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人文科普 (508)
- Apr 29 Fri 2016 11:58
內頁預覽《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
- Apr 28 Thu 2016 18:00
《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
《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
出版時間︰2016.4.28
作者︰路易斯‧達奈爾(Lewis Dartnell)
定 價︰380元
▎一本末日版「大人的科學」,得到英國《泰晤士報》、《新科學人》科學類選書、亞馬遜讀者5顆星推薦,售出全球十三國版權▎
- Mar 02 Wed 2016 10:01
內文試閱《別管黑洞了,跟著霍金上太空!》
想像在溫暖清朗的夏日夜晚,你身在偏遠的火山島上。周圍的海洋像湖泊一樣平靜,只有極小的波浪拍打著白色的沙子。萬籟俱寂,你躺在沙灘上,閉著眼睛。沙子曬過太陽,空氣也變得暖烘烘,充滿芳香的異國氣息。四周一片祥和。
遠處突然傳來一聲巨響,你跳了起來,盯著這片黑暗。
但是什麼都沒有。
發出巨響的地方現在又安靜下來,畢竟這裡根本沒有什麼東西需要害怕。這座島對某些生物而言或許危險,但對你沒有威脅。你是人類,地球上最強大的掠食者。你的朋友很快就會過來跟你喝一杯,而且你正在度假,所以你又躺回沙灘,專心想著值得人類思考的事。
夜空中閃爍著無數個微小的光亮,那些都是星星。即使不借助任何儀器,也看得到它們遍布四處。你想起小時候的疑問:這些星星是什麼?星星為何閃爍?它們距離我們多遠?而現在你的疑問是:未來我們真的能得到答案嗎?你嘆了口氣,躺回溫暖的沙灘上,把這些傻問題拋在一邊,心想幹嘛煩惱這些問題。
一顆小小的流星輕柔地劃過天空,你正準備要許願的時候,世界上最不尋常的事發生了:彷彿要回答你最後一個問題,五十億年突然一閃而過,等你回過神來,你已經不在沙灘上,而是在外太空,漂浮在太虛之中。你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但身體不存在。你變得輕飄飄的,只剩下意識。你甚至沒有時間好奇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或是大聲呼救,因為你處於非常特別的狀態之中。
在你前方幾十萬英里之外,一個球形物體在飛行,後方的背景是遠方的小星星。它發出暗橙色的光,邊自轉邊朝你而來。你很快就發現它的表面覆蓋著熔化的岩石,而它是一個行星,一個液化的行星。
你害怕得六神無主,腦中突然浮現一個問題:什麼巨大的熱源能使這麼大的行星液化?
但後來一個巨大的恆星出現在你右邊。跟那個行星相比之下,它大得令人吃驚。它也會自轉,也在太空中移動,而且似乎越來越大。
- Mar 01 Tue 2016 09:44
《別管黑洞了,跟著霍金上太空!》一位嚮導,七段旅程,138億年的宇宙旅行
《別管黑洞了,跟著霍金上太空!》
一位嚮導,七段旅程,138億年的宇宙旅行
出版時間︰2016.03.01
作 者︰克里斯多福‧蓋勒法Christophe Galfard
定 價︰399元
- Feb 27 Sat 2016 17:57
書摘_試閱三處《地圖之外》47個被地圖遺忘的地方,真實世界的另一個面貌
卡帕多細亞的地下城|足以容納三萬人的地下城市
地下城可想而知不易在地圖上找到。傳統地圖精於呈現地表特徵,但不易把多層的城市呈現在人的眼前。被埋沒的地方為何遭忽視、遺忘、數年後才重被發現,這是原因之一。土耳其東部卡帕多細亞(Cappadocia)地區仍在挖掘的古地下城,就是一例。有些當地專家深信,可能有三十至三百處等待發掘。這數字可能包含洞穴隱修院和鑿岩村落的廢墟,但該地區的地下都市遺產,我們很可能只看到其中一小部分。
我們所知的最大地下城,德林庫尤(Derinkuyu),一九六五年被人發現,如今仍只挖掘出局部。當地某居民拆掉他洞穴屋的後牆時,無意中發現此地下城。牆壁垮掉,露出另一間房間,進此房間又可進到另一間,再到另一間。德林庫尤已曝光的區域為上下共八層的諸多地下房間,足以容納三萬人。它有榨葡萄、榨油的車間、馬廄、餐廳區,還有位於較上層的居住區。從第三層有道樓梯往下通到地窖、貯藏室和一座教堂。教堂位於最下層,鑿成十字形。德林庫尤也有數公里長的人造地道,其中一條往南綿延約十公里,抵達名叫凱馬克利(Kaymakli)的另一個更大的地下城。這兩個地下城是基督徒於八世紀起所開鑿。當時,卡帕多細亞是拜占庭帝國法紀蕩然的邊疆區,立足該地許久的基督徒居民苦於時遭入侵和搶劫。為因應這些威脅,當地基督徒發揮該地區既有的建築傳統,打造出足以安置整個社群的地下聚落。
卡帕多細亞地區的穴居情景。
- Feb 26 Fri 2016 17:52
書摘_導論《地圖之外》47個被地圖遺忘的地方,真實世界的另一個面貌
導論
自有地理學起,人就著迷於奇特不凡之地。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寫於西元前兩百年左右的《地理學》(Geographika),帶讀者遊覽眾多「名」城和「大」川,而西元一世紀初期斯特拉博(Strabo)為羅馬帝國當政者寫的十七卷《地理學》,則詳盡收集了旅程、城市、目的地方面的資料。斯特拉博筆下諸地,最令我心儀者,乃是印度的金礦。他寫道,那些金礦由「和狐狸一樣大」、擁有「如豹」之毛皮的螞蟻挖掘。 我們對來自遙遠異地之奇聞異事的喜愛從古至今未消,但如今,我們對地理再魅(geographical re-enchantment)的需要,屬於另一種需要。
我對地方(place)的喜愛,源於住在艾平(Epping)時。艾平是倫敦附近的諸多通勤鎮之一,住來還滿舒服,但普普通通,沒地方特色。我在那裡出生,長大。過去我習慣搭中央線地鐵到艾平,或利用倫敦的環城公路開車到那裡,那時我常覺得像是從一鳥不拉屎之地前往另一鳥不拉屎之地。穿越曾具有重要意義──或許曾極具意義──但如今已淪落為樣樣事物都是浮光掠影、每個人都只是過客的地方,讓我感到不安,讓我想找對我有重要意義的地方。
只消朝我們總是擁擠不堪的道路走上一小段,就能理解過去幾百年,我們在世界各地摧毀地方的本事,比建造地方的本事厲害得多。最近一堆書的書名,例如保羅.金斯諾思(Paul Kingsnorth)的《真英格蘭》(Real England)、馬可.奧傑(Marc Auge)的《非地方》(Non-Places)、詹姆斯.康斯勒(James Kunstler)的《鳥不拉屎之地的地理學》(The Geography of Nowhere),點出一個正浮現的隱憂。這些作者所要探討並表達的東西,乃是一個普遍的感受:與眾不同之地被平淡無奇的無特色之地取代,使人與某種重要的東西割離。紐約州石溪大學哲學 教授愛德華.凱西(Edward Casey),是世上探討地方的最傑出思想家之一。他主張「千篇一律之地在全球的大行其道」,正逐漸侵蝕我們的自我感,「使人渴求地方的多樣性。」凱西對知識界不再把地方當作思考對象一事不以為然。
在上古、中古的思想裡,地方常是著墨的重心,是其他任何事物發展的場所和環境。亞里斯多德認為地方應「優先於其他任何事物」,因為地方賦予世界以秩序。凱西告訴我們,亞里斯多德說地方「賦予它所在之處許多羊皮盾(aegis),即主動的保護性支持。」但一神教和後來啟蒙運動兩者自大的普世主義主張,聯手將地方描述為褊狹的,把地方與他們宏大但抽象的全球一體觀相比,視之為一個平凡無奇的註腳。現今許多知識分子和科學家對地方興趣缺缺,因為認為他們的理論一體適用於各地。地方遭貶低,遭撤換,而其有點自負且抽象得恰如其分的地理學對手──「空間」觀念的興起,則對這一過程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空間予人地方所沒有的現代感:空間讓人想起流動和沒有限制;空間預示充滿應許的空蕩蕩景觀。碰上充塞地方的忙碌和古怪時,現代社會的反應一直是予以修正和合理化,把連結擺在第一位,消除障礙,用空間制服地方。
- Feb 25 Thu 2016 00:00
《地圖之外》47個被地圖遺忘的地方,真實世界的另一個面貌
出版時間︰2016.2.25
作者︰阿拉史泰爾.邦尼特(Alastair Bonnett)
定 價︰360元
▎紐約時報暢銷榜、歐普拉雜誌選書、立場新聞年度城市學之書,售出全球十二國版權 ▎
- Jan 08 Fri 2016 09:48
精采試閱《死亡有百萬張臉》
作者序
你愛看〈CSI犯罪現場〉、〈尋骨線索〉、〈妙手追凶〉或〈屍體會說話〉這類電視影集嗎?你是否喜歡那種驚悚的快感?看著漂亮的女探員穿著時髦的名牌女鞋,在美國某個大城市泥濘的下水道裡涉水而行,把屍塊從污泥裡拉出來,而你在溫暖的客廳裡坐在電視機前,手持遙控器,畫面太恐怖時隨時可以轉臺。在欣賞德國警探影集〈犯罪現場〉時,你是否也總是期待那名古怪的法醫出場?他對一具屍體稍加檢查,就能把準確的死亡時間和確切的死因告訴探長。你是否也欣賞那名常顯得不耐煩的刑事技術人員?他仔細說明每一樁犯罪行為的細節,破案的所有重大線索幾乎都由他提供。
如果你喜歡這些節目,那麼這本書就是適合你的讀物。因為這本書談的是謀殺和殺人,還有犯罪偵查──在犯罪地點,在解剖臺上,在實驗室裡,在法庭上。運用高科技儀器,例如最先進的毒物鑑定方法能夠證明僅有毫微克劑量的中毒事件,而使用死後多切面電腦斷層掃描儀,只要按幾下滑鼠,就能得知子彈位於死者身體的哪個部位,或是受害人身上哪幾根骨頭是在暴力行為下斷裂。不過,在這本書裡你不會讀到由哪個想像力豐富的作家或編劇想出來的虛構謀殺案。這本書裡談的全都是真實的死亡事件,而我將如實描述其發生過程。
歡迎來到我世界,這個世界充滿醜陋的罪行和凶殘的暴力,但在調查過程中卻也充滿驚人的轉折。各位將會發現:世上確實是無奇不有。
歡迎來到真實人生。
米歇爾.仇克斯
- Jan 07 Thu 2016 09:22
德國首席法醫精選生涯最離奇聳動的案件《死亡有百萬張臉》
- Jan 05 Tue 2016 15:57
摘文_從糞金龜看物種戰鬥的演化與命運《動物的武器》
為什麼有些物種會長出角,其他物種明明取用同樣生理資源,生活在同一棲息地的則否?我懷疑答案跟糞便本身毫無關係,而是牠們到達糞便之後所做的一切。糞金龜世界充滿激烈競爭(想想看有這麼多糞金龜全都飛進這一堆大象糞便)。若你碰巧是隻糞金龜或蒼蠅的話。糞便是寶貴的資源,當中含有豐富的氮和其他營養物質,可是幼蟲的生命泉源。成蟲要激烈地為嫡系後代競爭。糞金龜必須要很快找到糞便,還得跟成群糞金龜競爭,努力將糞便占為己有。
糞金龜可分成兩類,一是「滾球型」,一是「隧道型」。滾球型是每個人心中的經典印象,一想到糞金龜,就會想到滾糞球。醒目的聖甲蟲大軍在地上推著牠們雕塑好的糞球,在前進的路上彼此扭打搶奪糞球。當糞球推到土質較硬、沒有雜物或烤乾的土地上,牠們推球的速度出奇的快,在停下來之前,通常會滾上幾十公尺。
滾糞球是將食物推離競爭對手的絕佳策略。從一堆糞中挖一大塊出來,整型成平滑球體,趕快滾走,遠離其他蟲子,任務在幾分鐘內就可以完成。將糞球推到幾公尺外,就可避開大部分競爭。滾糞球通常由公糞金龜來做,但母糞金龜也會加入行列,不是攀附在糞球上跟球一起翻滾,就是跟在公蟲後面,等滾到柔軟潮濕的土壤上為止。在這裡,牠們會停下來一起掩埋糞球,然後在糞球旁邊或是頂端產卵,確切位置因物種而異。
母糞金龜不是唯一會在公糞金龜推球時接近牠的,競爭對手也會不斷來搶球,激烈爭鬥是家常便飯。不過爭鬥都發生在空曠處,毫無遮蔽。而且搶奪的糞球都是會移動的,在爭奪中還會繼續被塑形。牠們不斷拉搭乘天牛的一群雌性擬蠍。扯及推動糞球,甚至糞球會隨著公糞金龜來來回回的廝殺與爭先恐後地搶奪裂成兩半。(順帶一提,爭奪場面非常有趣,在巴羅科羅拉多野外研究站,我們會在公糞金龜背上標數字,把牠們放在一堆糞上,置於飛鏢盤的靶心,在牠們前仆後繼地將小石子般的糞球推出靶盤時,大家紛紛下注,搖旗吶喊地為牠們助陣,賭看看誰是最後贏家。)儘管牠們生性好鬥,在上千種的滾糞球糞金龜中,沒有一個有長角。
也有許多糞金龜採用第二種策略,就是挖隧道。這種類型的母糞金龜會飛入糞便中,開始立即挖洞,直通到下面土壤。一旦深度足夠,約莫二十幾公分到一公尺——深度因物種而異——牠們便開始把糞塊下拉到隧道中藏匿起來,這樣便能遠離其他地面上食糞的昆蟲。雌性光是為一顆卵,就可以來回拉糞塊五十多次,只為了準備足夠存糧,牠們會為一整串卵重複採集存糧。當母糞金龜在執行艱鉅任務時,公糞金龜則在爭鬥隧道所有權。勝利的公糞金龜能守住隧道入口,主要是為了不讓其他同種公糞金龜靠近母糞金龜,而非保護食物。在成功入住之後,公糞金龜會和母糞金龜交配數次,但經常會被入侵的大型公糞金龜趕出去。隧道型的公糞金龜往往都有長角。
- Jan 05 Tue 2016 11:20
《動物的武器》從糞金龜、劍齒虎到人類,看物種戰鬥的演化與命運
《動物的武器》從糞金龜、劍齒虎到人類,看物種戰鬥的演化與命運
出版時間︰2016.1.5
作者︰道格拉斯・艾姆蘭(DOUGLAS J. EMLEN)
大衛・塔斯(David J. Tuss)
- Dec 30 Wed 2015 10:16
內文試閱《地板下的原子》
--------------------------------------------------------------------------------------------
《地板下的原子》
從廚房到客廳,從洗衣服、揉麵糰到書架上的灰塵,日常生活裡的71個物理不思議
- Dec 29 Tue 2015 09:37
你家就是最好的物理教室!日常生活裡的71個物理不思議 《地板下的原子》
《地板下的原子》
從廚房到客廳,從洗衣服、揉麵糰到書架上的灰塵,日常生活裡的71個物理不思議
出版時間︰2015.12.29
- Nov 05 Thu 2015 11:00
內文試閱《雨:文明、藝術、科學,人與自然交織的億萬年紀事》
在人類捕捉雨水的追逐賽中,藝術家和作家勝過工程師,因為他們的影像和文字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強大,但水壩卻只有日漸破敗一途。不過以最奇妙手法捕捉無常之雨的大獎,倒是要頒給北印度一處前哨站的村民們。這次伴隨的不是一本書或一道屏障,而是一只小瓶子。
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的小村卡瑙傑(Kannauj),位於泰姬瑪哈陵東邊、塵土飛揚的四小時車程之外。被觀光客包圍的那座白色大理石陵墓,是蒙兀兒皇帝沙賈汗(Shah Jahan)建造的奇景,用來記念他最愛的第三任妻子。瑪哈皇后(Empress Mumtaz Mahal)是在一六三二年生下他倆的第十三胎時難產而死。
這座陵墓是沙賈汗對逝去摯愛的宏偉讚歌。但他也以更為私人的方式哀悼他的皇后。有一段時間,他脫下七彩刺繡的華服,換上喪親的白色縞衣,還犧牲掉他積極贊助的音樂。雖然色彩和音樂終究還是回來了,但沙賈汗從此不再使用香油。在印度稱為「attar」的香油,一直是這對愛侶彼此共享的最大熱情。
長久以來用來獻祭神明的香油和薰香,在蒙兀兒帝國時期也變成皇室的掌控物。有天晚上,葡萄牙神父塞巴斯蒂安‧孟里克(Sebastien Manrique)買通一名太監,混進一群菁英高官的宴會,就近探查沙賈汗,他以無比驚奇的筆調描寫了金船、銀盆,以及散發著龍涎、沉香木和麝貓氣味的香水座。七隻銀龍口將帶有香氣的水柱噴入水槽。
自古以來,卡瑙傑一直是取得上好香氛的地方,包括茉莉香油、玫瑰水、香根草的細根,只要一小束就能讓鼻子頓時清涼。沒人知道這裡開始製造香油的確切時間。考古學家曾在印度河谷的哈拉帕(Harappan)古文明遺址中,挖掘出黏土製的蒸餾盆。在印度教的聖經梨俱吠陀裡,也能找到香氛的相關資料。
西元七世紀,哈夏望丹國王(Harshawardhan)將他印北王國的王座設在卡瑙傑。香油工業想必在那時就已相當上軌道,因為國王會課徵香根草稅。不過在他死後,王國分裂成彼此敵對的幾個小邦。此後一千五百年,卡瑙傑的皇室過往大半受人遺忘。不過它的香油工業還是相當興盛,並漸漸變成印度最大的香水之都。
今日,卡瑙傑在印度的地位就相當於法國的格拉斯(Grasse),都是歷史悠久的香水業樞紐,吸引城鎮裡的大半人口追求相同的香氛事業。卡瑙傑的大多數村民都和香氛製造有關,有的是肌肉發達的工匠,在笨重的銅鍋裡燃燒木柴蒸餾花瓣;有的是一邊看顧睡在五顔六色席墊上的學步小兒,一邊在蔭涼處滾著薰香的母親。
不過,印度的這座香水之都有一個不管是格拉斯或其他香氛文化區都沒有的東西。卡瑙傑村民從他們古老的香水製造業裡,繼承到一門絕技。
他們可以捕捉到雨的香味。
- Nov 03 Tue 2015 10:39
第一本「雨」的專書《雨:文明、藝術、科學,人與自然交織的億萬年紀事》
- Oct 07 Wed 2015 08:15
書摘_前言《對人類的未來下注》
一九七○年元月初,一名留著黑短髮、蓄落腮鬍的高瘦男子,在美國NBC電台脫口秀節目《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中,與主持人強尼.卡森(JohnnyCarson)並肩而坐。他是保羅.埃利希(Paul Ehrlich),三十七歲的史丹佛大學生物學教授。保羅在座位上微微向前傾,向全國觀眾說明正危及人類與地球的重大威脅──人口過剩。早在兩年前,埃利希便以暢銷書《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Bomb)聞名。「養活全人類的奮戰已經結束了。」埃利希在書中警告世人,並預言上億的人「將死於饑荒」。他在《今夜秀》節目的首度曝光,使他一躍成為美國的良心預言家,專門預測即將降臨人間的災難。
卡森向全美觀眾介紹埃利希的同時,全新的環境主義也降臨在這塊土地上。尼克森總統透過該月的國情咨文,對國會與國人表示「一九七○年代的大難題」即是美國人能否「與自然和平共處」。當時適逢第一次世界地球日的前三個月,尼克森也正著手準備創立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撇開他對未來的悲慘預言,埃利希還算是一位令人愉快的來賓,機智、自信且滿面笑容。因此,同年二月和四月,埃利希再度受邀上卡森的節目。每次節目結束前,卡森都會在螢幕上秀出「人口零成長」(Zero Population Growth)的地址──埃利希為了倡導人口控制所創辦的組織。每天約有一千六百封郵件,湧入位於加州史丹佛附近洛斯阿圖斯(Los Altos)的總部。很快的,該組織在全美擴展至八十個分會。
此時,一位住在伊利諾厄巴納市、沒沒無聞的三十七歲管理學院教授朱利安.賽門(Julian Simon),對於埃利希的表現十分妒忌且不安。當卡森詢問埃利希人口成長與食品供應的關係時,埃利希說:「這很容易回答。」人口成長,食物就會愈來愈少。埃利希宣稱:「想避免會導致百萬人餓死的饑荒,為時已晚。」
然而賽門則認為,人口成長和食物之間的關係並不那麼單純。這位在芝加哥受教育的經濟學者,最近發表了他的觀點,認為加工過的魚、黃豆和藻類可以「製造足夠的蛋白質,低價滿足現在和未來的需求」。相對於埃利希看見逐漸逼近的饑荒,賽門則在進步的科技中,看到得以解救許多國家面臨嚴重缺乏蛋白質的一道曙光。分配確實是一大挑戰,然而賽門卻認為,世界各地的新興人口不一定會造成全球食物短缺。
- Oct 06 Tue 2015 15:56
《對人類的未來下注》經濟學家與生態學者的警世賭局
- Aug 29 Sat 2015 09:47
內文試閱《形式的起源》
---------------------------------------------------------------------------------------------------------------
◎原子的一生
一 輛汽車正高速行駛,在騷亂吵雜的引擎室中,一個氫原子受倉促雜亂的大批氣態化合物、混合物、分子和自由原子驅策,從通氣管離開邊充電邊冒著氣泡的汽車電 瓶。一陣強風吹來,這個氫原子很快被帶到州際公路旁的鄉間空氣中。這個原子剛由汽車電瓶內的氫氯酸化合物釋出,從前一次的自由狀態到現在總共只有兩年。那 輛汽車很快就不見蹤影,這陣風把這個原子吹到牧場上空,在距離地面6公尺的高度向西飄去。不到幾秒鐘,又有兩個原子同時碰上這個氫原子,立刻結合成分子,氫原子的自由狀態很快宣告結束。與它結合的兩個原子之一是氫原子,另一個是氧原子,它們結合形成的新分子則是水分子。這個新分子乘著午後熱流盤旋而上。
這個季節很乾燥,空氣中的水粒子和分子很少。儘管同類稀少,其他水分子仍然乘著向上的浮力彈跳,彼此接近到一定距離時立刻結合在一起。分子與分子結合,新的分子團變成可分辨的水滴,安靜地漂浮在一片紫花苜蓿上空300公尺。太陽下山,空氣溫度降低,水氣慢慢聚集,水滴變得越來越大,無法繼續飄浮在空中,因此落了下來。
第 二天清晨,含有這個氫原子的一滴露水出現在紫花苜蓿葉上,這滴露水很快吸收其他水粒子,最後滾落地面。白天溫度越來越高,草地表面附近的水氣多半分解成水 蒸氣後飄散開來。不過,包含這個氫原子的水分子已經滲入土壤。它在這裡停留了三天,但後來附近一株紫花苜蓿的根毛穿過土壤微粒間的氣穴,接觸到它。根毛尖 端細胞以直線脈衝的方式增生,每個細胞可讓根毛前進0.25毫米左右。根毛接觸含有水氣的土壤,很快吸收了這個分子。
- Aug 28 Fri 2015 10:45
摘文《形式的起源》
◎原子的一生
一輛汽車正高速行駛,在騷亂吵雜的引擎室中,一個氫原子受倉促雜亂的大批氣態化合物、混合物、分子和自由原子驅策,從通氣管離開邊充電邊冒著氣泡的汽車電瓶。一陣強風吹來,這個氫原子很快被帶到州際公路旁的鄉間空氣中。這個原子剛由汽車電瓶內的氫氯酸化合物釋出,從前一次的自由狀態到現在總共只有兩年。那輛汽車很快就不見蹤影,這陣風把這個原子吹到牧場上空,在距離地面6公尺的高度向西飄去。不到幾秒鐘,又有兩個原子同時碰上這個氫原子,立刻結合成分子,氫原子的自由狀態很快宣告結束。與它結合的兩個原子之一是氫原子,另一個是氧原子,它們結合形成的新分子則是水分子。這個新分子乘著午後熱流盤旋而上。
這個季節很乾燥,空氣中的水粒子和分子很少。儘管同類稀少,其他水分子仍然乘著向上的浮力彈跳,彼此接近到一定距離時立刻結合在一起。分子與分子結合,新的分子團變成可分辨的水滴,安靜地漂浮在一片紫花苜蓿上空300公尺。太陽下山,空氣溫度降低,水氣慢慢聚集,水滴變得越來越大,無法繼續飄浮在空中,因此落了下來。
第二天清晨,含有這個氫原子的一滴露水出現在紫花苜蓿葉上,這滴露水很快吸收其他水粒子,最後滾落地面。白天溫度越來越高,草地表面附近的水氣多半分解成水蒸氣後飄散開來。不過,包含這個氫原子的水分子已經滲入土壤。它在這裡停留了三天,但後來附近一株紫花苜蓿的根毛穿過土壤微粒間的氣穴,接觸到它。根毛尖端細胞以直線脈衝的方式增生,每個細胞可讓根毛前進0.25毫米左右。根毛接觸含有水氣的土壤,很快吸收了這個分子。
五個小時後,這個氫原子在各種簡單和複雜化合物之間進進出出,通過總長2.5公尺的汁液傳導管,最後進入擁有6個碳原子、6個氧原子和另外11個氫原子的黏稠液態化合物分子,這種化合物稱為葡萄糖。這個氫原子所屬的分子位於從植物頂端數下來第三片葉子的末端邊緣。這株紫花苜蓿體型大卻不怎麼健康,長在這片草地最南端的角落。
時序由7月進入8月再進入9月。這株紫花苜蓿經過採收、乾燥、捆紮後,存放在倉庫裡。次年2月,一頭母牛吃下這株紫花苜蓿的葉子。這個氫原子被母牛吞進肚子後的幾小時內,歷經消化、吸收、循環、分配和利用等一連串化學過程和活動後重獲自由,並再度被吸收。當天午夜,這個氫原子牢牢地嵌入化合物,進入乳牛側腹毛皮內剛生成的毛囊壁。牛毛在冬季增長,春季脫落後掉在牧草地的泥巴中。太陽、溫暖、水氣和細菌使牛毛再次腐化,接著又來了一陣風,把這個重獲自由的氫原子帶到倉庫上空。
生命短暫,所以這些插曲十分短促。然而,岩石往往能保有一個原子數十億年之久。必須處於不斷改變的地表環境下,原子才會展開旅程。在地表下方數千公尺處,原子能快速獲得自由的機率非常小。
原子是決定材料本質的最小單位,材料的特性則取決於原子結構。原子是元素的基本構件。原子非常堅實,可承受熱、化學反應和電荷等各種衝擊而毫髮無傷。大多數原子十分穩定,可存活無數年月,有時會單獨漂浮在太空中。有些原子不容易和其他原子結合,所以單獨存在的時間較多。碳和氧等容易結合的原子可能在無限多種材料中進進出出,歷經反覆地生長、衰變後再生長。材料形成之後,存在一段有限的時間,最後分解毀滅,原子繼續四處遊走
- Aug 27 Thu 2015 16:15
《全彩圖解通信原理》每天都在用的網際網路、行動通信,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