置入那極端的絕境之域,從而激發的思考、體悟,以及人我之間的互動。那些屬於人的故事,才是攀登跟世界的連結,也是這本書的迷人之處。
──張元植,台灣新生代登山家
「要知道怎麼寫登山,那就去看The Shining Mountain吧!」不只一次,在箭竹草原穿梭、迂迴在石壁與冷杉林間的休息空檔,詹偉雄大哥這樣對我說。於是這一面閃著薔薇金、鑲著藤壺的鯊魚背鰭,夕照下的強卡邦峰,就這麼進入了我的人生。
比起鹿野忠雄博物學精神的好奇與探索觀察,我讚嘆彼得・博得曼是位非虛構寫作高手;在二十六、七歲的年紀就將白描法練得淋漓盡致,讓你能在希斯洛機場和印度小巷中和他相遇、身歷其境一九七〇年代的高峰攀登,看見屏幕般潔白的強卡邦峰,還有他與隊友間的情感:依賴與摩擦、競爭與合作。比起英雄式的肯定,他細膩刻劃了人面對山的渺小、兩個心靈間的碰撞,還有登山家在挑戰未知時的痛苦磨難、精神世界與內在轉變。
在這個三十一歲長眠聖母峰,卻留下不朽山岳鉅著的青年淺白好讀、幽默卻不失優雅的文字之間,或許你有機會看見現代登山文化,在後遠征時代之中,冰雪高峰攀登者所尋求的價值、開創性與精采的生命歷程。
「什麼?這傢伙居然跟我一樣,會為了省托運行李重量而穿雙重靴登機?」這是本讀起來很享受、輕鬆的書。它無疑是世界經典的山岳文學,但卻沒有名著的貴氣,反而更像是看著一位熟悉的朋友,和他可靠的夥伴一起到異地,不顧一切圓一個嚮往已久的夢。
──雪羊視界,知名登山部落客
台灣的登山翻譯書籍很稀少,最耳熟能詳不外乎是《登山聖經》(The mountaineering)與《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舊版書名為《巔峰》)兩本書,前者為登山技術書籍,後者則為敘述一九九六年聖母峰山難的故事。而記述著彼得.博德曼及喬.塔斯克兩人攀登強卡邦峰西壁登頂的這本《耀輝之山》,則是繼《聖母峰之死》一書之後值得推薦的山岳文學。
攀登的過程除了自我技術與外在環境的抗衡之外,更存在著攀登者的反思與山岳的互動。《耀輝之山》一書也把這些登山迷人的要素,闡述得相當動人,讀著讀著內心也跟著激動起來,猶如身歷攀登過程,想著我應該怎麼做呢?
如果你想要了解世界經典攀登史,《耀輝之山》是你不可不讀的經典之一。
──張星雯,艾格探險技術總監
▲△▲△▲△▲△▲△▲△▲△▲▲△▲△▲△▲△▲△▲△▲△▲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出版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現代人,也是登山的人;或者說——終究會去登山的人。
現代文明創造了城市,但也發掘了一條條的山徑,遠離城市而去。
現代人孤獨而行,直上雲際,在那孤高的山巔,他得以俯仰今昔,穿透人生迷惘。漫長的山徑,創造身體與心靈的無盡對話;危險的海拔,試探著攀行者的身手與決斷;所有的冒險,顛顛簸簸,讓天地與個人成為完滿、整全、雄渾的一體。
「要追逐天使,還是逃離惡魔?登山去吧!」山岳是最立體與抒情的自然,人們置身其中,遠離塵囂,模鑄自我,山上的遭遇一次次更新人生的視野,城市得以收斂爆發之氣,生活則有創造之心。十九世紀以來,現代人因登山而能敬天愛人,因登山而有博雅情懷,因登山而有對未知永恆好奇。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山岳文學的旨趣,可概分為由淺到深的三層:最基本,對歷程作一完整的報告與紀錄;進一步,能對登山者的內在動機與情感,給予有特色的描繪;最好的境界,則是能在山岳的壯美中沉澱思緒,指出那些深刻影響我們的事事物物——地理、歷史、星辰、神話與冰、雪、風、雲……。
登山文學帶給讀者的最大滿足,是智識、感官與精神的,興奮著去知道與明白事物、渴望企及那極限與極限後的未知世界。
這個書系陸續出版的書,每一本,都期望能帶你離開地面!
▍詹偉雄──策畫.選書.導讀
台大圖書館學系、台大新聞研究所畢業。曾擔任過財經記者、廣告公司創意總監、文創產業創業者,參與博客來網路書店與《數位時代》、《Shopping Design》、《Soul》、《Gigs》、《短篇小說》等多本雜誌之創辦,著有《美學的經濟》、《球手之美學》、《風格的技術》等書。
退休後領略山岳與荒野之美,生活重心投注於山林走踏與感官意識史研究。2019年協助青年登山家張元植與呂忠翰攻頂世界第二高峰發起「K2 Project 8000 攀登計畫」,目前專職於文化與社會變遷研究、旅行、寫作。
▍彼得.博德曼Peter Boardman──作者簡介
1950年聖誕節出生於曼徹斯特Bramhall區,小男孩時就學會攀岩,青少年時即登上馬特洪峰北壁,就讀諾丁罕大學英文系時,擔任登山社社長。前往強卡邦峰之前,他已在西阿爾卑斯山區完成五次英國人首登路線,在興都庫什山與高加索山擁有多次高海拔攀登經驗,並且是1975年英國聖母峰西南壁遠征隊四位登頂隊員之一。
完成輝耀之山/強卡邦西壁攀登後,他與喬.塔斯克組合成默契極佳的二人組,與不同隊友兩次遠征世界第二高峰K2,成功登頂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與中國境內的公格爾峰。1982年,他們兩人參加英國登山教父克里斯.鮑寧頓領軍的六人聖母峰東北脊遠征隊,在這座無人走過的峰脊上,兩人失蹤喪命。
彼得和喬留下了兩則傳奇。一則是他們偉大的努力,以大膽、輕量的創新方法攀登高峰,第二也是更為持久的成就是他們寫下並流傳的書。從他的登山生涯開始到最終,彼得的寫作天分顯露無遺。他的第一本書《輝耀之山》在登山界一炮而紅,而獲得約翰.列威林.萊斯紀念獎(John Llewelyn Rhys Memorial Prize),這個獎項傳統得主是純文學英語作家(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V.S.奈波爾),彼得是首度獲獎的山岳文學作者。
彼得與喬去世後,他們的好友與家人創立了「博德曼—塔斯克山岳文學獎」(Boardman Tasker Prize for Mountain Literature),以紀念二人的文學才華,從1984年起,此一獎項逐漸建立起隆崇聲譽,也帶動山岳文學的新世代閱讀風潮。
▍陳秋萍(Jojo Chen)──譯者簡介
台灣梧棲人。政治大學畢業,主修中文,輔修英文。專職筆譯和口譯多年,熱愛優游於不同語言文化之間。譯作頗豐,包括賽斯書《早期課6》與《早期課3》、《清醒夢》、《生命永不落》、《與賽斯對話》、《搶救一顆星的光明》、《老娘幹嘛這麼累》、《蓮葉清單:簡單生活七步驟》、《少年海鳥之歌》等。
目錄
Meters書系總序
推薦序/張元植
導讀/詹偉雄
前言:一對無與倫比的夥伴/克里斯•鮑寧頓(Chris Bonington)
第一章 從西方來
第二章 聖地的邊緣
第三章 第一塊石頭
第四章 屏障區
第五章 存活
第六章 復元
第七章 上塔
第八章 線外
第九章 下降到悲劇之中
第十章 外界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