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編輯辦得到什麼(節錄)
編輯這種生物
二○一○年,我在廣島市當代美術館舉辦了一個相當大規模的個展「HEAVEN都築響一陪你探訪,社會之窗中的日本」,整個企畫展區都用上了。這對策展人而言也是一大冒險吧。我寫了以下文章作為「序文」,放得超級大貼在展場入口。一個字大概占了十五平方公分(笑),來看展的人就算不想看也不得不看到──
我是報導者,不是藝術家。報導者的工作是持續待在最前線。戰爭的最前線不是總統辦公室,而是遍布泥濘的大地,同樣地,藝術的最前線不是美術館或藝術大學,而是天才與廢渣、真實與虛張混雜的街頭。
碰上真正有新意的事物時,人無法立刻給予「美麗」、「優秀」等評價。面對這事物,你無法斷定它是最棒的還是最糟的,它卻會撩撥你的心靈內側,使你坐立難安。如果評論家是負責在司令部解讀戰況,那報導者就是士兵,即便滿身泥濘也要衝向「搞不太懂但令人在意得不得了的事物」。
士兵有可能在戰場上丟掉性命,報導者在前線誤判的話也可能危及自己的職業生命。但不容解釋的活生生現實只在最前線找得到。而日本的最前線=街頭總是在發情,發情的日本街頭滿是「搞不太懂但令人在意得不得了的事物」。
這個展覽真正的主角是他們─街頭的無名創作者。這些路旁的天才始終遭到文化媒體的漠視。他們完全不認為自己在做藝術創作,其創作力的純度卻遠超過美術館展示藝術家的「作品」,深深刺進我們眼中和心中,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理應非屬藝術品的創造物,看上去的藝術性還遠超過藝術品呢?
我的照片、書籍都只是為了記錄他們、流傳給後世的道具。接下來各位會看到我拍的照片,要是你們願意去注意我拍了什麼而非怎麼拍,那就太好了。
這是發情的最前線捎來的緊急通報。
我透過這本書想傳達的訊息全都在這段文字裡頭了,說完了……(笑)
有人問起我的頭銜時,我會盡量答「編輯」。展覽時會變成「編輯/攝影家」,不過基本上就用編輯。用報導者也行,但耍帥過頭了。
前面談到我剛拍照那陣子時也許已經說過了,總之我拍照是想要「採訪」,不是要拍帥氣的照片。因此我其實很想把拍照的工作交給專家去做,但我既沒有預算也沒有餘力說明意圖。我別無他法,只能自己拍照、寫稿,偶爾連設計也得做,就這樣過活。真的只是「別無他法」。先前有人問起這件事時,我都會如此強調,但別人聽了似乎都覺得不太中聽,現在我都盡量不說了。
我偶爾會在美術館辦展,所以經常有人會說:「你是藝術家吧?」「不,我只是一個編輯。」「不過持續找出採訪對象的過程就是藝術啊。」聽人這麼說我很感激,但我自己絕對不想把自己看作一個「藝術家」。
因此,頭銜這種東西怎麼寫都沒差。但我絕對不是評論家,至少這點我要講明。
我從以前就跟所謂的評論家合不來,現在也沒有半個評論家好友。「二流實踐者比一流評論家了不起」是我的信念。大多數評論家不懂這道理是我們處不來的原因之一,基本上報導者和評論家的角色是不一樣的。
我認為評論家的角色是從許多事物中選出一樣東西,賭上自己的名號讚賞它「好」。他們要靠選擇和說服力分勝負。
然而報導者立場正好相反。大家都稱「好」的時候,他應該要說:「不,這個也很棒不是嗎?」我相信,盡可能向他人揭示出選項就是他的職責所在。大家說「這就是當代藝術」時,他要試著說「不,這也是」;就像大家說「美國很糟」、「伊斯蘭教徒很糟」時,有人會跳出來說「不對,他們之中也有這樣的人,也有人這樣想」;大家說「不起碼讀到大學畢業行不通」、「人非得結婚、持家」時,有人會說「有些人沒照做也活得很開心」。
評論家和報導者沒有高明、低下之分,只不過扮演的角色不同罷了。不過實際工作時,你不得不在兩個極端之間擺盪就是了。然後套用剛剛我對評論家的看法,我當然認為「二流實踐者也比一流報導者還要了不起。
透過《夜露死苦現代詩》,我想站在至今不被視為「詩」產地的位置告訴大家,這種「詩」也有看頭不是嗎?我在《日常東京 TOKYO STYLE》中只是想說,就算不拚命工作買郊區的房子、租高級公寓,住房租五萬日元的木造公寓也可能過開心的生活。並不是「其中某一邊比較好」,而是「兩邊都好」。朝路旁牆壁噴漆塗鴉並沒有比用鋼筆在稿紙上寫字厲害,住在狹窄骯髒的房間裡也沒有比較偉大。一切都沒有優劣之分,只有喜好問題。總覺得我一路工作到現在都是想表達這件事。
我十幾歲的那個年代,穿西裝的人的社會地位仍比穿T恤搭牛仔褲的人「高」上許多,也比較受社會信賴。但現在比西裝貴的牛仔褲多得是,大家都知道如今已不可能靠穿西裝或穿T恤搭牛仔褲來判斷一個人,這兩種人也沒有位階高低之分。不過看建築、室內設計或藝術業界,就會發現他們還沒完全脫離舊風潮。我只是想破壞「寬廣清爽的住家比較厲害」、「知名藝大畢業生比較厲害」等想法,就算只能鬆動一些土壤也沒差。
我自己也比較喜歡寬敞的住家,而非狹窄的房間(笑)。也曾經有來訪問我的人說:「咦,您住的地方還滿寬敞的,而且很整齊不是嗎?」彷彿帶了點責難的意思。我實在很難讓大家明白,「反對好品味」、「反對好生活」並不是我的用意,我只是希望大家認為「兩邊都可行」,自由地甩開無謂的挫折或輸人一等的感覺……。
《圈外編輯》
出版時間︰2018.06.26
作者︰都築響一
定 價︰380元
這本書不只是談出版、編輯、文字工作、自由工作者
更記錄了一場不向社會、體制妥協,不斷「追求自己的真實」的痛快人生
日本當代最具獨立精神的自由編輯
指標性生活文化誌《POPEYE》、《BRUTUS》前編輯
木村伊兵衛獎得主 都築響一 40年體制外生涯總回顧
直探在現代社會「生存」的本質,重擊每一顆冀求新事物的心
Mangasick
王聰威(雜誌人與小說家)
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創辦人)
姚銘偉(《薰風》季刊主編)
陳玠安(作家)
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陳頤華(日本文化誌《秋刀魚》主編)
張鐵志(《Fountain 新活水》雜誌總編輯)
黃大旺(雜食派譯者)
黃威融(資深編輯人)
黃珮珊(慢工出版社總編輯)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廖志峰(允晨文化發行人)
——共感推薦
「不要追求『不認識的某人』的真實,而是要追求自己的真實。這教誨也許就是我編輯人生的起點。」
都築響一,可說是日本此世代中最具真正獨立精神的自由編輯與文字工作者。他於七〇年代擔任當時草創的文化雜誌《POPEYE》、《BRUTUS》特約採訪編輯,獨立前往美國等地採訪,引進介紹許多當時主流媒體未關注的當代藝術,也間接替這兩份雜誌打下後來能引領流行文化至今的基礎。但面對轉為高薪穩定的正職編輯機會時,他毅然拒絕,移居京都,繼續他的體制外文字工作人生至今,四十年來從未領過月薪,過著背離主流的生活。
「我永遠是個圈外人。對室內設計圈、藝術圈、音樂圈、文學圈而言,我都是外人。我為什麼能夠在圈內採訪、做書呢?簡單說就是因為『專家的怠慢』,不過如此。專家要是動起來,我只要當個讀者就了事了。他們不動,所以我才動。而我勉強能將行動和工作勾搭在一起,雖然賺不了多少錢,但還活得下去。我就像是不斷走在危橋或鋼索上,不論多久都抵達不了對岸閃著霓虹光的『版稅生活』。」
書名中的「圈外」一詞,在日文裡也有「手機沒有收訊」的意思。作者這四十年來選擇背離體制,就彷彿「失去了主流社會的訊號」一般。但在沒有收訊的人生裡,他卻看見了許多我們從未留意的事物。
在《圈外編輯》這本書中,他完整回顧了他這四十年的獨立職涯:在《POPEYE》、《BRUTUS》工作時,他們從不開會、不做企劃、各編輯獨立運作,卻創造了一個個具有個性的專題報導;離開東京後,透過一個個不同的編輯案及採訪,他逐漸建立起有別於主流文化的編輯觀點;他刻意追求「普通」、「隨處可見」、「低俗」的事物,反而捕捉到了主流媒體漏失的文化觀察;面對學院體制,他不屑一顧,認為體制外的藝術才有生命力,而最需要藝術的人,反而是社會中的弱勢者;雖然他不斷出版文字、攝影作品,舉辦了大型個展,甚至獲得了有攝影界芥川賞之稱的「木村伊兵衛賞」,但他卻一直認為自己只是在「紀錄」而非創作;而被問到認為不斷衰退的出版界會有怎樣的未來,他認為「走上末路的不是出版這個媒體,而是出版業界」,透過自費出版、電子書、網路平台的興盛,內容將主宰一切,紙本書則將成收藏品;在2012年,年近六十的他更開發了自己的網路平台,創辦付費制數位電郵雜誌,不斷追求新媒體的可能性,更認為「科技是一無所有者的武器」,最後預估整個世界將進入一個「無潮流時代」,所謂的「流行」將消失……
「我是報導者,不是藝術家。報導者的工作是持續待在最前線。戰爭的最前線不是總統辦公室,而是遍布泥濘的大地,同樣地,藝術的最前線不是美術館或藝術大學,而是天才與廢渣、真實與虛張混雜的街頭。」
在科技為大眾消弭技術門檻,讓自媒體得以興盛的這個時代,獨立的文化創作精神在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但在批判、背離主流文化之餘,我們該如何真正實現獨立精神?都築響一在這四十年生涯中身體力行所獲得的生命經驗,以及他面對文化、媒體的觀點,或許正是我們可以參照借鏡的,也將成為這個追求獨立精神時代的一劑強心針。
▍台灣出版人、編輯人、媒體人、作家……十分共感推薦!
我們都是圈外編輯。正如書中所提「人週遭的物品極可能反映他的生活方式」,我們對生活的取捨與編輯也反映了我們怎麼看待這個世界,有時我們太過膽怯、有時我們太過現實,於是反映出一個看似安全而無害的世界,卻忘了怎麼真實地活著。都築響一先生用這本書直白而真切地點醒了我們。
──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日本出版界「傳說級」編輯都築響一,在本書中回顧自己在業界打滾的經歷。但這本書打一開始就不打算傳授門外不出的成功祕訣,也不打算鼓吹自己就是跟別人不一樣,寧可不討好出版商跟市場胃口,一直保持愛書人,以及──更重要的──資深好奇寶寶的身分去編雜誌、編書,乃至跨足企畫與著作的領域。從早期接案時期參加的幾種流行雜誌,到自己主編各種觀察市民生活入微的專書,都可看出都築身為「圈外者」的玩心。
──黃大旺(雜食派譯者)
作為一個接案者,這本書讓我充滿鼓舞與勇氣;生存的方式、專業的方式,實際而熱情,人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過下去,沒問題!
──陳玠安(作家)
這世界上能以好奇心作為職業的,也就只有「編輯」這份工作了吧!沒有冠冕堂皇的編輯術,而是追求自己心中的真實,把讀者、廣告、市場調查甩到圈外,憑藉著「這絕對有趣」的方式和雜誌魂來場直球對決,身為編輯,邊笑邊哭地看著所謂做一本雜誌該有的任性與無所畏懼。對,這本書就是這麼爽快!
──陳頤華(日本文化誌《秋刀魚》主編)
從編輯實務切入,對編輯新手固有開啟視野之功,對編輯老手也可提供自我檢測之方,是有志於編輯工作者的良伴,讓我們一起探索編輯出版的未來。
──廖志峰(允晨文化發行人)
▍日本讀者評價
文章以口語寫成,讀著讀著感覺彷彿會聽到都築先生的聲音,非常不可思議。無法融入學校教育、拒絕上學的孩子要是能聽聽這本書的聲音,也許會發現:原來活在世上也沒那麼糟嘛。(Amazon讀者書評)
本書仔細地講述都築先生四十年來個人史,從《POPEYE》、《BRUTUS》寫手時代、轉職自由文字工作者,一路談到他發行付費電郵雜誌「Roadsiders’Weekly」。絕非給編輯讀的專門書,書中有許多都築先生的名言,從各種立場出發的讀者讀了都會有共鳴。(Amazon讀者書評)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印象是:跟編輯業界完全沒有關聯,但「作者立身處世的方法」會帶給讀者能量。如果要舉重點的話應該是:a. 順從自己的興趣 b. 做別人沒做的事 c. 反正行動就對了。我讀完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也獲得了勇氣。(Amazon讀者書評)
提出「通情達理但別人不會真的照做」的論調,並佐以作者自己一個又一個的實例。非常了不起的書。圈外編輯比瀕臨絕種動物還要稀少。(Twitter使用者評論)
目 錄
前言
▍第一章 做一本書要從何開始?
不知道才辦得到
有手指就能做書
白費工夫的編輯會議
別看讀者臉色,觀照自己
學得來的事,學不來的事
不要跟同行喝酒
設計師這種「僕役」
▍第二章 如何養成自己的編輯觀點
身為策展人,身為DJ
邂逅美國文化
自由工作者的自由與不自由
要試著停下腳步
沒錢才辦得到的事
▍第三章 為何是「ROADSIDE」?
鄰近的現實是很有趣的
游移,才能讓人逮住你
只報隨處可見的事物,隨隨便便都去的地方
會去的笨蛋,不去的笨蛋
「瞧不起別人」的連鎖沒完沒了
就算碰不到也要伸手
▍第四章 沒人做過的事,該如何下手?
業界會死,詩會留下
嘻又哈
▍第五章 你為誰做書?
不把東京放在眼裡
藝術這種蛛絲
藝大這種陷阱
▍第六章 編輯辦得到什麼?
編輯這種生物
攝影的歧路
網路搜尋是種毒品
事前做功課的功過
▍第七章 你認為出版的未來會如何?
遠離書本,是離到哪去?
超素人之亂
▍第八章 為何開始經營網路自媒體?
不是因為想做才去做
何謂產地直銷媒體?
點擊數是妖魔
窮人的武器
代結語──進入無「流行」的時代
作 者
都築響一
一九五六年東京生,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六年於甫創刊的流行生活文化雜誌《POPEYE》、《BRUTUS》擔任當代藝術、建築、設計等領域的特約採訪編輯。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二年編輯了共一百零二本書的當代藝術全集《ArT RANDOM》系列,呈現八○年代的當代藝術群像。他也親手拿起相機,從既有媒體外的觀點外擷取現代社會樣貌;《日常東京TOKYO STYLE》拍攝了狹窄但充滿獨創性的年輕人住處,《ROADSIDE JAPAN 珍奇日本紀行》探訪了日本各地的奇妙名勝。一九九七年獲得木村伊兵衛獎。一九九七年至二○○一年編輯《STREET DESIGN FILE》這套共二十本的攝影集,收集了業餘人士的優秀設計。如今仍持續在探訪世界各地的ROADSIDE,著眼於秘寶館、小酒館、獨居老人等無名超人的事蹟。
電郵雜誌「ROADSIDER’S weekly」http://www.roadsiders.com/
譯 者
黃鴻硯
公館漫畫私倉兼藝廊「Mangasick」副店長,文字工作者。翻譯、評介、獨立出版海內外另類漫畫或畫集,企劃相關展覽。譯作有《惡童當街》、《乒乓》、《少女樁》、《芋蟲》、《喜劇站前虐殺》、《Another episode S》、《觸發警告》、《德古拉元年》、《飄》(合譯)等。